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學,河北 衡水 053000)
高中語文是相對于高中生所有課程之中相對簡單的一門學科,也是相對輕松的一門學科,語文課本本就含有大量的歷史,這些歷史中不乏優秀的傳統文化,由此可見,可以將這傳統文化進一步滲透,投入到日常課程的學習中去。若是單講語文知識很枯燥乏味,因此得不到學生的喜愛,學生在聽課時就會困頓、分心。另一方面,若是加入了傳統文化,不僅為語文課本增添了色彩,更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自動融入學習當中。
將傳統文化一點一點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去,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學生通過對傳統經典的心領神會,可達到一種與古人交談的心境,從而讓他們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思想精神和高尚品質美德,從而使整個人的綜合素質都得到極大的提高。比如在學習《報任安書》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學習司馬遷的那種在逆境之中仍然堅持使命,堅守理想,不忘初心的精神。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報任安書》這一篇文章的時候,不能僅僅學習字義、斷句、感情,更要讓學生在學習了這一篇文章之后而為之感動,并能從中收獲,讓學生在之后的逆境中也要像司馬遷一樣,保持本心。
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化技術普及的時代,各種娛樂軟件吸引著無數的學生,只要他們一有時間就會沉迷其中,而缺乏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所以,我們必須要在高中加強國學教育,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目的就是在這個多姿多彩的環境中給中國傳統文化一方天地,讓學生學習理解我們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增加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讓學生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中國人民的生活,是我們中華兒女的精神支柱。在高中語文學習中滲透傳統文化,就是要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
高中語文教育不僅要加強傳統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加強其素質的培養。現如今的傳統文化教育,更多的是對字義、斷句及背誦的教學,讓學生通過積累相關文言文知識,從而在考試中取得一個好成績。這必然是缺失本質的,教師教育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精神,受到其中情感的熏陶。現如今的詩歌教育就缺失這一環節。大多數教師僅僅教給了學生答題技巧,并沒有真正地在詩歌情感上下功夫。以李白的《將進酒》為例,《將進酒》并非只含有樂觀的態度,其中更有李白精神思想感情的變化,這種變化許多教師就可能沒有講授,如果不能將這種感情變化講出來,學生就難以體會其中的精彩之處,只能覺得這首詩寫得有氣勢,李白是一個樂觀的人,并不能體會其中懷才不遇的悲愴,難以改變現實的無奈等更深層次的含義。
該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強化制度建設,提高重視程度,本質上就是要求學校教學工作向傳統文化滲透的工作,提供更多的資源,給學生創設環境提供條件,讓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應該認識到,我們在這里所談到的滲透,就是要避免在向學生灌輸傳統,相關知識的過程當中,給學生的主要的文化課學習帶來更多的負擔和壓力。考慮到學生只有高考獲得很好的成績,才能夠進入到心儀的理想大學。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學校一方面要考慮到學生負擔過重的現實問題,同時也要著眼于學生長遠的發展,投入更多的資源,給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因為那些對于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學生,提供單獨的空間,也讓他們能夠依據自己的興趣來接觸相關的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融合中,還少不了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老師,老師需要充分的了解傳統知識,提高自身的素質。因為傳統文化的生長土壤畢竟與現代漢語教學的社會背景是不一樣的,很多學生在理解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為了豐富教學方法,廣大的語文老師可以從問題入手,著眼于解決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當中存在的種種誤解,解答困惑,為那些在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當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疑惑的學生答疑解惑,用這樣的方式來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的負擔逐漸地減少。我們在這里強調重視挖掘方法,就是要引導和幫助教師逐漸的拋棄填鴨式教學的方法,盡量避免布置過多的背誦任務,減輕學生的負擔。
總而言之,對高中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很有必要的,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不一樣的課堂,對語文課有著濃厚的興趣,增加了老師跟學生之間的互動,加強了師生交流,學生也能夠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并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