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莉
(山東省肥城市龍山中學,山東 肥城 271600)
引言: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對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地理教學模式進行了整合研究。通過對比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典型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對使用新媒體技術及不使用新媒體技術的班級進行了比對,最終得出了使用頻率高、教學效果優、較為受歡迎的五種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
首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于初中地理知識的學習積極性。興趣屬于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初中地理教學的學習內容會更加多元化與趣味化,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在初中教學中學生的好奇心普遍較重,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適當的引導,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效果,同時對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活躍性等均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其次,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在知識學習方面的效果。初中地理教學在難度方面相對較高,再加上學生的抽象理解與知識記憶能力相對較差,導致在教學中教學難度偏高。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讓抽象的知識轉變得更加具象化,從而更利于學生實現知識特征的理解以及知識框架的構建,提高學生在知識理解方面的精準性,在平常的生活中更好地憑借生活經驗實現知識的積累。
案例探討式教學模式將地理課堂教學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通過運用各種新媒體技術鼓勵學生接觸所學的知識內容,引入課堂教學資料,最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之中,學習掌握處理地理資料的方法,從而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在這一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負責教學案例及資料的搜集,而學生則著重參與方法的學習及討論思考。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的救援與求助”一節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有關日本地震的視頻,從視頻中了解日本人在面對地震時是如何利用各種技術獲取自然災害信息并動態監測災害的進程和態勢的,學習在地震發生時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把信息傳送到各級抗災指揮機構的,并學習日本是怎樣進行災前準備、災中應急、災后恢復的。學生不僅可以直觀地觀看自然災害案例,提高學習興趣,而且本節課的內容基本在本案例中體現出來了,學生能夠輕松掌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教學效果較好。m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提供更新更多的知識,而且能緊抓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
情境探究型教學模式的結構框架為創設情境—問題探究—交流體驗—總結升華。其中,創設情境主要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相應的信息技術構造一個符合課堂內容的教學情境;問題探究是指學生對課堂內容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交流體驗是指通過小組合作、班級討論等方式進行討論交流,這種交流形式具有多樣性的特征,既可以為口頭交流,也可以為文稿、網頁等的交流;總結升華是指教師對學生提出以及分析討論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學生一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例如,在學習“城市交通運輸”一節時,筆者以學校門前的道路交通狀況創設情境,拋出“造成學校所在地區交通擁堵的原因以及如何解決學校附近交通擁堵問題”兩大問題,組織學生搜集資料并進行討論,同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改善學校附近交通狀況的建議。學生在問題探究過程中,要進行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在交流體驗階段,學生各抒己見,根據自身掌握或搜集的各種形式的資料進行討論。這種方法無形中拉近了地理學習與日常生活的距離,讓學生真正能學以致用,體會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學工作的內容進行適當的總結,對初中地理的基礎性知識實現適當的拓展,并全面性得保障地理教學過程中知識因素可以得到有效的整合,適應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基本要求,并為學生的基礎知識理解提供有效的幫助。教師可以結合地理知識的教學需求,對地理知識實現抽象化的改進,借助信息技術的有利條件實現對抽象知識的展示,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對于基礎性的地理知識應當確保準確且深入的理解,并為后續的生活經驗應用在地理知識教學中提供有效的支持。例如,在“赤道”的形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視頻演示的方式讓學生以直接觀看的形式理解地球的模擬運行過程,同時讓學生在電子白板上參與課堂教學,標注相關信息,從而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赤道的特點以及方位特征,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性。隨著智慧課堂在各校的推進,手機、平板、電子白板的交互使用,在課堂各個環節,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了全面的革新。微課教學設計、導學案、學生活動作業等都可以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優化和補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以動態化的方式掌握知識,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課程整合在初中地理教育當中的應用價值較高,是改善與優化教學課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地強化與改進教學方式,高度重視課程整合如何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不斷改進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式與技巧,有意識地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創造性能力,引導學生高效率地進行學習,從而實現持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