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樹市環城鄉雙井中心小學校,吉林 榆樹 130400)
想要使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得到良好的培養,僅僅依靠課堂理論知識講解是不夠的,教師應該從任意一個環節入手,將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理念落實到各個教育環節當中,從而使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可以在日常學習以及生活中逐漸產生定勢,這樣一來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教師在對小學生行為習慣進行日常培養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對學生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的意識進行培養,這也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擁有一定判別是非對錯的能力。同時,教師還應該應用鼓勵式的行為培養方式,對于一些日常行為表現優秀的小學生,教師應該對其進行適當表揚,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讓其他學生將其當作典型,這樣也樹立起了榜樣的作用。教師在日常教學以及管理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對學生的良好個人習慣進行觀察,例如,那些學生認真完成作業、認真做課間操、在升旗過程中認真對行注目禮以及講解個人衛生等等,教師應該對其進行積極表揚。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往往好奇心較重,并且會習慣性模仿成人的行為以及言辭,因此,教師在平時進行教學活動以及班級管理的時候,應該注意謹言慎行,這樣才能為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最近幾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來說,正處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階段,教師在展開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樹立起積極的教育目標,并且引導學生養成愛護公務、保護環境以及講究衛生的好習慣。教師應該在日常或種種起到帶頭作用,對學生的言行進行規范,例如,教師在看到教師有人亂扔紙屑的時候,應該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其撿起扔到指定垃圾桶中。同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養成勤儉節約、熱愛勞動、舉止文明的習慣,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
對于小學教師來說,想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反復實踐、不斷強化。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進行控制,讓學生對校級班規有更加清晰具體的了解,時間一長,學生便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也有效起到了深化實踐教學的作用。同時,教師在展開日常教學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的時候,應該注意對現階段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準確了解,重視實踐教學,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教師都應該將行為規范的理念貫徹到教育活動中。例如,小學方面應該設立起監督崗,安排學生以及教師不同的職責,從而展開輪流值班,這種將學生與教師放在同一水平的監督管理形式,也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更加系統,有助于培養起學生良好的行為意識。同時,教師還應該在班級設置行為規范監督小組,通過這種方式來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一來學生便會自覺遵守行為規范,從而塑造了學生的健康人格。
目前來看,家校合作教學以及管理的模式在我國小學教學中有廣泛應用,并且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教師與家長應該保持密切的溝通關系,教師要引導家長對學生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只有家庭與學校雙方共同做出努力,才能使學生在學習成績以及行為習慣養成方面有明顯進步。首先,學校應該提升家長會頻率。學校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的方式可以使家長對學生在學習的表現情況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同時也使得家長對學校的一系列秩序有所認知,這是促進家校合作的基本開端。一部分小學生的家長往往由于工作原因沒有多少時間與自己的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因此,教師應該做好引導家長對學生展開家庭教育的工作,學校的教師應該將一些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傳遞給學生家長,這樣更有利于對學生良好人格進行塑造。同時,教師還應該讓學生家長注重自身言行,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從而為自己的小學生樹立起榜樣;其次,家長與教師應該加強溝通。家長與教師之間應該提升交流頻率,教師要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近期的學習情況以及行為習慣養成情況,這樣有利于家校合作教學的展開,同時,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信息互換也有利于對學生展開具有針對性的行為教育。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生來說,行為習慣的養成情況勢必會關系到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養成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同時也塑造了學生健康的人格。在實際教學活動展開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學生行為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日常化,教師要起到帶頭作用,對小學教學的核心內容進行展示,這樣可以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行為習慣,這是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健全人格進行塑造的時候,應該結合現階段小學生的實際心理特點,積極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共同努力,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