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榮,東艷蕊,楊淑芹,郜攀峰,王 靜,李寬紅
慢性腎衰竭是由多種原因導致腎小球受損致機體內環境紊亂,并伴有尿量、尿質改變和腎臟功能障礙的病理狀態,并持續性惡化[1-2]。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慢性腎衰竭現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性疾病及糖尿病以外的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的常見疾病,每100萬人中就有50~200人患病,且發病率正以每年8%的速度逐年升高[3]。而臨床工作中由于慢性腎衰竭表現的多樣性及復雜性,漏診、誤診率均較高[4]。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慢性腎衰竭98例,其中誤診10例,誤診率10.20%,現回顧分析誤診10例的臨床資料,并復習相關文獻探討其誤診原因及防范誤診措施,以減少臨床誤診的發生。
1.1一般資料 本組10例均符合“慢性腎衰竭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中慢性腎衰竭的診斷標準[5],其中男7例,女3例;年齡26~71(45.34±10.21)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2.15±1.11)年;伴高血壓病史3例。誤診時間6 d~3個月。
1.2臨床表現 10例均伴有不同程度食欲缺乏、惡心、嘔吐、脹滿不適等胃腸道癥狀;出現心悸、疲乏、頭暈、頭痛、失眠等癥狀7例;伴不同程度血壓升高(145~163/98~101 mmHg)3例;出現四肢皮膚干燥伴瘙癢癥狀及毛發枯萎、圓形皮疹2例;出現咳嗽、咳痰伴胸悶,聽診濕啰音1例。
1.3實驗室檢查 10例入院后均行血尿便常規、腎功能、電解質檢查。血常規檢查示:9例血白細胞計數升高[(10.4~18.6)×109];3例中性粒細胞升高(0.71~0.82);血紅蛋白50~100 g/L,其中1例>90 g/L,7例在60~90 g/L范圍內,2例<60 g/L。尿常規檢查示:異常8例,其中5例白細胞(+~+++);6例血尿(+~+++);7例蛋白尿(+~+++);2例管型尿。便常規檢查示3例便隱血(+~+++)。腎功能檢查示:血肌酐231~754 μmol/L,肌酐清除率50~68 ml/min。血電解質檢查示:8例Ca2+降低(1.4~2.3 mmol/L);4例K+升高(5.5~7.6 mmol/L);2例K+降低(2.8~3.5 mmol/L)。
1.4醫技檢查 10例入院后均行腎臟B超、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檢查。腎臟B超示:3例大致正常;5例雙腎呈彌漫性回聲增強,皮質變薄;1例多囊腎。心電圖示:3例可見左室高電壓;2例可見ST-T改變。超聲心動圖示:3例左心室肥厚,1例左室射血分數降低(38%)。2例行纖維胃鏡檢查示:胃黏膜充血,黏膜表面附著灰白或淡黃色黏液,可見散在糜爛灶或出血點。1例X線檢查示兩肺門陰影。
2.1誤診及確診經過 本組3例以頭痛、頭暈及血壓升高為主訴就診,門診醫師簡單問診查體后初診為原發性高血壓,給予降壓藥物治療1個月后效果不佳,專家會診綜合分析病情并行尿常規及腎功能檢查確診為慢性腎衰竭。2例以食欲缺乏、上腹脹滿不適、惡心嘔吐為主訴就診,纖維胃鏡檢查示:胃黏膜充血,黏膜表面附著灰白或淡黃色黏液,可見散在糜爛灶或出血點,誤診為慢性胃炎,給予鋁碳酸鎂片、雷貝拉唑治療3個月后無明顯好轉,專家會診綜合分析病情并經腎功能檢查確診為慢性腎衰竭。2例以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為主訴就診,查血紅蛋白分別為54、57 g/L,診斷為貧血,給予相應治療1.5個月后效果不佳,專家會診綜合分析病情并行尿常規及腎功能檢查確診為慢性腎衰竭。2例以皮膚干燥、瘙癢、皮疹為主訴就診,門診醫師診斷為皮膚瘙癢癥,給予中藥膏外敷等治療半個月后無好轉,專家會診綜合分析病情并行腎功能檢查確診為慢性腎衰竭。1例以咳嗽、咳痰伴胸悶為主訴就診,聽診有濕啰音,X線檢查示兩肺門陰影,診斷為肺部感染,給予單純抗感染治療3 d無效,專家會診綜合分析病情并行腎功能檢查確診為慢性腎衰竭。
2.2治療及預后 10例確診后給予改善腎功能,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降血壓、糾正腎性貧血等對癥治療,病情均顯著改善。
多數慢性腎衰竭患者起病隱匿,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且無特異性,且多累及消化道、心血管、血液及神經等多個系統[6],再加上臨床醫師自身技術水平及臨床經驗的限制,極易出現誤漏診。筆者結合相關文獻,分析慢性腎衰竭誤診其他疾病的原因并總結防范誤診措施如下。
3.1誤診原因及鑒別診斷
3.1.1誤診為慢性胃炎:由于慢性腎衰竭早期大量代謝性毒素潴留刺激致胃黏膜糜爛,部分患者長期伴有食欲缺乏、惡心、嘔吐、腹瀉、嘔血、便血等消化系統癥狀,而上述癥狀無明顯特異性,臨床醫師若未能對患者仔細問診、查體,全面分析病情,僅憑纖維胃鏡檢查結果草率下結論極易導致誤診[7]。本文2例以食欲缺乏、上腹脹滿不適、惡心嘔吐為主訴入院,病初因纖維胃鏡檢查誤診為慢性胃炎,給予針對性治療后癥狀無好轉,后請專家會診綜合分析病情并經腎功能檢查確診慢性腎衰竭。分析患者產生上述癥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血尿素、肌酐等水平較高,通過彌散作用進入消化道分解消化道細菌,并刺激胃腸道黏膜,引發相關癥狀[8]。誤診原因為臨床表現無特異性,接診醫師先入為主,主觀臆斷,加之過度相信纖維胃鏡檢查結果,并未及時行尿常規及腎功能檢查。鑒別診斷:胃腸道癥狀是慢性腎衰竭最早最常見癥狀,主要由尿素等代謝產物對胃腸黏膜刺激所致,因臨床表現無特異性早期無法與慢性胃炎鑒別,及時行尿常規及腎功能檢查可鑒別二者。
3.1.2誤診為原發性高血壓:臨床工作發現,血壓升高可存在于慢性腎臟病的任何階段,具體表現為原有高血壓持續或惡化[9]。王久艷[10]研究發現,慢性腎衰竭患者高血壓發生率顯著高于非慢性腎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慢性腎衰竭患者中合并高血壓者約占80%,合并左心室肥厚者約占75%。高血壓可顯著增加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同時也可進一步加重腎損傷。臨床醫師若因診斷思維局限等因素,將慢性腎衰竭誤診為單純原發性高血壓,可延誤患者治療,影響患者預后。本文3例即是如此,以頭痛、頭暈及血壓升高為主訴入院,門診醫師簡單問診查體后初診為原發性高血壓,給予降壓藥物治療后效果不佳,專家會診綜合分析病情并行尿常規及腎功能檢查確診,且此3例超聲心動圖檢查均顯示左心室肥厚。誤診原因為接診醫師對腎性高血壓認識不足,診斷思維局限,查體問診不仔細,僅根據頭痛、頭暈及血壓升高非特異性癥狀考慮多發病常見病,忽視對病史的詳細詢問及有關實驗室檢查。鑒別診斷:二者鑒別不難,慢性腎衰竭一般病史較長,早期即有血尿、蛋白尿等尿檢異常改變及夜尿增多癥狀,經血尿常規及腎功能檢查多可發現血肌酐、尿素等異常;而原發性高血壓,通過詢問有無高血壓家族史,有無乏力、食欲缺乏、惡心、水腫等伴隨癥狀,并除外繼發性高血壓,多可診斷。
3.1.3誤診為貧血:研究發現,慢性腎衰竭可導致患者血液攜氧能力降低,凝血功能損傷,因促紅細胞生成素降低導致紅細胞生成不足及血小板減少,同時血漿內毒素潴留縮短紅細胞壽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加之患者食欲缺乏,減少鐵劑、葉酸、維生素B等造血原料的攝入,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腎性貧血[11-12]。若臨床醫師未能對患者乏力、面色蒼白等具有一定診斷價值的癥狀引起高度注意,未行血常規及腎功能、腎臟B超等檢查,極易誤診為貧血[13-14],一旦誤診可導致腎損傷進一步加重,病情持續惡化。本文2例以頭暈、乏力、面色蒼白為主訴入院,查血紅蛋白分別為54、57 g/L,遂誤診為貧血,給予相應治療后效果不佳,專家會診綜合分析病情并行尿常規及腎功能檢查確診。誤診原因為基層、非腎病科醫師不熟悉本病發病機制,臨床思維狹窄,診斷經驗欠缺,忽視特征性診斷線索,滿足于癥狀診斷,忽視了伴隨癥狀,亦未能進一步行血尿常規及腎功能、腎臟B超等檢查。鑒別診斷:詳細詢問病史,綜合分析貧血與伴隨癥狀間的關系,及時行血尿常規、腎功能及腎臟B超等檢查,發現血肌酐、尿素等異常可有效鑒別二者。
3.1.4誤診為皮膚病:皮膚瘙癢也是慢性腎衰竭的常見癥狀,但發生機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鈣鹽在皮膚及神經末梢沉積、周圍神經病變、甲狀旁腺激素和組胺水平升高等因素有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5]。患者多因皮膚干燥、瘙癢等癥狀就診于皮膚科,診治醫師若診斷思維局限,未考慮到慢性腎衰竭也可導致皮膚癥狀,極易誤診為單純皮膚病[16],延誤患者治療。本文2例以皮膚干燥、瘙癢、皮疹為主訴入院,門診醫師草率診斷為皮膚瘙癢癥,對癥治療后無好轉,專家會診綜合分析病情并行腎功能檢查確診。誤診原因為臨床表現無特異性,接診醫師對慢性腎衰竭的某些特殊表現認識不足,診斷思維局限,缺乏整體觀念和全面分析能力。鑒別診斷:早期鑒別皮膚瘙癢癥與慢性腎衰竭較為困難,但接診醫師若能全面考慮,及時行血尿常規及腎功能、腎臟B超等檢查可資鑒別。
3.1.5誤診為肺部疾病:由于慢性腎衰竭常導致患者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降低,可增加肺部感染風險。本文1例以咳嗽、咳痰伴胸悶為主訴入院,聽診有濕啰音,X線檢查示兩肺門陰影,接診醫師先入為主,未詳細問診,僅憑聽診濕啰音、X線檢查見肺門陰影草率做出診斷,誤診為肺部感染,給予單純抗感染治療無效后,專家會診綜合分析病情并行腎功能檢查確診。誤診原因為臨床表現無特異性,病史詢問不詳,診斷先入為主,過度依賴醫技檢查結果。鑒別診斷:慢性腎衰竭起病隱匿,當咳嗽、咳痰并伴胸悶等呼吸系統癥狀掩蓋了腎臟本身表現時,很容易誤診為肺部疾病;及時行血尿常規及腎功能、腎臟B超等檢查對鑒別二者十分重要。
3.2防范誤診措施
3.2.1加強對慢性腎衰竭的認識:慢性腎衰竭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可累及多個系統和組織,具有漸進性發展的特征,加之起病隱匿,早期癥狀不明顯,臨床誤診情況時有發生。故臨床醫師應加強對慢性腎衰竭的認識,熟知本病的臨床表現及鑒別診斷方法,當遇及惡心、嘔吐、食欲缺乏、水電解質紊亂、不明原因貧血、皮膚干燥瘙癢者,應想到本病可能,詳細詢問病史,盡早行相關醫技檢查,以明確診斷[17]。
3.2.2詳細問診,仔細查體,全面分析相關醫技檢查結果: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查體、全面分析相關醫技檢查結果,對慢性腎衰竭有十分重要的輔助診斷價值。如遇到貧血、高血壓患者,需詳細詢問患者是否有腎臟疾病史及其他相關臨床癥狀,并盡早行腎功能檢查,可避免誤診的發生。
3.2.3全面分析病情,避免主觀臆斷:當接診醫師病史收集不完整、不準確,對患者臨床表現及相關醫技檢查結果分析不仔細、不全面時,僅憑借主觀臆斷及臨床經驗做出診斷時,往往可能導致誤診。因此,當患者出現某一臨床癥狀時,臨床醫師不可僅憑借某一局部癥狀做出診斷,需綜合分析,逐一排除各種可能的診斷假設,再結合相應的醫技檢查結果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最大限度降低誤診率。
3.2.4完善的臨床診斷思維:慢性腎衰竭臨床表現復雜多樣,這就要求臨床醫師診斷時不應僅局限于表面癥狀,禁錮診斷思維,如消化道癥狀及皮膚瘙癢等同時發生也是慢性腎衰竭的早期癥狀;還需綜合分析患者整體狀況,開拓診斷思維,盡早行腎功能檢查,篩查慢性腎衰竭,降低誤診率。同時還需對患者病情進行動態跟蹤,當患者久治無效時,應及時開拓診斷思維,尋找其他可能病因。
綜上,慢性腎衰竭起病隱匿,可累及消化道、心血管、血液及神經等多個系統,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且無特異性,臨床極易誤診;詳細問診,仔細查體,全面分析相關醫技檢查結果,是減少本病誤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