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俏枝



0 ?前 ?言
宜興是紫砂藝術的發祥地,有著七千年的制陶史,盡管在宜興漫長的制陶史中,紫砂藝術歷時不長,卻以其獨有的魅力倍受世人青睞,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紫砂歷史上名家輩出,時至今日,紫砂藝術可謂巧奪天工、技冠寰宇。當代紫砂藝人吳云根、王寅春、顧景舟等都是杰出代表,而當今的紫砂藝人更是追慕前賢,先是效仿先人的經典之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再在傳統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感悟,根據時代的特點及當代人的審美需要進行創作,不斷創新、打破束縛。而紫砂壺作為紫砂藝術的主流載體,藝人們在創新時,有的在鈕上變化造型,有的在把上另作處理,又或在嘴上加以修飾,有的會在壺身上加以點綴,還有的在壺所用之泥料的顏色上細心鉆研、獨樹一幟,形成許多獨特自由的藝術風格。本文從紫砂壺器型的鈕、流、把、蓋、身、材質等方面,淺談紫砂藝人在紫砂壺創作過程中的外觀創新。
1 ?紫砂壺創作中壺鈕的創新
壺鈕的造型一般為實心圓鈕型和空心橋梁型,傳統型大都是圓形,經過紫砂藝人們不懈的追求,不斷地豐富壺鈕的造型和顏色,有的用具體的動植物形象代替了傳統的壺鈕,有的在壺鈕上貼上裝飾物或刻上線條。像“春曉壺”(見圖1)以樹藤作鈕,增加動感;再如“一團和氣壺”(見圖2),鈕即是蓋,蓋亦是鈕,融合一體,和諧天成。空心橋梁型壺鈕發展至今,跟實心型鈕一樣,也有豐富的顏色和造型。比如“一夜魚龍舞壺”(見圖3),壺鈕塑成雙鯉戲水之態,并與蓋面形成中空之勢,一幅鯉魚躍龍門的畫面立顯眼前;又如“天地人和壺”(見圖4),壺鈕雖為圓形,但中間鏤空,外面的圓曲線和中間的自由曲線構成圓、半圓、波狀紋云形,不僅體現線律的變化多端和形態的柔和生動,且給人以柔和、流暢之感,展現出逶迤婉轉的韻律美感。
2 ?紫砂壺創作中壺流的創新
傳統壺流造型一般為直流和彎流,現代的藝人們為了增強動感和視覺效果,有的會在壺嘴上貼有裝飾,或在壺嘴的線條上變化。像“智竹壺”(見圖5),壺嘴采用竹節的造型,既給人以勁挺峭拔之感,又豐富了壺的文化內涵;“壽翁壺”(見圖6)是以葫蘆為壺嘴,并“系”上一個精美的蝴蝶結,較有新意,寓意吉祥;“金牛壺”(見圖7)壺中作牛頭模樣,牛嘴為出水口,配以兩只牛角,如神來之作;“壺口壺”(見圖8)則是壺嘴上刻有波浪形條紋,細長遒勁,似壯麗的瀑布飛瀉奔騰,喚起心靈的激蕩。這些藝人們構思獨特、設計新穎,總能帶給觀眾新的感受,讓人耳目一新。
3 ?紫砂壺創作中壺把的創新
紫砂壺壺把既要美觀大方,又要握在手里時舒適稱心,這不僅要求紫砂藝人們有扎實的制壺基礎,也要有良好的藝術素養。例如,傳統提梁壺的提梁猶如玉帶橫空,有氣貫長虹之勢。經過藝人們精心設計后的提梁,不僅保留了傳統優勢,更增添了一些歷史感、時代感,以及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敦煌飛天提梁壺”(見圖9)設計靈感來源于敦煌壁畫,將翩翩起舞、動感十足的兩個伎樂仙子引入設計結構,采用人物雕塑手法制作,宛若空中飛舞,用紫砂語言重現飛天舞蹈之美,激起觀眾從心靈上再次踏上古老的絲綢之路的情感。“e時代壺”,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給了設計者創作的靈感,壺把造型為半提梁式,微微翹起的把端給人以一種融于傳統,又從傳統突破的感覺,優美的弧度極具美感。原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館長時順華曾這樣點評:“現代氣息明快、造型簡練、線條流暢,色彩對比運用和諧適度。從虛、實兩個角度進行恰到好處的表現,從嘴、鈕、把上進行全新嘗試,壺嘴壓縮有保留,壺把夸張恰到好處,在傳統上一伸一縮產生與眾不同的美感”。
4 ?紫砂壺創作中壺蓋的創新
紫砂壺壺蓋,在視覺欣賞上有重要地位,一直以來是紫砂藝人們苦心鉆研之所在。傳統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三種形式。對于壺蓋的要求,通常要以口和蓋的配合應達到“直、緊、通、轉”這四項要求。紫砂藝人們在掌握基本技藝后,開始思索怎樣升華壺蓋的藝術效果。如“春涌大地壺”(見圖10),蓋為傳統嵌蓋,但在蓋面上以“土裂紋”從鈕的根部向壺身延伸,表現出生命的活力。“滴水之恩壺”(見圖11)在蓋面上加水紋,表現自然,突出主題,耐人尋味。顧紹培大師曾點評:“造型新穎,裝飾與主題呼應,身筒的雙線裝飾與水紋生動結合,體現出靈、動、靜的韻味,主題與造型貼合得當”。又如“佛頂壺”(見圖12),蓮臺形壺蓋造型別致、新穎,各花瓣勻稱,齊整明快,節奏韻律感強烈,寓意深刻。現在越來越多的陶藝家會在蓋面上貼有竹葉、刻有梅花或塑有小動物,以此來增加壺的感染力,并寓意吉祥,弘揚民族文化。
5 ?紫砂壺創作中壺身的創新
對于壺身的設計與制作,就更是爭奇斗艷、百家爭鳴了。同是“六方壺”,有人卻把壺身筆直的棱線改變成動感的棱線,讓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同為“石瓢壺”,有人把光滑的壺身制作成錦囊形;同為“仿古壺”,有人用絞泥代替單一的顏色;同為“菊花壺”,有人在壺身堆塑一兩朵盛開的菊花,更顯詩情畫意、生機勃勃。
以傳統的“龍蛋壺”為例,時大彬的“龍蛋壺”(見圖13)通體狀似蛋形,截蓋,笠形三角狀壺鈕、直錐嘴,大圈把與壺體相諧,壺體下部過渡平緩;壺嘴短而粗,出水流暢;耳把大而垂,手握舒適,全器平添一種拙味和稚氣的親切感。再看當代陶藝人設計的“龍行九霄壺”(見圖14),仍以傳統“龍蛋”形作為壺身筒的基本形態。嘴、把、鈕以拋物線條構成,圓渾的棱線自鈕至把并通過壺身至嘴,韻通氣達,似一條直沖云霄的飛龍。新穎的外觀特色是將流動感強烈的線條進行巧妙的組合后產生的,使提梁式矮鈕與曲把連成一體,又從把稍向壺身延伸并升達嘴端,在壺體構成上下兩個層次分明的立面,韻律節奏抑揚頓挫,形態意境舒緩柔美。
6 ?紫砂壺創作中材質的創新
有些陶藝人把不同的材質融入紫砂壺的結構和裝飾中,使它們完美結合。青年陶藝人創作的“紫檀提梁壺”(見圖15),雖還是提梁壺,可提梁的材質不再是紫砂,而是紫檀木。紫檀特有的靜穆沉古,與質樸的紫砂結合,更融出極其古雅的氣質。李昌鴻大師曾點評:“該作品是紫砂與紅木完美結合的佳作,做工細致,描金裝飾,紅木做成的提梁把耳,整體造型很有創意。既有明代的簡練端莊,也有紫砂的簡約氣度,作品很不錯”。還有用新疆玉來裝飾紫砂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陶藝人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大膽創新,融進自己獨特的藝術追求,他們的造型設計和裝飾別出心裁,但也都是用紫砂特有的語言來詮釋藝術的真諦。
7 ?紫砂壺創作中東西方文化融合創新
紫砂界又有“學院派”一說,他們大多在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習過,或從外地到宜興創業。他們的創作思路更為廣闊,并以陶藝類作品見長,許多具有國際水平。看他們的壺,已不能單單從壺的角度出發,也不能單從傳統的中國文化出發,而是引進西方的美學理念。比如邵俊亞的壺打破傳統,把色彩元素、幾何元素注入壺中,線面輪廓分明,色彩歡快、明朗、艷麗,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將素描、繪畫、雕塑等各種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弧線的造型與圓潤的壺體相德益彰,既保留傳統,又與西方美學接軌,拓寬了壺的造型,豐富了紫砂的藝術內涵,極具時代感。
8 ?小 ?結
長江后浪推前浪,當今的宜興紫砂藝人們在創作中不斷地在追尋、在探索,他們很好地繼承了傳統,并極具時代感。這些精品之作不僅為當代的紫砂藝術添墨加彩,更是為后人們在尋求紫砂藝術真諦時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財富。
參 考 書 籍
[1]張學鋒,高偉.紫砂原創作品賞析[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2]張益.第二屆中國紫砂原創、專利作品集[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