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蘭蘭
(鶴壁市第七中學,河南 鶴壁 458000)
語文教材中有的作品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有的作品為學生展現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多彩的自然現象,有的作品能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的作品能錘煉學生堅強的意志……這為我們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要實現學生素質的提高,必須在課堂上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師的提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導作用。一方面是課堂調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怎樣通過課堂提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為了避免問題的空泛和學生思考問題的籠統、粗略,把學生的思維觸覺引到家里行問,對文章的言語深入細致地品味、分析,以形成嚴謹、實在的思維品質,教師應注意抓住關鍵詞語發問。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的第8 小節,教學時就可以抓住“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關系”中的“那時”發問。“那時指什么時候?”“那時”指的就是十年浩劫,那時紫藤蘿“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梢”。進而就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紫藤蘿的命運,從花兒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錦是整個國家命運的寫照和象征??梢娮プ 澳菚r”一詞發問,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脈絡。
語文教學中的比較因素是很多的,僅閱讀教學中就會涉及作者的比較,文體的比較,內容的比較,主題立意的比較,寫作技巧的比較等等。同是送別詩,岑參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與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以及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所抒發的離別情緒大不相同。通過比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間的橫向聯系,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養成思辨的習慣。
小說《孔乙己》與《范進中舉》兩篇小說同是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文章,但運用了不同手法。《孔乙己》通過對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眾人的態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不利,文中充滿了悲與殘酷的氣氛,來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讓學生分別從兩篇課文中找出相同之處與不同處。“他臉上黑而且瘦,用草繩在肩上掛著?!睂W生會問: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子?是誰摧殘了他的肉體,當學生看到:孔乙己在別人的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地走了!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清楚了對封建社會的認識,讓學生分析比較《范進中舉》課文與上篇的不同時,找出自己的看法?!白哌M大門,一腳踹在塘里,掙扎著起來,頭發卻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拍著手笑著,一直走到集市上去了。”中舉后的瘋態讓學生忍禁不俊。而結尾張鄉紳送銀、送房,范進竟全部收下,形成鮮明的對比。孔乙己最后沒有中舉,掌柜總討取十九個錢,而范進中舉后,有人送銀來。通過兩者比較得出為什么古代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終身進學,至死不悟。兩文的相同點:本是善良老實的人,但毫無反叛精神,甘心受封建社會的毒害,甘心受科舉制度的愚弄,熱衷名利的迂腐可笑。不同點:范進爬上科舉的階梯,孔乙己沒有爬上去,對社會毫無價值,讓學生在相互比較中體會到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
對于一些學生普遍誤解或混淆的問題,不是從正面引導,而是從反向假設,刺激學生逆向思維,通過比較,啟發聯想,分析矛盾來解決問題。在說明文的教學中,“下定義”和“作詮釋”兩種說明方法學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這一表述,很多學生認為是下定義,實際是作詮釋。用概念揭示的辦法過于抽象,不利于初中學生接受,我們可以采用逆向設問的辦法來解釋,“同學們現在在骨頭和龜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嗎?”顯然不是。下定義是用簡潔的語言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說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前面對甲骨文的解說并不嚴密,是作詮釋而非下定義。逆向設問改換了思考的角度,從矛盾的對立面設問,利用矛盾,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
想象是人腦對其形成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學習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中學生處在充滿朝氣遐思燦爛的想象季節,精巧的提問常能將他們的思維導向廣闊的天空。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讓學生根據課文續接結尾,發揮想象。結局是豐富多彩;于勒后來又成了富翁,自己一家團聚一起,過上幸福生活。有同學認為,自己一家聽說于勒又有錢了,趕緊去投奔,但被趕出了家門,只有“我”留在叔叔家,過著幸福的生活。故事不但完整、有趣,更重要的是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做到單向發問誠然不夠,應該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瀾的作用,讓學生展開激烈討論,在討論中互問,與教師對問,使語文教學真正呈現自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也應是無窮無盡的,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全成長,為了全方位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探索向學生質疑設問的方法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讓我們精心設問吧,因為巧設問題,可以練創新思維,養創新習慣,育創新精神,肩負使命,安敢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