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騫 王曉娟


摘要:鳳鳥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裝飾紋樣,曾經在傳統服飾及生活器物中廣泛使用,具有豐富而多樣的文化內涵。本文采用實地調查和網絡訪問相結合的方式,從各大圖書館、博物館的館藏數據庫中,搜集與此次研究相關的大量圖片和文獻資料,并進行分類整理。然后,對其中提取的鳳鳥紋圖案進行調研,分析其在當代服裝中的運用,旨在使傳統服裝中的圖案在當代得到延續,使之被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及接受,從而更好地弘揚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鳳鳥紋;服裝設計;服裝圖案
中圖分類號:TS94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2
1 鳳鳥紋概述
1.1 鳳的起源
關于鳳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玄鳥圖騰說。《詩經·商頌》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所謂玄鳥,指的便是鳳鳥。這是說商族以玄鳥作為圖騰。在該說法中,鳳的形象是以圖騰來表現的,原始社會陶器上的很多鳥紋就是鳳的雛形[1]。
還有一種說法是彩鳥祥瑞說。《山海經·南次三經》記載:“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異物志》也提到:“其鳥五色成文,丹喙赤頭,頭上有冠,鳴曰天下太平,王者有道則見。”其后便有人認為,五彩鳥即是鳳鳥,象征祥瑞[2]。
1.2 鳳鳥紋的構成
《山海經》曰:“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抱樸子》提到:“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火行為禮,為赤。鳳背赤,故曰復禮也。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向智也。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又日鸞鳳食粒于庭,則受辱與雞鶩也[3-6]。”
從以上摘錄的文獻資料可知,古人眼中的鳳融合了雞、燕、蛇、魚、龍、麟、龜等諸多動物形象。雞頭、燕喙為鳥禽常有的特征,而冠、翼、尾以及色彩的特別之處,才是鳳凰的主要特征。
1.3 歷代鳳鳥紋式樣及特征
原始時期的鳳鳥紋沒有具體形象,大多都是鳥的樣式。新石器時期出現了鳥形紋飾,這種持續了幾萬年的圖騰活動到商周后期才慢慢消失。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經濟蓬勃發展,鳳鳥紋相比商周猛禽形象顯得古樸典雅。鳳鳥紋圖案多為S形以及卷云紋形,形象主要為修長的頸部、長腿、長冠和長翼,姿態優美,頭、尾、翼等要素相互結合。這是幾何原型向寫實化過渡的開端。
《龍鳳仕女圖》是現存三幅最早的帛畫作品之一。在畫面中,仕女頭頂左上方有一只矯健振翅的鳳鳥,雙腳前屈后伸,大有騰空之勢,占據了畫面重要的視覺位置。
到了漢代,鳳鳥紋按不同的裝飾物應用采用合適的造型,別具風韻,具有簡潔、拙樸、渾厚的形式美。圖1中的玉為故宮博物院的漢代藏品。玉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狀,中部為心形玉片,表面飾云紋,中心有孔。玉片上雕著的鳳鳥為細身,尾部較長,頭頂上的翎長且分叉。
魏晉時期,由于佛教盛行,鳳的形象被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鳳多為展翅飛翔的形象,鳳身周圍繪有簡約的花卉圖案,顯得瀟灑自如,輕盈妙曼。
唐代鳳鳥紋的裝飾藝術形式感更為強烈,鳳鳥紋的造型更加寫實。許多銅鏡上都裝飾著成雙成對的鸞鳳。鸞鳳和鳴祝頌,象征著幸福美滿。這與盛唐的物質文化生活密切相關,反映出一派盛世景象。
宋代的鳳鳥紋線條柔和,體態輕盈,比例適中。宋代裝飾藝術在觀念形態上偏重寓意,鳳鳥紋便多了些象征著吉祥如意的民俗氣息。該時期的緙絲鳳穿牡丹圖畫采用圖案式體裁,富有裝飾意趣。圖中的鳳處于花朵之間,呈現出展翅欲飛的姿態,整個畫面絢麗多彩。
明代的鳳鳥紋的具體特征是頭部有冠羽,尾部呈鋸齒火焰狀[7]。從出土的明代實物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鳳的形象。以益宣王繼妃孫妃的霞帔為例,霞帔為輕薄綺紗質地,雙層加繡,邊沿為盤金繡聯珠紋,中間用線繡云鳳鳥紋,每邊有7只飛翔的鳳鳥。這與《明史·輿服志》永樂三年(1405年)規定的親王妃霞帔形制基本相同。
到了清代,由于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服裝上的鳳鳥紋更加精美。此時期有更多的出土文物作為依據。
鳳鳥紋圖案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它受時代背景的影響,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托,取材于現實生活。橫向對比歷代的鳳鳥紋可以發現,它從簡單的幾何圖形逐步演變為華麗的紋飾圖案;縱向對比鳳的各個部位可以發現,它們的構成是類似的,大幅度提高的是圖案的精美程度,鳳體以及鳳尾的羽毛逐步寫實化。
2 鳳鳥紋在當代服裝中的應用
2.1 影視劇服裝
影視劇服裝是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道具,可以更好地體現角色的身份、職業、年齡等。歷史劇中的戲劇服裝,要求更好地還原歷史,這就要對當時鳳鳥紋在服裝上的應用進行調研。
前段時間,清朝宮廷劇《延禧攻略》大火。以劇中皇后在荔枝宴上的吉服造型為例,衣服上的鳳鳥紋細節采用了金色刺繡的方式,畫面中是鳳棲牡丹的傳統圖騰,該圖案是歷代皇朝歌頌地位最尊崇的雍容女性的經典紋樣。該劇還原了清朝服裝中的鳳鳥紋,鳳頭部的形象更為具體,身體上的羽毛根根分明,鳳尾部分也十分精致。紋樣的各個細節更加寫實,工藝較為精細,符合當時朝代的紋樣特點,對角色的深入刻畫具有輔助作用。
2.2 JK制服
JK制服是當下比較流行的亞文化服裝之一,該類型服裝源于日本的校服文化,其代表款式為水手服和西式制服。隨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JK制服文化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青少年對于這類型的服裝興趣較為濃厚,在網絡上調研不難發現,此類文化的愛好者有自己的小圈子,即JK制服圈。“入坑”意味著一旦接受了JK制服,就會不停地購買同類型的服裝。該詞同樣應用于漢服圈和洛麗塔服裝圈。從中可以看出這些類型的服裝在當下大有市場。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鳳鳥紋也對JK制服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不過由于JK制服多為純色或格紋,所以圖案設計的變化并不大。案例中的紋樣多為徽章式,放置在上衣的左胸以及肩膀位置。
2.3 漢服
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漢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貫穿整個中華民族古代史,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獨特漢民族服裝。
目前市面上的漢服質量參差不齊,筆者通過網絡查閱資料,了解到現下的漢服有復原以及改良兩種不同的路線。
當下復原款漢服走的是還原歷史的風格,同時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設計,服裝的整體風格比較端莊,主要遵循了中國古代具體的服飾制度。它具體借鑒明制襖裙和馬面裙的板型,紋樣色彩較為單一,主要仿制明代的織金紋樣,實際上采用的是混紡提花的方式,節約了制作成本。但紋樣完全還原了明代的鳳鳥紋的特點,鳳頭為雞的頭部加上羽毛,身體部分的羽毛根據紋路繪制,尾部則是卷曲的長條狀,沒有鋸齒狀的鳳尾。
改良漢服則并沒有嚴格遵循某個朝代的具體服飾制度,但也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其中,鳳鳥紋的圖案連續分布在面料上,具體采用重工刺繡的方式,顏色則為漸變色,從較淺的橘紅色漸變為白色。鳳的頭部如鶴嘴,羽毛部分也較為立體,沒有傳統服飾的羽毛那么整齊,而是錯落有致,更為現代化[8-9]。
2.4 洛麗塔服裝
洛麗塔是一種比較少女的服裝,有甜系、古典系以及哥特系幾種不同的風格。洛麗塔服裝多為裙裝,主要特征是大裙擺,有時也會加上裙撐。洛麗塔服裝不限年齡,但消費群體主要為青少年。
圖2所示的服裝,柄圖為百鳥朝鳳。其中,鳳鳥紋在裙子中央,采用印花的方式,顏色以服裝的主色為基本色調,顏色單一不張揚,顯得更為低調,與洛麗塔的甜美風格相融合。鳳鳥紋的具體形態為C字形,是一個盤旋的鳳鳥姿態。
2.5 婚服
由于龍鳳呈祥的吉祥寓意,鳳鳥紋也常常運用在婚服設計中。其中,新郎的服裝常用龍紋,新娘的服裝則常常應用鳳鳥紋,有著幸福美滿的美好寓意。
在中式婚服的經典搭配中,女裝上的鳳鳥紋采用手工刺繡的方式,顏色有著豐富的變化,顯得雍容大氣。其中,輪廓部分采用金線刺繡,身體的填充部分則應用了酒紅色、淺藍色等豐富的色彩,淺藍色運用在羽翼上仙氣十足。
2.6 旗袍
旗袍是經典的華人女性服裝,是中國悠久服飾文化中絢爛的瑰寶。在當代潮流的引導之下,對經典的旗袍進行再設計,可以使其更受當今消費者的喜愛。
2.7 潮牌及其他服裝
潮牌多為原創品牌,由設計師的風格決定,當下國潮風十分流行。由于不同的設計師風格迥異,所以服裝類型也有所不同。唐裝中的鳳鳥紋以水墨畫的風格呈現出來,采用印花的方式,色彩張揚鮮艷,創意十足。使用刺繡的方式展現鳳鳥特點時,則采用顏色飽和度更高的色彩,大塊的刺繡簡化了鳳鳥紋的細節,使服裝更有特點。
3 結語
鳳鳥紋是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紋樣之一,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服飾中起著裝飾作用,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有著豐富且多樣的文化內涵。采用網絡調研的方式,查閱文獻資料,對各個購物網站中含有鳳鳥紋的服裝進行比較研究,進行分類整理,探究其中優秀的設計經驗,可以使傳統服裝中的紋樣在當代得到更好的延續,被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和接受,使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董進.點染紫禁城:衣飾生輝[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11-12.
[2] 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M].臺北:中華民族藝術文教基金會,1989:52-53.
[3] 王宇清.中國服飾圖錄[M].臺北:世界地理出版社,1984:55-56.
[4] 闕碧芬.明代宮廷絲綢設計與風格演變[J].故宮學刊,2012(01):123-131.
[5] 楊戈文.傳統紋樣圖典·龍鳳篇[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76-77.
[6] 李甍.翟衣制度的源與流[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7(04):75-79.
[7] 潘魯生.中國鳳紋圖譜[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0:46-47.
[8] 鄭軍.中國歷代鳳紋紋飾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23-24.
[9] 寧佳磊.洛麗塔服飾藝術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2019:21-22.
作者簡介:袁慧騫(1995—),女,河南南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時尚藝術設計。
指導老師:王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