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以文化人”里的“文”指的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積極建設也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我們要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切入,即我們要充分地認可我們自己所擁有的文化,嘗試在其中去尋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底氣。
文化自信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世界文明視域下,在對本民族文化價值深刻認知基礎上形成的文化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具備意識形態性,目的之一就在于培育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文化自信建設都具備良好的實效性,文化與人都是兩者的內容,均亦旨在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覺悟與文化素養,以及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情感認同。
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忽視、單調的教育方式和目前多元文化的顯著背景下,各高校更要重視大學生文化自信缺乏的普遍現象,一些大學生甚至被一些不良分子引導懷疑和否定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從而產生一些對國家和社會不滿的情緒。
一方面,理論與實踐活動協調性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多數學校僅側重于對大學生政治素養的提高,鮮有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人的功能。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一些大學生是被別有用心的勢力引導,僅全面關注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消極部分,導致他們逐漸疏遠與反感諸如革命文化一類的文化。
當前眾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過于單一與枯燥,大學生積極性普遍不高的現象相當顯著,而且在這種方式下也很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積極性。因為眼下各高校主要還是采取傳統的課堂灌輸法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樣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知,但他們的文化感知、體驗就會相當匱乏,實效性有待商榷。
在經濟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外來的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都不斷猛烈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導致一些大學生對革命文化和精神等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抵觸情緒,一些大學生甚至因此成了所謂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個概念最早是錢理群教授提出來的,他親眼所見在某些高等院校中,一些學生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并認為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在清楚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里存在的問題后,學校便可以“對癥下藥”。如課堂教學的主渠道我們始終要努力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論課也要在改進中不斷地加強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主動確立起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的文化自信,從而滿足國家與社會對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和達到用中華文化去認識世界與用世界文化來認識中國的目標。
主渠道我們一定要把握和利用好,課堂學習是大學生了解我們國家和民族文化價值的主要途徑,要針對性地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和容易接受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另一方面,各學校可以開設一些跟文化相關的思想政治理論選修課,使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諸如經典文化等來進行涵養,這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無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方法的方面都會形成有益的補充,產生協同效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追求與鑄造了我們的民族自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有著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要求,我們要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蘊含的生機與活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各高校可以在必修課里開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必修課,或者開展諸多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加大學生的校園文化實踐,努力提升他們的民族認同感。
首先我們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自覺,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底氣。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充分的整體性認知過后,對不再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的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適當的改造甚至是摒棄,再以一種充分的文化自信的狀態站上講臺,展現給學生。
其次是努力提升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文化自覺。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調動大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和增強“主人翁意識”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與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實現提升大學生對國家與民族的情感認同以及文化自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