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市臨城縣第二中學,河北 邢臺 054300)
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一觀點得到廣泛大眾的認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已經成為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如何去教學,用何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更好更快的進步逐漸被深究。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十分重要,可以為學生寫作積累素材,如何開展中學語文教學課也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方法之一就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與探究,為學生留下空白,不單是老師一味地講解,要通過學生自己學習加深認知、加深了解。
教師都偏向于對理論知識的傳授,想要把自己的知識通過講課全都傳授給學生,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只有對閱讀教學足夠重視,才能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閱讀學習,但是當前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不重視閱讀教學,教學中往往只是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生硬地強加給學生,剝奪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思考的權利,制約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學生讀書只是泛泛而讀,對于課文中的感情色彩并不了解。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找到閱讀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促使學生閱讀的強大動力。由于長期實行應試教學,教師往往只注重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而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致使學生對閱讀沒有興趣,上課時只是迫于無奈閱讀課文。
有的學生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但依舊對學習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幫助,充分說明該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教學中教師對閱讀教學重視不夠,閱讀指導更是難得一見,學生難以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直接導致學生閱讀困難,喪失閱讀興趣,甚至放棄閱讀。
老師要把重點放到學生自身上去,讓學生們有獨立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獨自參與到學習中去。對于閱讀文本,教師要開展針對性的重點段落評析活動,讓學生在充分體會文意的基礎上,發揮他們的創造性,體現個性化閱讀,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需求。例如,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學作品,往往在人物形象描寫中,寄寓作品的深層含義及深遠的文旨,教師可利用文章的重點段落,充分挖掘體現作品內核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反復閱讀,重點評析,深刻了解人物形象的潛在內涵,從而準確把握文章的主旨,為課后閱讀分析活動提供認知基礎。以小說《孔乙己》閱讀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原汁原味地體味孔乙己這一藝術形象,首先讓學生通讀全篇,然后分組交流以下問題:“孔乙己這個特別的名字是怎樣來的?該人物形象你認為有什么特殊之處?文中站著喝酒與穿長衫有什么矛盾?這一矛盾揭示了人物的悲劇命運,他究竟有著怎樣的性格?能不能從他的語言、行動中找出答案?”針對教師設置的問題,學生反復閱讀文章,并從文中找出相應的文字描述,用筆畫出來。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抓住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文中的重點段落評析,引導學生體味文意。文意的體味就給學生留下了充足的“藝術空白”。
注重教學的內容,還要從內容中提取重點與方法,教會學生閱讀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善于抓住對場景深入細致的描寫,從中仔細體會人物的形象特點,這有助于學生體會人物形象,準確理解文章中心。以《長征》一課為例,教材節選的四個場景,從表面看各自獨立,其實互為一體,表達相同的主旨。在開展閱讀訓練時,可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四個場景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側重點的不同。場景 :紅軍過草地斷糧,戰士饑餓而死,但他們北,上抗日的決心不改;場景二:失去一條腿的周團長為了不連累戰友,自己爬向水塘;場景三:彭德懷忍著劇痛殺死心愛的戰馬來挽救饑餓戰士的性命;場景四:紅軍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仍舉行篝火晚會。通過這四個場景轉換表達相同的主題,表現了紅軍指戰員堅定的革命意志和積極向上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場景描寫,充分感受人物形象的心理變化,有利于感悟文章內涵,在反復閱讀中留下“藝術空白”,展開想象的翅膀。
“空白”如何設置,需要巧妙去設計,制造“空白”,引導學生進入空白。初探課文并研讀課文初讀課文時,老師留出“空白”給學生閱讀,若是語言優美生動、感情豐富的文章,可以采用多種朗讀的形式來進行;其他語言風格的文章,可以采用默讀為主的形式來進行,然后談談對課文的整體感受。老師暫時不做評價,要他們帶著問題繼續閱讀,以驗證對錯。
語文閱讀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越來越重要,閱讀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可以為學生開拓知識面,可以讓學生足不出戶卻依舊看遍大千世界。語文閱讀課堂上的空白,是給學生的思維打開一扇門,給學生的認知打開一扇窗戶,只要我們藝術性地處理好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空白藝術,就會收到好的閱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