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鄉村傳統建筑甚至一些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仍然呈現出比較糟糕的狀態,越來越多的鄉村傳統建筑為了經濟的發展而被迫面臨著被拆除或者損壞的風險,使鄉村逐漸失去了文化的映射點,也慢慢丟掉了其獨特的鄉村特色。這不僅是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受到鄉村居民對鄉村傳統建筑態度的影響。雖然現階段對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意識正在逐漸興起,但真正展開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并傳承與發展其特色文化這一過程,在實踐上仍然任重而道遠。本文圍繞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與文化塑造進行分析,探索在現在的社會和城市發展背景下,如何留住鄉村傳統建筑、保留鄉村文化、留下特殊的鄉土情,并實現鄉村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效融合。
關鍵詞:鄉村 傳統建筑 保護 文化塑造
隨著我國社會對傳統建筑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和文化特色的塑造也成為新時期重要的戰略目標。對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和文化塑造,意味著可以留住鄉村傳統文化的根脈,留住一片土地上特殊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鄉村傳統建筑逐漸消失在公眾的視野中,消失在當地居民的印象里,只留下一些剪影。探索對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和文化塑造,就是要留住這珍貴的回憶,留住這特殊的文化,并能夠與現代鄉村建設完美融合。
一、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方法
探索在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方法,離不開對現實情況的分析,也離不開對鄉村傳統建筑現狀的研究。結合我國各地鄉村傳統建筑現存的事實情況和改造經驗可以發現,對于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需要找到能夠將鄉村傳統建筑進行現代化改造的最佳方案,使鄉村傳統建筑的風格特點得以保留的同時,不喪失其建筑利用的本質功能。
(一)保護基礎的探究
對鄉村傳統建筑保護方法的分析,離不開對鄉村傳統建筑保護現狀的研究。經過大量的實地調查研究發現,我國目前的鄉村傳統建筑大部分已經沒落。有的還基本保持著較為完整的形態,但已經無人居住。有的變成了殘垣廢墟,甚至已經被夷為平地,消失在當地鄉村居民的印象里。鄉村傳統建筑普遍趨于消失,或者在消失的邊緣。這一方面是受到當地鄉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將這些傳統建筑進行了重新規劃和拆除,使其“主動”消失;另一方面是由于對鄉村傳統建筑保護意識的不足,當地缺乏完善的保護措施以及統一的保護標準,導致在年久失修的情況下“被動”消失。這些因素導致鄉村傳統建筑逐漸消亡。
(二)保護原則的確定
結合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現狀,可以從保護原則的確定、保護標準的統一等角度構思如何形成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體系,從而使得現存的鄉村傳統建筑先得到基礎的保護,再進行合理的改造。
1.協調性保護原則?,F階段,對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原則主要是堅持協調性、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原則,最大限度地將已有鄉村傳統建筑進行保護。協調性保護原則,指的是在對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過程中,堅持修整與新建相結合的方法,達到呈現出完整鄉村傳統建筑的效果。同時,要讓鄉村居民自發地參與到鄉村傳統建筑保護活動中來,通過就地取材的原則,對鄉村傳統舊建筑進行初步的保護和改造方案設計,使其經過修整和補充,盡可能恢復其原本的樣貌,體現當時的文化內涵。
2.科學性保護原則,指的是對鄉村傳統建筑傳統風貌和現代使用需求的兼顧,合理控制對鄉村傳統建筑保護和改造的資源利用,通過更加人性化和現代化的設計,使鄉村傳統建筑的利用功能得到滿足,從而成為新型現代化的鄉村傳統建筑。
3.合理性保護原則,指的是考慮到鄉村傳統建筑中存在一些無法彌補的規劃漏洞,即使依靠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恢復,也仍然會出現無法充分利用的情況。因此,應把握保護和改造的成本,提高鄉村傳統建筑保護和改造的經濟性,最大化地體現原本的文化風貌,使得鄉村傳統建筑能夠更加節能和環保。
(三)保護標準的統一
對鄉村傳統建筑保護標準的統一,意味著對現存的鄉村傳統建筑的留存、補足和新建等內容的權衡和考量,對已經成為廢墟的鄉村傳統建筑要如何保護以及已經消失在鄉村居民視野中的鄉村傳統建筑如何保護等。
1.對于現在仍然存在的鄉村傳統建筑,留存較多的部分要全面保護,對建筑中存在一些顏色消失、結構不穩定或者墻壁漏洞等情況進行修整,使鄉村傳統建筑重新煥發生機。例如,部分地區探索將古建筑開發成民俗博物館,這是一種非常好的保護方式。
2.對已經成為廢墟的鄉村傳統建筑,在保護上可以利用鄉村居民的回憶或者其他一些資料等,盡可能地還原鄉村傳統建筑外在結構。并通過新建的辦法,利用現代建筑技術建設印象中的“鄉村傳統建筑”,保留鄉村傳統建筑的建筑風格和外在風貌,利用現代化的建筑手段以及內在構造,呈現出鄉村傳統建筑的現代化保護效果,以最大化地體現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實現“鄉村傳統建筑”的新型保護。
3.對那些已經消失在鄉村居民視野里和印象中的鄉村傳統建筑,則只能依靠文獻考察或者老人回憶的形式,盡可能給出鄉村傳統建筑的設計圖紙,并利用3D打印技術或者AI技術等構建鄉村傳統建筑的模型。此后,通過存放在當地博物館或者縣史館的方式,使其不至于消失在歷史中,徹底被鄉民、被世人所遺忘。
二、鄉村傳統建筑的文化塑造
在實踐中,在保護鄉村傳統建筑的同時,也要保留鄉村的建筑特色文化,在充分考慮到鄉村傳統建筑當地的特色和發展規劃基礎上,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體現地區文化特點。要結合當前時代的發展特點,通過使鄉村傳統建筑具備現代氣息的智能化改造,賦予其新生活的使用功能,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實現文化的碰撞,使鄉村傳統建筑在文化層面與實用層面,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一)特色風格與傳統文化的保留
對于鄉村傳統建筑的改造設計,首先要堅持的就是協調性原則,將鄉村傳統建筑所體現的特色文化和民族特點保留下來,真正留住鄉村傳統建筑的根。鄉村傳統建筑往往在鄉村居民的眼中承載著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記憶,表現了當地的特殊風情以及地域文化,這也就給鄉村傳統建筑增添了新的內涵。
由此,在進行鄉村傳統建筑改造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將特色文化保留下來,通過對當地的鄉村建筑特點、建筑風格、建筑文化元素等具體內容進行分析、總結以及精煉,從而在保留并修整現有鄉村傳統建筑的基礎上,打造體系化的鄉村特色建筑文化的建筑群。這將為當地鄉村帶來新的發展時機,并使鄉村傳統特色的建筑群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化身為當地鄉村文化的代名詞,成為抒發鄉愁的文化場所,進而推動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進程。
(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
通過鄉村傳統建筑的再設計形成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重點在于將鄉村傳統建筑所具有的特點進行發揚,并在充分結合當地鄉村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重新修建或者修復鄉村傳統建筑。在這一過程中結合當地發展現狀,使鄉村傳統建筑充分展現地域文化特色。具體而言,在改造設計鄉村傳統建筑的過程中,首先要針對鄉村傳統建筑當地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地形地勢等進行綜合分析,并考慮到區域在當前發展階段下所表現的文化特色,此后在進行鄉村傳統建筑的改造時,注重保持建筑風格和地域文化的一致性,使得鄉村建筑形成統一的、展現當地文化特色的建筑整體。
其次,在改造設計鄉村傳統建筑時,要堅持有所側重。對鄉村傳統建筑一些無法復原或者無法找到的建筑材料用現代建材替代,不拘泥于完全相同的建筑內容,從而提高鄉村建筑的壽命,使其能夠再次應對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同時,還需要讓每一座鄉村傳統建筑都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點及風格,并具備文化功能與實用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護鄉村傳統建筑的基礎上,實現鄉村傳統建筑功能的完善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現。
(三)傳統建筑與現代文化的有效銜接
事實上,鄉村傳統建筑保護意識薄弱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當地鄉村居民認為鄉村傳統建筑已經基本脫離了實際的生活,其基本的功能無法得到實現,進而也就使得鄉村傳統建筑作為孤立的群體而缺乏保護的主動性。面對這種情況,在鄉村傳統建筑的改造設計中,一定要堅持鄉村傳統建筑與現代文化的有效銜接,在堅持科學性和合理性原則的基礎上,利用現代建筑工藝對鄉村傳統建筑增添新的現代功能或者節能化設計等,并在風格塑造上增添現代文化因素,在滿足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需要的同時,進行傳統與現代的文化融合。
一方面,要進行現代化的功能改善,使鄉村傳統建筑的修復真正具備實用性,而不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要在以原本建筑風格為主的基礎上,將現代設計融入其中,在風格設計上,既要保證二者的銜接,也要保證不破壞鄉村傳統建筑本來的文化特色。
綜上所述,分析鄉村傳統建筑保護與改造的設計方案,主要是從當前我國的鄉村傳統建筑保護基礎出發,結合保護原則和保護標準的確定,充分保留鄉村傳統建筑的文化特色、體現地域風格,從而實現鄉村傳統建筑的現代化設計改造。鄉村傳統建筑的保護和特色文化塑造會由于地區不同、建筑風格不同,而產生相差較大的保護和改造設計方案,只有走入當地、結合實際,才能真正給出保護鄉村傳統建筑的最佳方案,才能留下鄉村傳統建筑的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陳理.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利用——以湖南省株洲市朱亭鎮民居改造博物館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8(10).
[2]汪航.江漢平原傳統建筑的改造與再生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7.
[3]王興彬.探究傳統建筑的可持續性保護改造研究理論[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7(03).
[4]薛浩然,馬云林.傳統建筑的可持續性保護改造研究理論初探[J].價值工程,2015,34(24).
(作者簡介:周易,女,碩士研究生,蘇州市職業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