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炳城
案例:羅某是某公司保安。2011年12月24日,某大廈附近有人對一過往行人實施搶劫,正在上班的羅某聽到呼喊聲后立即攔住了搶劫者的去路,在與其搏斗的過程中,不慎從臺階上摔下,經醫院診斷為粉碎性骨折。經羅某申請,當地人社局認定羅某為工傷。公司不服,遂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人社局工傷認定決定。公司訴稱,羅某見義勇為系維護個人利益,與《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的“職工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應當視同工傷”有明顯區別,人社局依據此條規定認定羅某為工傷,屬適用法律錯誤。人社局辯稱,羅某見義勇為行為應得到社會褒揚,其所受之傷屬于視同因工受傷。法院認為,羅某不顧個人安危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既保護了個人生命財產安全,也維護了社會治安管理秩序和法律的尊嚴,應予大力提倡和鼓勵。雖然羅某不是在工作地點、因工作原因受到傷害,但其受傷符合前述價值導向,法律應予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合法權益,羅某受傷應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視同工傷情形。法院最終判決駁回該公司訴訟請求,維持人社局認定羅某為工傷的決定。
解讀:本案爭議的焦點是,羅某因見義勇為受到傷害,是否屬于因工受傷?對此,實務中存在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羅某受傷是第三人不法行為造成,屬于非工作原因受到傷害,不應認定為工傷。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羅某是為了制止違法犯罪行為而受到傷害,屬于“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應當視同工傷。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其一,職工因見義勇為受傷視同工傷,符合工傷保險法規的立法精神。《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這項規定只列舉了“搶險救災”一種情形,并在其后用了“等”字。何為“等”,《新華字典》的解釋是“類,群:表示列舉未完”。據此,前述規定中“等”字的含義,應該理解為只要具備“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這一要件,則適用本項規定,即視同工傷,而不僅限于“搶險救災”這一種情形。
其二,最高法院發布指導案例明確職工見義勇為受傷為工傷。2018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其發布第94號指導案例中認為:“職工見義勇為,為制止違法犯罪行為而受到傷害的,屬于《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為維護公共利益受到傷害的情形,應當視同工傷。”最高法院指導性案例雖不同于成文法可以直接適用,但其在司法實踐中的效力也是舉足輕重的。最高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第七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各級人民法院審判類似案例時應當參照。”
本案中,羅某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既保護了個人財產及生命的安全,也維護了社會的治安管理秩序和法律的尊嚴,應當予以大力提倡和鼓勵,其見義勇為的行為與“搶險救災”同類,所受之傷應當視同工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