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明桃 楊菊
摘要:貴州麻江瑤族楓香印染歷史悠久,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是瑤族人民的智慧和豐富想象力、創造力的藝術再現。本文在對貴州省麻江瑤族楓香印染技藝解讀的基礎上,從法律的角度對其當前發展面臨的困境進行深入分析,同時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著作權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探究保護麻江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瑤族;楓香印染;法律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02
0 前言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麻江縣瑤族楓香印染技藝,與模板定型、批量輸出的現代化繪制技術相比,更具生命力,而不是由冰冷器械產制,毫無感情可言的產品。麻江縣瑤族楓香印染技藝是當地群眾在完成生產任務后,利用閑暇時間傾心研制的,從染料原材料的挑選到染布的選用,都很有考究,不是隨意而作、任意而為,每一幅畫作都堪比藝術作品,它們是當地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傾注了心血苦心研制而成的,技藝之精湛、作品之優良,無不鏗鏘有力地詮釋著這項技藝的內在美。而這項技藝的傳承與現代化的傳承也有著本質的區別,現代化講究模板繪制、批量產出,傳承靠一連串程序代碼即可實現,麻江縣瑤族楓香印染技藝全靠樸實瑤族人民口口相傳、手手相授、心心相傳,適時還會革舊創新,印染的圖案樸素卻不呆板、鮮活卻不張揚,它既承載了瑤族人民的歷史變遷、生活狀況、民俗風情等人文信息,又具有珍貴的民族歷史、民俗學和美學研究價值。
在少數民族聚集區的黔東南州有項特色鮮明的技藝被麻江縣勤勞樸實的瑤族人流傳保留至今,其中以該縣龍山鄉河壩村10多個村組最為完整。麻江縣瑤族楓香印染技藝經歷百余年從未中斷,麻江瑤族楓香印染技藝獨具特色,主要流傳于麻江縣龍山鄉河壩村的18個自然村寨,是一項民間傳統手工藝。麻江瑤族楓香印染技藝使用竹刀繪制圖案,原材料也是很獨特,不是市面上常見的化學染料,而是以牛油、楓香樹的油脂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制而成的專用染材,瑤族人民用這些滲透能力好的染材在布料上勾山描水,制作出一幅幅質地柔韌、案線清晰的佳畫。瑤族楓香印染所用布料多為純棉白布,也有藍白或玫瑰紅色布,一般視所需圖案顏色而定;圖案多為生活中常見的花草、魚蟲、鳥雀之類。楓香印染技藝古樸夸張,筆法細膩娟秀,高度體現了瑤族人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意識[1],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惠水布依族楓香印染技藝和麻江瑤族楓香印染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惠水布依族楓香印染技藝富含布依族文化底蘊,體現了惠水布依族人民追求自我、熱愛自然的民族情調,也表現出布依族人民豐富的創新能力。惠水布依族楓香印染技藝源自布依族先民對自然物象的感知,是對富貴、和睦、團圓生活的熱愛。凝聚了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具有促進民族情感交流、民族發展、民族認同的功能[2]。而從江縣苗族楓香印染技藝則使用竹簽筆和毛管筆,圖案均勻周正,其在工藝、圖案與使用上均獨具一格,既不同于惠水布依族、苗族楓香印染,也不同于麻江瑤族楓香印染,但是惠水布依族、苗族楓香印染和麻江瑤族楓香印染卻存在混同現象。
1 麻江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楓香印染保護現狀
作為不可再生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由于市場經濟、大數據的發展,我國傳統文化的生態環境相對脆弱,非遺生產制作周期長、產出率低,市場辨識度和價值還有待提升。面對現代化工藝的不斷沖擊,非遺傳統工藝生存的土壤一再萎縮,迫切需要各級各部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從事者利用媒體、電商等一切可用資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增加曝光度,實現非遺的流通、變現,提高群眾收入,讓群眾從單憑興趣愛好傳承向主動學習掌握非遺技藝的方向發展。同時還要通過加強立法、健全章程制度,從法律的角度對珍貴文化資源進行全覆蓋、全周期式的保護。與此同時,要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效法律保護手段。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已經成了一個共識。《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隨后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辦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立法保護,但是卻沒有形成系統的法律保護體系。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除了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會這一體育盛事外,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評選工作也于2008年6月7日成功完成,麻江瑤族的楓香印染術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代代相傳,把它作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具體表現,以及與之相關的地方和事物”,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事物和場所”。這是非遺的詮釋,也是非遺的象征。作為承載瑤族人民歷史文化的楓香印染也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藝術。
2 瑤族楓香印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面臨的困境
2.1 文化元素界定模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也是后輩學習和傳承的楷模,更是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的體現。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越來越快,現代化的城市已經成為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我國也開始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在實踐的過程因地制宜地編制出了一套可行性強、實用性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但實際上其中還存在著同類非物質文化間的文化元素界定比較模糊的問題。瑤族楓香印染與布依族楓香印染存在地域與民族技法的差異,雖然兩者工藝大同小異,但在細節和核心處理技法上還是有些許不同,千絲萬縷的少數民族智慧交織繪制出求同存異的宏圖,它們富含自身的民族智慧與人文特點,同時也彰顯著不同文化領域在同種事物上的激情碰撞,擦拭出絢麗多彩的技藝火花。也正因兩者在共同領域存在不同的技法,從而被界定為兩種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間的元素界定模糊,致使外界不能有效區分瑤族與布依族的楓香印染,市面上常出現瑤族、布依族等楓香印染非遺產品張冠李戴的現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元素模糊的界定,不利于外界認知相應民族智慧,更不利于相應民族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在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文化認同是至關重要的推動力,也是人們接受和持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條件之一,同類非物質文化間的文化元素界定模糊問題亟待進一步改善、解決。
2.2 傳承人匱乏
甄選傳承人在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占據絕對的地位,他們是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順利流傳的重要因素,地位舉足輕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髓的傳播紐帶,不容忽視。王文章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指掌握了解具有重大價值和最高水平的民間文化技能和技藝的個人或群體”[3];祁慶富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指的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在傳承的過程中很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了一種深厚的民間文化傳統的某些傳統和掌握了優秀的技術、技巧和技能,并得到社區、團體、民族所認同”[4];苑利認為,“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指直接參與演出、制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并愿意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傳承給后代的自然人或群體”[5]。但是由于麻江楓香印染做工費事費力,而且還要求傳承人具備一定的繪畫功底,導致現在很多年輕人寧愿外出務工,也不愿意從事這項工作,從而導致了傳承人匱乏,楓香印染面臨滅絕的危險。
2.3 注重保護而輕傳承
楓香印染作為麻江瑤族文化的代表,在保護中更加注重“靜態”的保護,動態的、發展的保護是遠遠不夠的,不能適應當前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2.4 公眾參與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
由于外來文化的影響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麻江瑤族楓香印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強烈的沖擊。麻江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打工,對瑤族楓香印染既不感興趣也不愿意了解,更不愿意繼承這一民族技藝。而且對于楓香印染技藝的保護,人們幾乎沒有法律觀念,由于法律意識薄弱,對楓香印染沒有進行更好的傳承和保護,導致楓香印染技藝很可能被商業化。
3 法律保護的對策
3.1 以《著作權法》為依托,加大對著作權人權益保護
我國《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是“保護創造者和所有者的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和他們的版權相關權利和利益,鼓勵作品和傳播,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和意識形態、物質文明,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其中明確規定:“使用他人作品時,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并支付報酬。”未經著作權人同意,對方不得行使該權利。規定著作權人的權利受到侵權時,權利人有權要求被侵權人制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罪道歉、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著作權法》授予知識產權創造者或所有人在一定期限內的排他使用權,使知識產權創造者或所有人可以通過轉讓或者實施生產獲得經濟利益,收回投資。還鼓勵創造者積極申報知識產權,保護自己正當權利。法律和相關制度的制定對于麻江楓香印染這項具有民族特色且富含歷史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促進和保護作用。
3.2 從《商標法》出發,建立商標保護機制
《商標法》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其經濟價值提供直接的保護。這對惠水布依族、苗族楓香印染和麻江瑤族楓香印染存在的混同現象有所幫助。對麻江瑤族楓香印染進行商標注冊,可以帶動麻江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還應該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這樣才能有效防止他人濫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獲取經濟利益。相關部門還可以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者不得對其所在地社區合理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為收取任何費用。
3.3 以專利權為載體,對麻江楓香印然進行專利保護
在申請專利的時候,要根據麻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降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門檻。要根據它的特點,從新穎性要求向傳統性要求轉變,但又必須滿足實用性要求,否則,即使專利申請成功,也很難創造經濟效益。麻江瑤族楓香印染技藝使用竹刀繪制圖案,圖案多為生活中常見的花草、魚蟲、鳥雀之類,具有傳統性,而且在麻江地區能產生獨特的價值。申請專利保護,對于瑤族文化保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3.4 加強行政保護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民的生活需求不單單是在物質方面,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的享受。首先,政府應該從行政保護角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采取多種舉措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基金。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基金可以有效地維護楓香印染技藝作為創造主體的權益。其次,政府除了定期對傳承人給予補貼、獎勵以外,還應該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外出有為年輕人回鄉投資,發展本民族的楓香印染技藝,這不僅有利于發展民族特色還有利有解決當地就業問題。
3.5 樹立科學的法律保護意識
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從更廣闊的視角進行。不僅要關注楓香印染的經濟價值,更要科學認識它背后蘊含的文化底蘊。如果只關注經濟利益的保護最終將導致楓香印染失去其原來的價值,也感受不到瑤族人民技藝的精湛以及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3.6 強化傳承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加強對繼承人的甄選、教育和優護
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要使麻江人民從小就接受非遺傳承文化的熏陶,以點帶面、以質增量,樹立傳承人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不急功近利、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純真。麻江應該堅持以人為本、以質為則的原則,一方面,對傳承人加強管理;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同時關注傳承人的思想和愿望,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為他們的文化傳承創造良好的環境。
4 結語
麻江瑤族楓香印染技藝有著自身的民族特點與民族智慧,是瑤族歷史記憶的承載,體現著瑤族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意識,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本文以依托立法、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等角度為切入點,探討對麻江瑤族楓香印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應積極建立多元化的立法機制,多維度地解讀法律條文,利用法律的權威性實現對瑤族楓香印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多措并舉、因地制宜、全覆蓋、全適用的強有力的法律保護。
參考文獻:
[1] 丁新成.河壩瑤族楓香印染[N].黔東南日報,2011-06-08(005).
[2] 李冀旻.傳統布依族楓香印染工藝發展探究[J].紡織報告,2017(11):68-70+74.
[3] 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347.
[4] 祁慶富.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及傳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03):114-123+199.
[5] 苑利,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7-68.
作者簡介:龍明桃(1994—),女,貴州天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法律。
楊菊(1998—),女,貴州織金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