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樹市環城鄉雙井中心小學,吉林 榆樹 130400)
學生的自理能力,意味著學生是否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這種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體現其自身適應能力的強弱。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通過這幾年相應的教學經驗,我覺得主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1.家長克服溺愛心理使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是促進學生自理能力發展的前提條件。家長要教育孩子,你們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要學會擔當。例如剛剛開學,許多孩子對老師的布置的作業沒聽清楚,導致的家長經常打電話詢問老師留沒留作業,留的什么作業等等,所以成功的班主任會和家長溝通,要教會孩子生活的技能,而不是代替孩子做這些事情,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教師的正確引導是促進學生的自理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剛剛開學,班主任老師要對學生的每項活動進行準確的示范,并對學生進行多次演練。指導學生們能夠基本記住如何操作,比如帶好所需學習用品來學校,做到自己的課桌內外干干凈凈,系好鞋帶,衣著穿戴整潔,管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品不丟失等等。
3.榜樣的影響是促進學生的自理能力發展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把一些自主能力強的孩子,樹立成大家學習的榜樣。因為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對榜樣的效仿能力是非常強的。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適當的表揚鼓勵表現好的學生更加上進,又能帶動其他孩子共同進步。
剛入學的孩子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他們需要重新建立人際關系。接受新老師,交新的朋友,和新同學友好往來。大多數孩子都能很快地適應新生活。他們有禮貌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對老師的問話能熱情大方的回答,遇到困難能及時找老師解決,與同學之間也能有尊有讓,和睦相處。而相反也有個別同學以自我為中心,或是非常調皮好動,經常犯小錯誤欺負別的同學,這樣的孩子通常會受到同學們的排斥,不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1.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還在發展中,思想也不夠成熟。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長的溺愛,很容易形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他們不懂得分享,更難學會寬容與理解,于是在學校和同學的集體交往中便會產生很多矛盾和沖突。例如在一個班級里學生A 不小心撞到了學生B,學生B 起來之后,上前推倒了學生A,當老師調查這件事情的時候,學生A 理直氣壯地說:我又不是故意的,為什么要道歉?學生B 也理所當然地說:是他先撞我的,所以我要去推到他。
2.教師的正確引導是學生發展良好人際關系的主導因素。教師在遇到學生人際關系的問題時,不要盲目批評指責,要認真了解情況,耐心分析,正確引導,使學生能體會到如果自己性格溫和,就能得到更多的朋友,如果自己善待他人,同學們也會善待自己,如果自己也把東西與同學們一起分享,自己也會收獲更多的朋友,因此在學校里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會慢慢學會怎樣與他人交往,進而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并能較好地與他人相處。
1.發揮各科教學的綜合能力量,引導學生正確學習。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情,也是包括學校領導在你的全體教師的共同責任。科任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科任教師的力量,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學習態度、學習愛好、行為品質進行正確的引導。
2.怎樣才能更好地與科任教師進行溝通呢?我認為一方面經常與科任老師交流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向科任老師反映學生的意見和要求,這樣有利于科任老師對學生的了解,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另一方面,班主任老師向學生介紹科任老師時多講優點,樹立科任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協助科任老師開展教學活動。
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外,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和社會中度過的,班主任要爭取家長的密切配合,開發和利用正確的教育理念教育學生,關愛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1.召開家長會,與家長溝通是家庭與學校合作的最常用方法。學校經常召開家長會,為班主任認識家長,家長更加具體的了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2.建立班主任與家長的微信群QQ 群等,以便在學生教育問題上,能及時溝通。
3.家訪是班主任與家長之間個別交流的一種形式。做家訪前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做好充分準備家放的目的,不是為了向家長告狀,更不是教師要推卸責任的一種手段,而是家長教師與學生一起交流的一種方式。一次好的家長會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年級學生剛剛進入學校自主能力差,只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成立自己的班干部隊伍而輔助老師的工作。
總之,對于一年級班主任來說,班級的管理工作人任重而道遠。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慢慢摸索找到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法,所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