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章帥
(海南萬寧大洲島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海南萬寧 571500)
大洲島,古稱獨洲,又名大洲,外界也叫“燕窩島”,位于海南省萬寧市的東南部沿海海域,距離萬寧烏場港碼頭約6n mile。島的南北,各有一山,南山叫大嶺,北山叫小嶺。島的東西,各有一港,東邊叫后港,西邊叫前港。兩嶺和兩港之間,被一條長約800m,寬幾十米的玉帶沙灘連接,全島面積4.2km2。因其獨特的地形地貌與地理位置,不僅造就了一個天然的避風港,同時與周邊海域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和平衡的海島海洋類型生態系統,生態效能顯著,物種豐富,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大洲島周邊的社區—新群村,“靠海吃海”,世世代代、祖祖輩輩靠打漁為生,約4000 多人口的村落,就有將近400 艘漁船。除去老人和小孩,大部分的勞動力以打漁或是經營相關漁業產品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當地漁民的作業方式主要以夫妻小船為主,不能遠航,而大洲島前后港又是天然的避風港,漁業資源豐富,所以當地漁民常年在大洲島周邊海域捕撈打漁,并在大洲島上避風歇腳。在20 世紀80 年代,大洲島的金絲燕吐唾液筑的燕窩也是作為當地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之一,當地村集體曾采取輪流承包的模式讓2 個生產隊采摘燕窩。為了保護大洲島的海島海洋生態系統和珍稀鳥類—金絲燕,1989 年經過了全面的論證,原國家海洋局提出建立海島海域類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1990 年9 月,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大洲島國家級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成立。
因為歷史及地理位置原因大洲島附近的新群村漁民,祖祖輩輩常年在大洲島周邊捕撈打漁,所以當地漁民常以祖輩在大洲島周邊海域捕撈作業并在島上歇腳居住為由,錯誤的認為大洲島屬于村集體地,引起當地群眾對大洲島及周邊海域權屬的糾紛、爭議。
1.2.1 捕撈作業的影響
長期有大量漁民在大洲島礁石岸邊進行放網捕魚,南羅燕洞以及原來的暗巖、大架等洞穴附近都是漁民活動范圍,且漁民在島上違規滯留,其生產生活給金絲燕生存環境帶來干擾。漁民的捕魚活動,尤其是在金絲燕棲息洞穴附近鳴笛,發動機轟鳴聲以及夜間大功率燈光捕魚等行為對金絲燕的生存空間形成明顯干擾。
1.2.2 非法載客上島旅游的影響
由于大洲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以及遠離陸地,人類活動干擾較少,造就了大洲島美麗迷人的原生態海島環境以及清澈見底的海水。近年來,隨著海上旅游熱逐漸增溫,當地個別漁民利用漁船載客偷偷上島觀光游玩,對大洲島及周邊海域的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影響。
1.2.3 漁民避風歇腳的影響
傳統的夫妻小船作業方式,不能遠航,而新群村沒有漁業碼頭,只能依賴大洲島天然的避風港。所以當地漁民常以避風歇腳為由強行登島,利用漁船將篷布、木樁、麻繩等材料運輸上島,簡單立起木樁蓋上篷布就搭設完成一個棚戶歇腳作業。隨之帶來的就是一系列生活垃圾,以及漁船停靠在大洲島前后港海域,油污隨意排放,影響海洋生態環境。
通過提高保護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爭取全社會對保護區的理解和支持。一是深入漁戶,促膝談心,動員漁民群眾自覺服從保護區建設大局,堅決遵守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協助維護好保護區秩序,堅決杜絕破壞環境和資源的行為發生。二是在保護區內建立公告牌及警示牌,張貼各項管理規定,把宣傳手冊送到漁民手中,供當地廣大群眾學習,贏取廣大群眾的支持和理解。三是在保護區內實施“禁漁期”及漁業增殖放流活動,發布有關禁捕通告,并邀請萬寧市電視臺進行宣傳報道。四是通過做好當地人大代表、村委會干部思想工作,再由人大代表及村干部教育當地群眾遵守保護區的法律法規。五是通過新聞媒介報道有關大洲島保護區的信息,擴大宣傳影響范圍。通過在當地創辦、舉行以金絲燕或是海島海洋生態系統為主題的節日,并將其發展成當地傳統節日、特色節日,形成傳統,制造流行,再聯合當地媒體等加以宣傳,不僅可以成為當地特色民俗節日,也能作為招商引資等宣傳名片,還能讓生態保護意識根植民心。
一是傳統的漁業主要依靠捕撈,導致近海漁業資源枯竭,漁業的發展也遇到瓶頸和受到制約,不僅資源環境破壞大,也影響當地依賴漁業百姓、政府經濟發展。建議當地政府在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的背景下,轉變漁業產業形態,推動漁業轉型升級,優化當地漁業資源配置,高效利用漁業資源。大力發展休閑漁業項目,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讓生態保護與漁民收入協同發展。二是加強本底資源調查工作,定期對保護區內的水生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狀況進行科學評估,為生態補償提供制定依據。三是通過制定相關規章制度,確定相關生態補償金的繳納標準、繳納渠道以及生態補償金如何分配和使用,督促生態補償的落實,對于不繳納或者延期繳納補償的、沒有落實生態補償機制的相關項目要開展相應的評估,同時依據評估的結果進行處罰。四是涉漁涉海項目的生態補償是一個長期動態的工作過程,一次性繳納是不科學的,必須依據每年資源評估的動態情況對相應項目的相應生態補償金做出動態調整。
當地漁民傳統的夫妻小船捕撈打漁的作業方式,不僅難以規范管理,且過度捕撈會影響對近岸海域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同時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建議當地村集體牽頭,倡導、號召各漁民入股,購買大漁船進行深海作業,當地政府給予相關貸款支持或便利,并給予相關技術上的指導,不僅引導當地漁業健康發展,也能規范管理、規模化生產,讓當地漁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也能減少大洲島保護區生態環境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