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興,丁 海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骨科,安徽 蚌埠 233000)
髖關節短外旋肌群包括梨狀肌、上孖肌、閉孔內肌、下孖肌、閉孔外肌和股方肌。這些肌肉在維持髖關節的正常運動及穩定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治療股骨頸骨折、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髖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疾病的主要術式之一。在對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時,若未對其髖關節短外旋肌群進行有效的保護,使其髖關節短外旋肌群受損,易導致其術后發生髖關節不穩,可影響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1]。因此,在對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時,對其髖關節短外旋肌群進行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本文中,筆者通過查閱解剖學教材及相關的文獻,對髖關節短外旋肌群的起點、止點及功能等進行綜述,旨在使關節外科的醫生能夠對髖關節短外旋肌群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使其在對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時能更加準確地對該肌群進行辨識與保護。
梨狀肌是髖關節六個短外旋肌(梨狀肌、上孖肌、閉孔內肌、下孖肌、閉孔外肌和股方肌)中最大的肌肉,位于臀區中部。其位置較深,與臀中肌處于同一平面。梨狀肌在收縮時可使大腿外展、外旋及后伸。第七版《臨床解剖學》中記載,梨狀肌起于骶椎S2~S4節段的骶前孔外側[2]。周建生、Solomon L B 等[3-4]通過對髖關節標本進行解剖發現,梨狀肌起于骶椎S2~S4節段的骶前孔外側。但也有部分研究者發現不同個體梨狀肌的起點并不完全相同。蔣暉等[5]研究發現,梨狀肌的部分肌纖維起自坐骨大切跡上緣。
上孖肌、閉孔內肌和下孖肌均位于髖關節囊的后方,是控制髖關節外旋、屈曲和外展的重要肌肉。第四十版《格雷解剖學》[6]中記載,上孖肌起自坐骨棘的后側面,下孖肌起自坐骨結節的上側面。Shinohara 等[7]通過對14 具尸體標本進行解剖發現,上孖肌和下孖肌分別起自坐骨棘的上外側表面和下外側表面。閉孔內肌起源于閉孔膜的內表面和周圍的閉孔骨緣。原林等[8]通過對15 具尸體標本進行超聲波檢查和解剖發現,閉孔內肌起源于閉孔膜的內膜和周圍的骨面。
閉孔外肌是緊貼髖關節囊后下部唯一的肌肉,其末端肌腱粗大,呈圓柱狀。閉孔外肌在收縮時可使髖關節外旋。目前,臨床上普遍認為閉孔外肌起自閉孔膜的外表面和閉孔周圍的骨質上。第四十版《格雷解剖學》[6]中記載,閉孔外肌起自閉孔膜表面的前內側,還有部分閉孔外肌的額外肌束起自周圍的坐骨或恥骨支。
股方肌位于臀大肌的深側(其上方為閉孔肌,下方為大收肌的上緣),呈扁長方形,其功能是控制大腿的外旋和內收。第二版《解剖學:人體局部解剖圖解》[9]和第七版《臨床解剖學》[2]中記載,股方肌起自坐骨結節的外側面。第四十版《格雷解剖學》[6]中記載,股方肌起自坐骨結節外側的唇上部。
有學者通過對112 具尸體進行解剖發現,有60 個解剖標本的梨狀肌止于股骨大轉子上緣中間的位置;有33 個解剖標本的梨狀肌先與上孖肌的上部肌肉混合,后又與閉孔內肌的肌腱混合,最后共同止于股骨大轉子的內側面;有15 個解剖標本的梨狀肌與閉孔內肌、臀中肌的肌腱混合,最后共同止于大轉子內側面[10]。Wood J[11]通過對36 具尸體進行解剖發現,有34 個解剖標本的梨狀肌止于股骨大轉子上緣中間的位置,有4 個解剖標本的梨狀肌在與閉孔內肌混合后共同止于大轉子的內側面。
上孖肌、閉孔內肌和下孖肌這三條肌纖維在遠端移行為一條肌腱,止于大轉子內側上部。第二版《解剖學新體系:解剖指南和地圖集》中將上孖肌、閉孔內肌和下孖肌三條肌纖維在遠端移行成的一條肌腱稱為聯合肌腱[12]。
閉孔外肌的止點通常不存在解剖學變異,均止于轉子窩。但臨床上對于轉子窩這一名稱存在一些誤區,有學者誤將轉子窩認為是梨狀窩。Solomon L B 等[4]在對20 個髖關節標本進行解剖時,將梨狀肌止點的位置稱為梨狀窩。梨狀窩為梨狀肌在大轉子處止點的位置,而轉子窩為閉孔外肌在大轉子止點處的位置,兩者的位置不同,不能混淆。
目前,多數學者均認為股方肌的止點為大轉子與小轉子之間的轉子間嵴處[13]。第四十版《格雷解剖學》[6]中記載,股方肌止于股骨近端的方形結節處。
髖關節短外旋肌群中各肌肉的起點、止點在不同的個體間存在一定的解剖結構變異。由于研究方法及樣本數量的差異,使得不同的教科書及文獻對髖關節短外旋肌群的解剖學描述未能形成共識。關節外科醫生若能準確地掌握髖關節短外旋肌群的起點、走行部位、止點等解剖結構的特點,可使其在對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時能更加準確地對該肌群進行辨識與保護,進而可減輕對患者髖關節周圍軟組織造成的損傷,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