鮑金英
(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初級中學,山東 肥城 271613)
引言:教師一方面必須不斷汲取新的知識營養,學習新的技能方法,認真研究教材、教法,分析學生身心特點,探索鮮活有生命力的教學內容,尋找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手段,達到最優化;另一方面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注重建立一種以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為基礎的新型師生關系,注重每名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指導學生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能夠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多樣化的解學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
在課堂上,有的教師經常用“知不知”“行不行”“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這些毫無啟發性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把師生之間平等對話看成了問答,實際上卻是在對學生進行某些固定答案的“灌輸”,久而久之學生厭學,學習數學不感興趣。
目前,已經有很多學校都提倡要進行新課程改革,很多教師都有意識地將新課程引入了課堂。比如,老師常在課堂上把學生分成幾個人一小組圍坐在一起,組織學生討論問題時,只要每個學生都動口交流、有學生上臺表演、有部分學生能正確回答問題、場面熱鬧,就認為課堂活起來了、有效了。至于學生在一起是否按老師的要求討論,老師不太關心,于是,學生的參與度明顯不均衡,學生之間的合作也顯然不夠主動,對學生技能的訓練與培養當然也就流于空話了。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于是,部分教師的課堂便讓學自由的看課本,沒有時間規定、沒有指導、沒有具體的要求,學生閱課本的情況沒有檢查反饋,由學生一看到底,最后草草收兵,其實就是一種自由散漫學習方式。
初中數學教材知識點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要想順利開展新課教學,教師要優化課堂教學環節,順利導入新知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回憶知識是一種較好的課堂教學方式,創設情境能夠在溫故知新的基礎上順利導入新知識,促使學生理解新舊知識間的關系,便于他們構建自身數學知識體系。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優化課堂導入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快速地進入課堂學習狀態,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調整他們學習狀態,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發展自身數學思維。
在講解在“正數和負數”時,筆者問道:“同學們,大家想一下如果僅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這些數在生活中夠用嗎?”學生們紛紛回憶小學階段所學數的類型,歸納出學會了分數和整數,在此基礎上展開討論。突然,有位同學說道:“老師,我昨晚上看天氣預報的時候,我爸爸打工的地方氣溫是零下5度”看著這么懂事的孩子,筆者內心一熱,說道:“你說的對,老師給大家看幾幅圖。”為學生們展示了地圖中地形高低的地形圖、天氣預報中的氣溫圖、工資卡中存取錢的記錄,等等,引導他們進行交流,最后得到結論,即以前學過的數已經不夠用了,需要學習新的知識,從而順利地導入本節課知識。在舊有知識基礎上展開教學,優化教學環節提升學生學習質量。
課堂授課是優化教學的核心環節,情境導入只是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數學教師要細化、優化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幫助學生真正吸收所學知識。在新知識教學中,教師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剖析新知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經驗,創新數學學習方法,與其進行積極互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鄉鎮中學的部分學生不愛積極發言,此時,教師要鼓勵他們多多發言,與他人展開探討,提升自身的語言交流能力。
每節課都有教學重點和難點,這也是數學知識的精華所在,教師在授課中要高度重視。對于教材中的重難點,教師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凡是能讓他們主動學習的知識,引導其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使每個人都能動手、動腦來獲取教材知識。主動式地學習能夠保證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加深理解,使每個人在數學課堂學習中都有所收獲,確保課堂教學質量。
在講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本節課的重點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會應用數軸確定解集。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給出了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把實際問題轉換為數學模型進行求解,此時,學生x的值要同時滿足以上兩個不等式,進而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在列出4(x+5)>1004(x-5)<68這一不等式方程組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很容易地得到兩個不等式組,在解出后進行深入討論,發現x值要同時滿足x>20,x<22兩個不等式。但是,部分學生在腦海中對解集較為模糊,在此情況下,筆者引導學生通過數軸進行觀察。在數軸中,學生進行分析,發現不等式組中兩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組解集,加深了對不等式組解集的理解。
總之,在倡導數學核心素養的今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改的需求,教師要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流程,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幫助他們順利進入理想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