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秀妍 張 振
(1. 天津大學 天津 300072)
(2.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 100083)
HSC-NBC中丹合作辦學項目是由我國HSC學院與丹麥NBC商學院于2002年經HSC學院所在省教育廳審批后開辦的,該項目于2019年到期,合作歷時17年。項目的中方院校HSC學院是于2004年升格為本科院校,屬于按新的機制和模式創辦的獨立學院,并由該省N大學負責教學的組織和管理。項目外方院校NBC商學院是丹麥最大的公辦高等職業院校之一。
在師資方面,該項目具有一支由中方、丹方教師組成的專屬教師隊伍,而并非與其他校內分支學院共享師資。然而,中方師資在項目初期十分薄弱。首先,沒有自己的專職教師隊伍,以聘任兼職和退休教師為主。從年齡結構上看,新畢業和已退休的教師多于中年教師; 從學歷結構上看,本科居多,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占少數
[1]。隨著HSC學院對師資力量的大力支持建設,在2006至2014年處于穩定狀態:專職青年教師人數增多,一些教師也獲取到丹方院校或國內外院校進修深造的機會,逐步獲取了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歷,學成后回到項目擔任重要教學崗位工作;一些中年教師還積累了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對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需求有著深入的了解,既具有進行專業理論知識講授的教學能力,又具有專業技能基本訓練的指導能力,同時還具有進行科學研究和課程開發建設的研發能力。學校還吸引了海外華裔人才回國任教或擔任教學管理崗位以培訓青年教師。
丹方NBC商學院根據項目每年引進的課程數目為項目提供丹方師資力量,每位丹方教師配備一名中方合作教師。教師均為丹方的全職教師,學歷上本科、碩士背景,基于丹方院校的高等職業教育背景,很多教師也是在企業任職。丹方教師將在中方教師的配合下到HSC學院校園進行歷時兩周至一個月的集中教學。初期階段,丹方師資投入力度很大,外方和中方教師師資比例為2∶1。
然而,自2014年開始項目的中方師資出現人才流失現象:有教師調離HSC學院任職公辦高校,也有教師辭職轉業。隨著中方教師雙語教學能力的提升、人員引進的增加以及招生人數的變化c丹方師資投入力度減弱,2014年后丹方教師人數降低到10人以下,到項目結束前期僅有2名丹方教師到HSC學院進行周期性教學。
根據訪談調查分析,初期階段中方師資隊伍的培養受到了HSC學院和母體院校N大學的大力支持。認識到原有師資問題后學院從經費和教師培訓機會提供方面加大扶持力度;N大學為緊缺的師資提供了兼職和退休教師。然而,師資變遷首先受到了HSC學院自身局限性影響,即教學經費投入不足,科研經費、學術平臺上很難進一步滿足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而教師職稱評級政策仍以學術評價為主;教師在薪酬福利和退休待遇方面的落差也致使正處生活壓力較大階段的年輕教師調離、轉業。該學院在項目后期對項目的支持力度的減弱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師資的進一步培養。
HSC學院作為三本院校,計劃招生政策下劃撥的招生數量和生源質量均具有局限性,進而影響到辦學經費來源。項目生源數量降低導致中方節約運行經費縮減引進課程數目,導致一些課程改為全中方教師授課。由此,丹方教師的此例逐漸縮小。
中外合作辦學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會導致合作過程中一系列問題。2016年4月頒布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2]標志中外合作辦學進入了“提質增效、服務大局、增強能力”為政策主線的新階段。而師資力量是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生命線。本文案例項目的師資隊伍變遷的原因背后揭示出一些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受到生源的限制、辦學經費來源單一化、教育公益性與營利性的矛盾以及學校對辦學方向不確定性的影響等。總之,一些高校自身薄弱的辦學實力導致了不能可持續性地辦好國際合作項目[3],,建議此類院校斟酌自身辦學實力,堅定辦學方向、不忘初心,擴寬資金來源大力發展師資建設,與外方師資通力合作保證高質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