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通遼供電公司,內蒙古 通遼 028000)
隨著現代科技進步發展,智能化應用也在得到推廣,在這樣的情況下,配電網系統也要進行智能化管理和應用。在智能配電網優化調度設計后,不僅電力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得到減少,工作效率、運行質量、公司成本也都會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優化調度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對關鍵技術進行優化。
智能配電網優化調度設計的主要目標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分別為:配電網的態勢感知和運行趨勢以及調度策略的制定、調度策略庫的建立和調度策略自學習。新時期,智能配電網優化調度設計可以對多類型、多元用戶進行全面的態勢感知,同時利用各種技術進行配電網態勢預測,獲得完整準確的配電網運行軌跡信息。同時,智能配電網優化調度設計還可以根據具體的調度目標,下發相應的調度命令,實現在優化控制上面的協調,在這個過程當中,優化調度策略庫,如果仍然沒辦法滿足調度目標,那么就可以通過人工的決策來實現。配電網指標整體的框架體系是智能配電網優化調度的基礎,貫穿全部調度流程,在一部分情況下,我們可以采取人工調整調度目標后,調度策略來完成整個的優化過程。
智能配電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更高的供電可靠性,在主網停電時,能更少的減少對用戶的影響。第二,更高的電能質量,保證電壓合格率,實現敏感用電設備的不間斷連續供電。第三,支持大量的分布式電源接入,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等。第四,提高電網資源利用率,能夠進行合理的管理,使用戶獲得更廉價的電力。第五,對配電網及其設備進行可視化管理,實時采集數據和信息。第六,實現配電網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
對配電網的負荷進行正確的預測,能夠保證配電網整體規劃方案的科學性,為配電網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提供保障。電力負荷預測是指以負荷與外界因素變化為基礎,通過對電力負荷歷史數據進行分析,以電力系統的需求做出估計。所以,預測配電網負荷需要根據城市區域長期規劃圖的使用性質來設置負荷指數,同時運用數據平臺、GIS 系統和生產管理系統的接口獲取該地區配網的全網數據,分析計算配網的各個節點的可靠性。預測負荷具有以下優點:第一,能夠有效地提升分布式能源接入的比例;第二,可以優化配電網的分布,降低網絡損耗,并且解決重載線路的負載率過高的問題;第三,在主電網供電中斷時,提供孤島運行電源,從而降低負荷停電時間。
配電網結構優化調度即通過對配電網的接線結構進行分析和梳理,找到適合各種供電場景的網絡結構模式,實現網絡優化調度目標。在對配電網結構進行優化調度的過程中,首先應分析網絡當前供電能力,然后對優化調度目標進行分解,分別確定長期、中期、短期和超短期優化調度目標。其中,中長期調度目標的主要關注于線損、停電時影響范圍、開關動作次數等方面的指標優化。短期和超短期優化調度目標則主要關注于電壓質量、失電負荷數等。在不同時間尺度的網絡協調配合下,實現總體優化調度目標。通過采取時間解耦分析方法,將動態網絡的優化調度問題轉化為多個時間斷面的靜態網絡優化調度,方便調度策略的制定。
在對智能配電網能量的綜合管理過程中,智能配電網的實際運行情況、對負荷進行有效的預測以及對發電量進行有效的預測是非常基礎的一項工作,并且還應該對個體的新能源的具體發電量一級負荷大小進行有效的掌控。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獨立的能量體在預測方面會產生一定的疊加,這樣就會使得數據存在一定的誤差,沒有辦法很好地滿足大中型配電網在能量方面的管理,所以對于一些單獨的能量體應該進行必要的修正過程中,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將能量預測過程中所產生的誤差進行減小。
可再生能源是分布式電源優化的主要目標,要對整個配電區中的分布式儲能、分布式電源進行能量管理以及優化控制。分布式電源優化技術包括實時修正、短期調度控制2 種方式,結合實際情況制訂不同的優化策略。目前,調度控制方式是通過負荷預測曲線、未來24h 電源預測曲線制訂調控策略的,在不同的時間段中,結合可調度的負荷量選擇恰當的配電網運行場景,并制訂具體的儲能充放電技術。另外,實時修正方式需要結合儲能狀態、系統運行情況以及綜合能量的超短期預測,對電源進行實時滾動修正。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傳統的配電網模式不能滿足現代的使用需求,工序繁瑣且容易出問題,日常需要檢修的地方較多,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給企業較大的經濟負擔,現代智能化配電網的發展,正在逐步解決這個矛盾,由被動模式逐步轉向主動模式,可服務的對象更多。但同時也面對一些問題,不能滿足復雜配電網多時間調度,未能全局化調控等,需要進行改進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