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9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政策有關情況。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介紹,學校體育必須做到教會、勤練和常賽,要把文化課的作業減下來,但是體育課作業必須加上去,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掌握運動的技能。(9月23日《北京晚報》
按理說,既然是被列入國民義務教育階段的規定課程,體育課也應當一視同仁地好好上課、認真教學,并切實做好課后練習。但長期以來,受重文輕體傳統認知的束縛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課沒有得到相應重視,可有可無、擅自挪用、隨意擠占的情況時有發生。“體育課必須布置作業”,無疑顛覆了人們的舊有認知,不失為對“重文輕體”偏見的撥亂反正。
基礎教育階段是孩子們涵養品格、增進知識的最佳時段,同時也是他們骨骼發育、機能健全的長身體過程。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有理想、有知識、強體魄的文化人、體育人,是學校不忘“教書育人”初心的應有之義。為此,這次體教融合改革把“教會健康知識、教會基本運動技能、教會專項運動技能”作為體育教學的三項任務,無疑也是體育課布置作業的內容所在。
事實上,“體育作業”并非首次提出,一些地方早有嘗試。比如,北京實驗二小今年寒假曾通過“體能天天練”微信小程序,為學生布置了俯臥撐、卷腹、頸后拉伸、腹部肌群拉伸等豐富多彩的體育作業;每天跳繩300個、跑步15分鐘、坐位體前屈5分鐘,是北京實驗學校海淀小學部去年寒假前給一年級學生布置的家庭作業,等等。
鑒于體育課有別于文化課的教學特性,完成體育作業也不可能如完成語數外作業那樣僅需一張桌就行。首先,需要“把文化課作業減下來”的數量減負和時間讓渡;其次,要逐步補齊體育場地、體育設施不足的現實短板,滿足完成體育作業的硬件要求。出于對體育作業具有的實踐性和安全風險考量,家長的監督、指導和陪護不可或缺,這就勢必會牽涉到家長的時間和精力。不過,讓孩子勤鍛煉、強身體終歸不是壞事,能夠讓體育作業成為對完成文化作業的合理調節,并進而達成良性互動和文體雙贏,也當為家長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