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第一初級中學,河南 新鄉 453800)
2017 年秋季,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在全國范圍內的起始年級使用,初中語文教材重新回歸統編時代。統編語文教材如何使用,尤其是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是許多教師感到迷惘和困惑的問題。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明確課程標準要求,吃透教材編寫意圖,就能最大化利用教材自身資源優勢,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以往的語文教材,預習提示的內容指向不夠清晰,導致學生預習方向不明確、定位不準確,失去了借助預習提示進行文本解讀的功能。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預習提示,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新的轉變。教材設計的預習環節,因文而宜,各有側重,包含了閱讀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及訓練要點,知識要點和能力的訓練循序漸進,形成一個完整的閱讀思路。作為學生學習課文的前置預設準備,預習雖小,卻很重要,需要慎重對待,根據學情精心安排、巧妙利用。
如《海燕》的預習:“本文寫于俄國1905 年革命前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當時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著沙皇統治的根基。作者敏銳地預感到時代的風云變幻,創造出廣為傳頌的“海燕”形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海燕’在俄文里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閱讀時要注意體會這一形象的象征意義。
這篇課文預習的前一段,簡介時代背景,點明語言特色,為文本解讀做準備;后一段,則緊扣本單元導語中的語文學科素養——“要在反復朗讀、感受詩歌韻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結合課文的特點,將之具體化。
在課文文本學習之前,就應該要求學生提前多次反復誦讀,帶著對于“海燕”這一意象的認知,去理解大海、狂風、海鷗、海鴨等其他意象的象征意義,從而讀懂文本深層的含義。這樣,就銜接了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了教師的上課負擔。
還有一些課文的預習帶有“閱讀提示”的意味,對閱讀、理解、鑒賞課文文本時需要注意的方面加以提示。如《出師表》的預習第二段:“表,是古代向帝王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言辭往往恭敬、懇切。本文是諸葛亮呈給后主劉禪的表。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恰當的語氣。”
這里點明了這篇課文的文體是表,是臣子寫給君主的奏章。在介紹相關文體知識之后,以“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恰當的語氣”為落腳點,希望學生通過朗讀來感知其情深語切。對文章體裁的了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敘述者的角度,進而品析語言、理解內涵、感悟情感。
再如《孔乙己》的預習:“‘孔乙己’是小說中人物的真實姓名嗎?人們為什么這樣稱呼他?帶著問題讀課文,你可能對這個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讀完課文想一想,孔乙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些預設的問題直接指向了學生對于課文的精讀,通過預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辨析能力、自學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構建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自讀課是一個重要的創新點。六冊教材共41 篇自讀課文,編者針對不同體裁的文本,結合各具特色的內容,精心設計不同方式、不同特點的旁批。這些旁批體現的是編者的意圖和對教材的處理方法。
比如,《鄉愁》有一個旁批:“詩人為什么要選取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來表達鄉愁?”此處的旁批雖然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但是也給學生指出了思考的角度:這些意象都象征什么?這四個意象分別代表詩人的哪幾個階段?意象與作者的情感之間有何關聯?這樣,學生利用旁批便能夠從這幾個隱形的角度進行思考,從而更清晰地明白作者通過“融情于物”,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統一的強烈渴望。這樣的學習思考過程,以學生自我閱讀實踐為主線,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自求自得,使教讀課所學知識、方法和能力有效遷移和拓展。
再比如《論教養》一文的旁批,“作者認為教養首先體現在家里,對此你怎么看?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由此可見,優雅風度與有教養是怎樣的關系?”文中的旁批,首先使學生明確教養得之于自身,其次通過對比論證進一步深化中心論點,最后指出優雅風度和有教養的本質都是出于尊重他人,進一步明確教養是優雅的基礎,優雅風度是教養的重要表現。在教材旁批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等學習過程,其思辨能力也逐漸形成并得到提升。
自讀課文除了旁批,還留有不少空白,留白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抄筆記或者回答問題,而是希望他們能夠仿照教材上的旁批,自己做一些個性化的批注,自主品評、鑒賞文章,這也顯示了教材設計的梯度。
教材中的插圖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很多教師對于課文插圖的運用有些忽略,只是用于導入或作為熟悉課文的一種手段讓學生隨便看看,更高層次的運用則很少涉及。其實,巧妙利用語文教材中的插圖,不僅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有效提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掌握課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還能激發想象力,發展空間智能。
有時,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對文本的理解比較困難,教師可考慮用插圖引導學生理解。《濟南的冬天》文中是這樣寫的:“古老的濟南城內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作為從小在平原地區長大的孩子,學生們對于這種“山圍濟南”的畫面無法理解。課本的插圖中有山、有雪、有草、有矮松、有村莊,與課文內容匹配度極高。課堂教學中,將插圖有文字結合起來,便很好地給學生展現了一幅濟南冬天的美麗圖案,幫助學生沉浸在老舍先生描繪的濟南的冬天里。
教學《狼》時,我則要求學生將課文內容和插圖進行比對,找出文中關于插圖內容的描寫語句,并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分析插圖的不足之處。然后,引導學生依據自己對文本解讀的獨特感受修改插圖。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的閱讀體驗,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藝術想象力。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是靜態的,但是文本所傳達的信息是靈動的。我們要不斷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策略,化抽象為具體,巧妙利用教材自身資源,拓寬教材的維度,從而取得高效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