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精通、醫技精湛、管理精細,一切都源于王曉東對醫學精誠的初心。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昆山農村,是血吸蟲病的重災區,蘇州醫學院的專家時常下鄉,在義診的同時,給農村的“赤腳醫生”培訓血吸蟲病防治技術。王曉東清楚地記得,在他讀小學一年級的一個午后,坐在教室看書的他突然聽到外面熙熙攘攘,好奇的他爬到窗戶口向外望去,只見在簡陋的操場上,一位穿白大褂的醫生,正在給學校老師及周邊群眾普及血吸蟲病知識,看著群眾的熱情和感恩,王曉東對于醫生這個職業的崇敬油然而生。只一眼,便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醫學的種子。
如果那天沒有看到那位下鄉來小學義診的醫生,或許出身農民家庭的王曉東,會依照父母的意愿學農。然而人生沒有如果,命運如同草蛇灰線,處處埋伏著未來的隱喻。誰都不曾想到,出現在小學教室窗外的那名醫生,十余年后,竟成了王曉東研究生時期的導師,并毫不吝嗇地將一身本事傾囊相授。
當問及為何要選擇骨科學專業時,王曉東哈哈一笑,“當時有預防醫學、口腔醫學、臨床醫學三個專業可供選擇,我當時不懂的太多,只是望文生義,覺得預防醫學并非治病,口腔醫學只看小疾,所以就選擇了臨床醫學,只是單純想著要當一個治病救人的‘真正’醫生。”
1980年,中國高考實施預考制,各地平均淘汰率高達55%左右,尤其對于農村的考生來說,參加高考的人數本來就少,最終能順利進入大學殿堂的僅占農村考生的3%左右,可謂鳳毛麟角。王曉東在1982年考入南京醫學院,足以證明其過人的學習能力,而這種學習能力伴隨了他的一生。
1991-1994年,王曉東在蘇州醫學院完成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學業,獲兒科學(外科)碩士學位;1996-1999年,在蘇州醫學院完成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學業,獲外科學(骨科專業)博士學位;1999-2000年,王曉東獲教育部“普通訪問學者”在英國皇家骨科醫院(伯明翰)和戴安娜兒童醫院臨床輪轉一年;2001-2009年,獲江蘇省首批135重點醫學人才資助,短期在英國、美國、德國臨床進修,累計一年;2011年,王曉東作為衛生部派出的29人訪問團團長,來到法國專修醫院管理,再到德國學習最新技術……
博學便要篤行,在儲備了大量的醫技和管理知識后,王曉東開始在骨科領域及學科建設方面大展身手。在專業技術方面,王曉東精通小兒創傷微創治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治療、肢體延長和肢體復雜畸形矯正、急危重創傷救治、良性腫瘤微創治療、脊柱側彎治療等領域,先后獲多項省級和廳級課題,獲國自然基金一項,多項新技術獲省廳新技術引進一、二等獎。
在學科建設方面,王曉東與香港MedArt(醫藝盟)、美國HTC(康健兒童)等國內外著名醫院建立聯系,邀請知名專家來院手術。通過新技術、新項目的引進,創建了小兒骨科這一擁有完整病區的獨立臨床專科,床位數從8張增加到60張,年手術量逾3500臺,如今已成為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為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打造了品牌學科。
學而優則仕,成績突出的王曉東,從2004年就開始了醫院管理工作,先后擔任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副院長、副書記、紀委書記,蘇州大學醫學部兒科臨床醫學院院長,蘇州大學醫學中心(蘇州市獨墅湖醫院)院長,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院長等職務。
同時,王曉東還兼任蘇州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江蘇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小兒骨科學組組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小兒骨科學組委員、蘇州市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小兒外科雜志編委等職務。
站在新的高度,王曉東的眼界更加寬廣,他告訴記者,盡管上一個十年,中國小兒骨科學得到了井噴式發展,一些新技術已趕超歐美等發達國家,但不得不說的是,學科依然存在發展瓶頸。
“就拿治療標準來說,不少醫院,甚至大三甲醫院,小兒骨科疾病是依照成人的治療標準,原本牽引就可治好的疾病,卻要上鋼板固定,導致肢體短縮、骨髓炎,甚至終身殘疾的案例屢見不鮮。”在王曉東看來,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小兒骨科學的同質化醫療。
院長語錄
作為雙肩挑的院長,當涉及到自己本科室業務的時候,可能公平性不夠,但反過來想,如果一個院長連自己科室都搞不好,那么他又有何威望?
看病難,看兒科更難。蘇州在解決兒科看病難的問題中做了很多嘗試,如推進“健康市民531”行動計劃、建立兒科醫聯體、推進“名醫工程”等,但是兒科醫療衛生服務的社會效益仍不理想,與廣大家長的預期仍有差距。原因何在,如何解決?在王曉東的一次次明辨與慎思中,逐步有了答案。
王曉東認為,主要原因有四點:一、二級醫院的兒科醫療服務功能長期缺位,失去關注,兒科醫生收入低;社區醫生兒科專業能力培訓不到位,社區醫療設備、兒童用藥等缺乏;優質的兒科醫療資源聚集在三甲醫院,從長遠角度看是浪費的;由于兒科盈利能力較差,民營資本不愿涉及。
對于解決方案,王曉東認為核心是以兒科醫聯體為基礎,通過成立公立醫院理事會管理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兒科醫療集團,始終保持公立醫院公益性,將廣大家長認可的大型兒童醫院的醫生,持久有效有序地在基層服務,達到同質化醫療,并構建全方位、全周期、整合型兒科醫療服務體系。
這其中,整合兒科醫療資源首先要打通集團內醫務人員流通渠道,拓展三甲醫院兒科的延伸服務,建立區域內社區兒科醫師、護理、藥劑人員的績效考核機制,真正做到上級醫生“沉得”下,基層醫生“浮得”上;其次,加強與衛生健康委、醫保局等部門的溝通,申請政府購買兒童預防保健服務,拓寬兒科規培醫生、兒科醫學生培養途徑;再次,要建立兒童小病不出社區、慢病管理有三甲醫院醫生參與、疑難危重患兒在三甲醫院救治的制度。
在王曉東撰寫的論文中,為這種新型兒科醫療集團的落地提出了五個建議:一是醫療集團對派駐所屬兒科醫院、診所、社區衛生中心進行垂直化、網格化管理,產權明晰,并適度引入社會資本;二是解決基層兒科人員來源問題,克服目前基層兒科人才招不到、呆不住、待遇低的局面;三是三甲醫院派出的專家參照“蘇州市名醫工作室”政策,采用同等專家門診診療費,并接受政府購買兒童公共服務產品;四是把派駐的兒科醫院、診所、社區衛生中心作為兒科專業醫學生的實習基地和兒科規培醫師定點規培項目,探索兒科全科醫師培養途徑;五是醫療集團負責制訂本轄區內兒科醫療衛生服務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第三方參與為主,以醫生聲譽為主的服務水平評價體系。
王曉東表示,下一步他將深入探索兒科醫療診所(小型兒科醫院)標準化建設,理順集團內三級醫院與診所之間的產權關系,建立標準化、同質化的醫療質控體系,為促進醫療衛生資源整合,破解兒科“看病難”問題提供相應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