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嘉
(長春理工大學 吉林長春 130012)
開展老年社會工作目的在于幫助老人以正向積極的態度探索其內在價值,在與社會環境的動態互動中認識到自我價值。提升老年人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而來老年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應建立在注重老人的價值與自我尊嚴上。隨著生活水平的進步“專業價值觀”一詞更加受到人民的關注,老年社會工作理應考慮老人的情感,自尊等要求。
以目前高校開展的社會工作專業來看大多著重于實務的研究,缺少對倫理困境的思考與分析,基于這個原因更應該精細分析倫理困境的概念成因及相應對策。
在查閱文獻資料的過程中對于什么是社會工作倫理困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第一,實務開展的過程中服務人員處在各種關系之中,如案主與社工,社工與同事,機構,社區人員等等,而在互動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不可平衡的情況,導致倫理困境的發生。
第二,社會生態理論支持人是處于社會系統中的獨立的子系統,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中由于彼此的生活環境,社會經歷的不同而導致個人看待事物的態度,價值觀之間的差異,因而發生沖突而導致服務過程中產生倫理困境的問題。
第三,平衡點產生倫理困境。是指在服務過程中要想平衡兩點就要平均關注兩方面的需求比如在對服務對象提供服務時若想維護其利益也應在不損害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進行,這一點就可能會引起倫理困境問題的發生。
關于社會工作倫理困境的類型,我國許多學者紛紛發表意見,其中羅肖泉學者的觀點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認為社會工作倫理困境在四個層面上體現。第一層面在社會價值與專業倫理之間的矛盾沖突上;第二層面是專業倫理內部之間的矛盾;第三層面是社會工作者與專業理論之間的矛盾;最后是案主與個人機會之間的沖突。根據以上的觀點筆者將在下文依據在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倫理困境問題進一步分析。
長春市新城社區位于南關區,社區面積較大,樓層較高,道路平整,綠植覆蓋率高,社區內有可供歇憩的長椅與亭子但娛樂健身器材較少。新城社區居委會設施功能較完備,一二樓分別為老人設置了棋牌區、舞蹈室等休閑娛樂場所。我們在福友社工機構承辦的南關區公益創投項目“綠意生活,心悅銀發”項目在為老人服務的過程中,遇到的倫理價值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與反思。
服務對象與其他人在動態互動過程中往往以自身利益為主,以自我為中心的理念去思考。這樣的理念從不同的視角去分析是有兩面性的,短淺的看這樣似乎是對自己有利的,但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服務對象的“自我”理念可能會使他們失去一些必要的支持,這并不劃算。
服務機構也應考慮自身持續性發展,這是至關重要的。若不考慮其因素,機構將無法正常運轉甚至停止運行。社會工作秉持自身原則,基于“普惠性”目標,要時常關注服務對象的自身利益問題,社會工作者也應在考慮服務對象利益的同時考慮機構的利益。因此子系統之間的“自我”理念為自我利益相互博弈的同時,社會工作者在其中難以平衡。在服務過程中出現上述情況,作為工作者應當在活動開始前強調活動規范讓大家理解并遵循,小組成員參與并討論規則,應用團體動力幫助成員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
作為專業的工作者在面臨價值觀倫理困境時應具備一定的職業敏感度,盡可能選擇可以平衡問題的方法,既可以保持服務繼續進行,同時促進機構運行。若在活動開展之前及時向小組成員闡述活動開展目的是為充實受助者的日常生活,提升受助者的思維、動手能力。活動成本由工作者所屬機構提供,并向小組成員表明希望節約使用。最重要的是允許所有小組成員參與到規則制定中,明確制定小組活動規則的意義確保成員遵守規則。
在服務對象不專業,私人化的認知層面來看,認為社會工作者自身的專業關系除社會工作者這個角色外,還可能是朋友或信任者角色,使案主對社會工作者產生“移情”現象。
對于案主而言,贈與社會工作者禮物是表達自我感情的正常行為,并不存在越界的困擾。但作為社會工作者來說,案主與自己之間只能是專業的關系,服務對象的行為超越專業關系的其他接觸與做法,很容易引起社會工作者的“反移情”現象發生。
這種情況的發生使得社會工作者打破專業的公正性,產生帶有感情色彩的判斷,同時引起服務對象與工作人員的信任危機。這對于社會工作的開展及后續工作的進行有一定影響。
防止移情狀況的發生,要求社會工作者按照專業價值倫理與原則,在接案時向受助者表明自己擔任的角色和應履行責任,明確自身原則與準則。同時應有一定的靈活度,不能打擊受助者積極性并思索一些平衡且溫和的方法,建立健康的合作關系。
在闡述了實踐中可能產生的價值觀倫理困境含義及類別的基礎上,我們應思考在實踐中不斷產生社會工作價值觀倫理困境的具體原因。
第一、觀念差異,忽視倫理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在人們腦海中根深蒂固,普遍的家庭養老模式對整個養老體制來說功能是不完善的,而民眾對新型養老模式認知了解程度的匱乏,使老年社會工作發展艱難。養老及為老人服務的精神傳達力不足;老有所樂精神發揚非全民化,服務者對老人照顧的熱情欠缺以及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及建設力度發展不完善,觀念落后和專業體系發展遲緩都是老年社會工作專業化和倫理發展的主要矛盾。
第二、角色身份復雜性。社會是多元性的,每個人可能會歸屬于多個群體,對這些群體的身份在認同上存在差異,對于這些群體的社會參與程度有所不同,且所歸屬的群體的身份隨時間推移而改變。歸屬于不同種族和民族群體與次級群體的當事人,以及宗教信仰、社會階層、性取向不同的當事人,可能會有不同類型的行為能力上的欠缺。社會工作者對于其不同的歸屬性,社會認知和社會交往方式也有所不同。
解決服務中的價值觀偏差問題至關重要。提升服務質量對解決倫理困境至關重要。在這里我們以微觀和宏觀兩個角度去解決倫理困境的問題。
微觀層面。首先,強化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王思斌認為社會工作倫理是其專業的核心。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各高校的教育體系有待提高,不足以應對實務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困境問題。因此應強化社會工作專業的教育問題。再者,正確使用原則。進入服務機構后社會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機構內的人情關系,工作關系,普通與特殊關系同服務理念相結合。找到機構目標與專業目標之間的平衡。從而更好滿足案主的利益以達到服務目標。
宏觀層面。鞏固社會工作價值、倫理的督導機制。督導環節是社會工作服務至關重要的環節,是保證服務質量和效果的關鍵。但督導環節往往是機構的薄弱之處,特別是在社會工作價值、倫理方面的欠缺。鞏固社會工作價值、倫理的督導機制,要從兩方面下手:一是社會工作價值、倫理方面的督導,二是在價值觀、倫理規范方面的自查自律。一方面進行監督、引導,在此基礎上形成自我監督、審查。這兩方面的督導主要涉及兩方面:一個是加強社會工作督導能力的培養,二是強化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提升理論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價值觀倫理觀念是其靈魂的存在。在實務過程中都會面臨倫理困境這個難題。存在人文關懷與道德文明優勢的社會工作專業也具備自我反思與批判精神。幫助服務對象在生活中面對的問題從本質上講凸顯出社會工作實務是道德實踐的變現形式。在我國特有的社會價值觀層面下進行專業實務的開展需要工作者結合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念綜合西方的社會工作理論及價值倫理,在掌握理論基礎介入手法的同時更需要了解服務方法才會適用于本土化的道德倫理,因此社會工作者是技術的操控者更是道德實踐者。
對于老年社會工作來說價值觀倫理困境問題會始終伴隨著實務開展的各個階段。服務者應當時刻反思實務中的專業價值觀和倫理困境,以提升專業能力從而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