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杰
(山東省青州第三中學,山東 青州 262500)
目前,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精神世界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目前教育部門也與時俱進,提出了一系列的相關措施,促使全國青少年進行素質改革,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大多數環境之卜,高中課堂都開設了美術鑒賞課程,并希望通過美術鑒賞課程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高。但從目前的具體教學來看,在高中藝術鑒賞課堂上,教師仍需解決一些問題,使高中美術鑒賞課堂教學效果真正得到提高,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核心素養可分為內在素質和外在素質兩個方面,內在素質表現在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養、專業服務精神和個性心理健康等方面。而外在的素質主要表現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等行為方面,如行為習慣素質、人際交往素質和身體運動素質。核心素養的提升,不僅幫助我們擁有強大的外交能力和知識積累,而且在生活和工作中自主健康發展的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通過聽、看、畫的行為和思考的過程,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提升學生表達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并豐富感情世界,加強對世界的認識。通過培養相應的審美能力,在文化的熏陶過程中,提高道德修養,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文化修養、文化自信、歷史情懷、社會發展的責任感。
美術作為非考試科目,很容易被學生、學校、家長三方面忽視。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藝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升他們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出發,藝術培養需要消耗極多的教學資源,而教學成果也無法用學習成績表現出來,就導致產生了“藝術教學無用論”的思想。從家長的角度上講,傳統落后的思想導致了“藝術偏見”的產生,思維仍然局限在“只有文化課成績不好才會選擇學習藝術”的傳統觀念上,這種價值觀念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認識。加強藝術教學,首先要轉變對美術或藝術的認識。積極普及美術素養的重要性是藝術教學的首要任務。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以生活為師,應切實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來引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以有效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良好習慣,使學生通過觀察生活現象逐漸增強自身的審美意識與情趣,從熱愛生活中培養“發現美”的眼睛以及充分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與審美境界。
例如,在教學“民間美術”這一課時,為了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民問美術的特點,以及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我會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生活。我會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美術館、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講解過程:工作人員為主,教師為車向,并邀請館內工作人員為學生講解有關民問美術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審美特征。如:由年畫組的解說員帶領學生參觀年畫展廳,并為其詳細講解桃花塢年畫《上海火車站》,以讓學生更為深刻地明白年畫又稱木版年畫,是一種運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紙上的畫種等;又如:由剪紙組的解說員為學生講解民問剪紙藝術的特點以及鑒賞方式,以此來有效培養學生對中國民問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提升其審美境界。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化和發展的背景下,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需要構建以師生互動為主的教學模式,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深度。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目標是豐富高中美術的教學內容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學生創造藝術鑒賞的機會,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樹立。
例如,在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經典畫作《蒙娜麗莎》鑒賞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依據學生能力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像作品創作的背景是學生鑒賞的主要依據,結合達·芬奇的生平和畫作手法進行鑒賞,比如“達·芬奇是在什么樣的背景卜創作了這幅作品,有什么深刻的內涵?”高一級的問題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對達·芬奇是否產生了影響?”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多媒體具有生動立體的教學效果,應用于高中美術教學中具有積極的教學功能。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整合多媒體資源進行鑒賞教學,針對美術圖片、文字、影像和動畫內容進行綜合性的教學設計,創設一個充滿趣味和引導性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全身心投入鑒賞教學活動中。
例如,作品《清明上河圖》的鑒賞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查閱資料為學生呈現生動的圖畫,利用動畫演示的形式把靜態的《清明上河圖》變得生動形象,激發高中生的鑒賞興趣,結合圖畫中熙熙攘攘和熱鬧豐富的場面要求學生進行鑒賞和分析,實踐體驗式的教學情境有利于高中生感受作品描繪的場景,使得高中生融入作品,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總而言之,教師有必要重視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積極探索多元化手段,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