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濤
【摘 要】電視鏡頭語言是一種獨特的視像語言,它的呈現方式與文本語言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作為一種視聽綜合藝術,它有自己獨特的技巧。紀錄片本身固有的表現手段只是作為一種敘事的載體、形式, 它的敘事策略來源于對視覺藝術的探索,而新技術的提供、敘事方法的不斷突破則是電視從業者對紀錄片敘事模式不斷調整的動力。紀錄片作為對現實精彩生活的一種表現方式,從鏡頭語言和敘事技巧進行融合是許多電視工作者的追求,筆者以紀錄片《雷鋒在鞍鋼的423天》中的片段為例,把鏡頭語言與片子所表現的敘事內容進行合理融合, 用鏡頭語言呈現故事,從而提高攝像師在掌機拍攝紀錄片時的敘事能力。
【關鍵詞】人物和結構? ?鏡頭? ?人物情感? ?主題
2019年3月6日晚,由鞍山廣播電視臺310工作室創作的紀錄片《雷鋒在鞍鋼的423天》第一集在鞍山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播出。這部時長為三集、每集15分鐘的紀錄片從策劃到播出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一個月中,片子的整體結構和時長歷經了數次修改與變動。它的誕生,凝結了工作室的辛勤汗水。為觀眾留下了一段關于雷鋒的灑滿陽光的記憶。
一、人物和結構相輔相成
拍攝紀錄片不能大張旗鼓,攝制組不可能非常龐大,器材也不可能非常多。避開喧鬧的環境,在艱苦的環境中完成制作,有時候為了搶拍就不能使用三腳架或是一些體積較大的攝像器材,只能把機器扛在肩上,以便加快速度。這往往會造成畫面不太穩,有時會虛,但在構圖上有較大的隨意性。筆者擔任本片的總攝像工作,一開始也找了很多紀錄片和專題片作為參考,希望能夠找到這類片子的特點,這種特點不是創作規律,而是這種片子約定俗成的視覺經驗。
在老紅軍余新元家里拍攝場景時是手持拍攝的,某種程度上來說,手持攝像機的靈活性更適于表現真實感,也可以在老人活動的時候靈活移動。
這組畫面是單機拍攝,余新元老人已經90多歲了,參加過“9·3閱兵”,當時場景是雷鋒出租車隊隊長李慶良去家里看望余老,這里突出表現人物之間的親密感。對老人敬禮的鏡頭處理得很慢,他走路的速度也很慢,拍攝的鏡頭是靜止的,機器沒有移動。而在開場部分,使用了一個長鏡頭,這樣的處理可以表現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在拍攝余老時,嘗試創造一種包容一切的柔和感,來弱化光線的方向性,捕捉余老情緒的變化和動作上最輕微的顫抖,感受他的情緒,不管他在哪個場景里,都盡量突出他這種最真實的樣子。
二、通過鏡頭突出人物情感
就攝像方面來說,導演組并沒有因為它是主旋律的題材而做什么特殊的處理,還是根據片子里的12位與雷鋒有關系的人來確定拍攝方向和風格,同時因為把片名定為《雷鋒在鞍鋼的423天》,這個時間概念反而給了攝制人員更多的創作靈感。
在表達情感時,會選擇近景或特寫,讓攝像機貼近被攝人物,把他們的情緒直接表達給觀眾。易秀珍老人如今快80歲了,她是與雷鋒坐一列火車到鞍鋼的湖南老鄉,也是雷鋒工友,筆者并沒有在情感線上再去做過多的影像處理,而是把她在幾個階段里如何跟雷鋒在一起工作、學習及她的成長背景統一到一個情感中來服務主線,在這里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切入,直逼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
從視覺呈現上來說,攝制人員必須知道如何通過鏡頭或燈光和角色產生情感上的聯系。手持拍攝所帶來的輕微晃動感能讓畫面所傳達出來的感情更加真實,更拉近觀眾和片中人物的距離。
如90歲的鞍鋼化工廠退休工人房洪瑾到社區捐款,但社區書記恰巧不在,房洪瑾仍然堅持要把捐款送到三樓工作人員手中,這時手持拍攝所帶來的晃動感使觀眾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房老的堅韌與執著,攝制人員此刻的視角已經從觀察者變成了體驗者,期待房老能夠完成縈繞在他心中的愿望。
另外還可以通過光線賦予人物不同的情感氛圍,在室內采訪時筆者用小光比明暗差距小的原理,讓人物顯得更自然,反而大光比對比強烈,就更容易刻畫人物內心的復雜情緒。
三、用鏡頭結構帶出主題
片子最困難、最費時的鏡頭不是片子的開頭部分,而是一組回憶的鏡頭,對于如何描繪不同的時刻以及如何實現從一個場景疊化到下一個場景的轉換,攝制人員都有著非常具體的想法。
在紀錄片中,為了表達特定構想和理念,會選擇用長鏡頭來拍攝,《雷鋒在鞍鋼的423天》中,北煤車間的一幕采用長鏡頭,攝制組找到一張很久以前的老照片,通過確認,是雷鋒生前工作過的地方——鞍鋼煉焦總廠北煤車間。經過尋找、比對,終于找到當年拍攝照片的地址,經過反復試驗,最終完成一個時間大跨度的相似體銜接鏡頭,雖然這組鏡頭不是太長,但還是拍攝了兩個多小時,因為這個鏡頭的落幅要與老照片無縫銜接,這一組鏡頭的組接深刻表達了片子的主題,即使時間走過了60年,也無法回避,使片子想傳達的主題非常明顯地顯示出來,確保在那一刻有回憶感,讓畫面更詩意、更有觸發點。
紀錄片是按順時序拍攝而成的。作為電視創作者,總是不停地要對鏡頭進行剪切、連接和調整,總之,就是在處理時間概念,《雷鋒在鞍鋼的423天》這部紀錄片,也就是一個關于時間的紀錄片,時間對于紀錄片創作來講,是很重要的因素。
同時,在這部片子中,攝像師更多采用了年輕人的視角及敘事方式,用當下觀眾可以接受的敘述方法來重新結構畫面,再加上親歷者的訪談,努力讓觀眾理解那個時代年輕人的選擇。
《雷鋒在鞍鋼的423天》制作周期之短、任務之重在筆者此前的創作過程中幾乎從未有過,對于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來說,都是一次嘗試、學習的機會,而對于310工作室這樣一個新的創作團體來說,也是一次鍛煉隊伍協作能力的機會。每個人都將自己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擰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能量。這不僅使團隊圓滿地完成了這部紀錄片的創作,為鞍山廣播電視臺爭得了榮譽,也使得每個人都體會到了團隊的力量所帶來的溫暖和感動。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