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獻鑫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四川 廣漢 618307)
安全管理體系(SMS)隨著1996年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對傳統安全體系的改革而誕生,并在2006年由國際通航組織通過決議,強制要求所有與之形成締約的國家在通航相關單位(空中管制、飛行運營、機場等)實施受國家承認的安全管理體系(SMS)。就本質上而言,安全管理體系是建立一個具有系統化、清晰化、全面化的安全風險和安全基礎運行系統,并確保這一系統得到實施。就當前我國通航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部分通航企業已經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并運行了相應的通航安全管理體系。
風險管理是作為通航安全管理體系的核心存在的,與之并存的還有安全政策、安全保證及安全宣傳,這四方面內容合并構成了整個通航安全管理體系,其中風險管理也作為通航安全管理體系的實際工作內容及最終工作目標存在。以國際通航組織(ICAO)對安全管理體系的定義來看,安全管理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對運行過程中的危險及可能會對組織造成威脅的后續風險進行識別、分析及排除(特殊情況下要將風險降低到能夠承受的范圍內)[1]。基于這種基礎,通航安全管理體系被分為危害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與預防三階段,且這三個階段在整個風險管理工作中處于持續循環的狀態。
由于通航安全管理體系將風險管理作為核心工作內容,因此相應的工作也圍繞風險管理的三個階段開展,即危害辨識、風險評價、風險控制與預防,下文將圍繞這三個階段分別展開敘述。
危害辨識通常被作為整個通航安全管理體系進行風險管理的起步工作,其中“危害”被具體分為“危險因素”與“有害因素”兩個方面,危險因素指的是潛在的導致人死亡或受傷、或導致物品及財產遭受損失的因素;有害因素則包括可能對人或物造成的慢性傷害。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時效性,危險因素在時效性上的表現往往更具突然性,有害因素則會持續一段時間,而由于兩者均存在造成傷害的可能,因此在實際處理過程中并不區別對待,將其統稱為危害因素[2]。
對危害因素的辨識在風險管理工作中尤為重要,在進行風險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需要相關工作人員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并按照現有的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及其他相應明文規定,對可能存在風險或導致事故的內容進行排查,以實現危害辨識的工作目的。辨識工作作為風險管理工作的基礎,在能動性上被分為主動、被動兩個層面,兩者之間的區別在于主動辨識通常是根據通航系統工作的實際情況及各種反饋信息綜合進行判斷;而被動辨識往往出現在危害發生之后,對危害因素的辨識、處理更多程度上依賴于過往的經驗。
一般情況下,對危害因素進行分類能夠使辨識的準確性得到有效提升,具體分類方法較多,實際應用過程中主要以“按照導致事故和職業危害的原因”以及“參照事故類別和職業病類別”兩種方式進行區分。
風險評價是對風險進行全面的評價,因此也可將風險評價視作對于潛在危害的深層次辨識。風險評價的工作內容主要針對風險發生機率、造成危害的嚴重性以及對系統的危害性三方面評價進行。其評價結果主要是對風險進行全面性、整體性的估算,并按照嚴重程度對風險進行分級,分級主要分為安全范圍內的風險、不期望的風險以及不可接受的風險,三種風險評級的危險程度從低到高。
安全范圍內的風險是指當前存在的風險具備可靠的安全性,通常不需要采取針對性措施、或僅需采取簡單的即可大幅度降低風險水平;不期望的風險指的是允許其在安全管理范圍內存在,但風險可能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不會對系統及其他工作的運行產生影響;不可接受的風險具備最高的危險性,一旦出現這種風險就必須迅速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解決,另外還要采取后續措施將其風險降低到最低水平,最大限度減輕風險發生的頻率及風險造成的危害性。
實際工作過程中的風險評價也存在方法上的區分,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適用側重點,當前我國通航事企業常采用的風險評價方法包括安全檢查表法、事故樹法、風險矩陣評價法及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需要注意的是,風險評價方法往往不是孤立的,很多時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進行處理,以保證風險評價工作的準確性。
風險控制簡稱風控,是通航安全管理體系實現風險管理的最終目的,通常只在面對不可接受的風險時派上用場。一般用于風險控制的方法大體上分為以下三種:工程技術對策、教育培訓對策及強制管理對策,工程技術對策主要以可靠性得到保障的工程技術確保工作過程的安全;安全教育對策以教育為主要方式,通過使員工接受安全教育提升其安全素質;強制管理對策是以具有強制性的管理手段,使人、機、環境的關系得到可靠協調,從而提升整個系統的安全性。
結語:對于通航安全管理體系而言,風險管理能夠有效反映出整個通航安全管理體系的系統化及規范化程度,是保證整個通航產業安全生產的必要工作。因此,在通航企事業運營過程中,應積極采取各種措施,確保風險管理工作能夠落到實處,推動通航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并切實提高通航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