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永順縣芙蓉鎮保坪中心完全小學,湖南 湘西 416700)
《弟子規》是中國優秀傳統啟蒙文化的典范,在當今教育領域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小學生人生價值觀和辨別是非能力的形成,也有利于班級文化環境的建設,下面筆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論幾點體會:
1.《弟子規》是清朝一位教書先生李毓秀根基當時的道德禮儀規范所編寫的一本訓蒙童文。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字,但是它將人們在家、出游、待人接物、自我管理、求學交友、思想道德等應有的禮儀與規范都表述得非常具體、祥明。切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四句一行,讀起來朗朗上口。《弟子規》既有注音又有注釋,而且字面意思淺顯易懂適合學校各個年級的學生誦讀。老師、學生、家長共同誦讀《弟子規》,可使學校與家庭聯系得更緊密。
2.小學生學習《弟子規》,貼近他們的家庭生活。《弟子規》利用日常生活中兒童最易接觸的事情對兒童進行著多方面的教育。在家中,孩子要學會該怎樣與自己的父母、長輩和兄弟姐妹相處。年對父母、長輩應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與自己兄弟姐妹相處時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當學生自覺做到這些的時候,便會慢慢養成舉止文雅的道德行為習慣,有利于自身的成長和發展。
學校的任務是將《弟子規》的養成教育思想系統化,具體化,全面落實到學習的課程中,長期的對學生的道德品行進行教育。我們在運用《弟子規》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應遵循以下原則: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教育思想同時存在著積極和負面的影響,我們必須拋棄傳統文化中小計的負面因素,繼承和發揚其優秀和積極的成分。用一個很簡單的事例來說,教室地面上的垃圾問題。通常情況下,老師看見地上有垃圾,都會習慣性地叫學生去。學生聽到老師的要求會立即執行,但如果老師不提醒的話,學生很少會主動做到這一點。怎樣才能讓學生自覺地做到這樣呢?《弟子規》已經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當老師率先撿起第一片垃圾的時候,學生們都在用眼睛看;當老師撿起第二片垃圾的時候,已經有部分學生動手去撿了;當老師撿起的三片、第四片垃圾的時候,教室的地面也已煥然一新了。
凡事不可操之過急,以免物極必反。根據小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出發,讓他們自覺地參與到傳統文化的沒得教育活動中來,親身體驗和領悟到傳統沒得教育的魅力所在,使之內化為自己的道德信念,進而成為支配自己行為的內在動力。例如,我班有一名有不良行為習慣的男同學,我用《弟子規》中的“借人物,須名求。倘不問,即為偷。”來教導他,讓他明白“偷”與“借”的區別。
《弟子規》的核心是規范我們的行為習慣,以達到內心的和諧。中國的社會正處于一個轉型期,希望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使他們的心靈尋找到一片寧靜的天地。讓我們的學生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展。讓我們的孩子在和諧的環境中去學會理解、團結、包容和感恩。
當學生認真踐行《弟子規》的時候,他們價值觀的取向也在發生著細微的變化,而且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也在無形中慢慢形成。他們再也不會因為同學一次無意的教唆,而去逞強;再也不會因為自己的一點欲望而分不清“借”與“偷”之間的區別,逐漸形成了正確辨別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