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建紅,朱鵬飛,於永杰,李 華
(1 如東縣新店鎮農業服務中心,江蘇 南通 226432;2 如東縣作物栽培指導站,江蘇 南通 226400)
如東縣稻米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區位優勢潛力無限。 常年種植水稻5.3 萬hm2以上, 產量600 kg/667 m2以上,稻米產業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隨著糧食供給側改革,稻谷收購價格持續下降,加快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推動水稻種植高產、節本、增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2018 年~2019 年如東縣開展了水稻機插側深施肥專題試驗、示范,明確機插側深施肥技術具有減肥增效、省工節本效應,是一項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并研究了機插側深施肥一體化相關配套技術。
新店鎮海青農場、洋口鎮洋新農場、經濟開發區豐裕農場。
1.2.1 不同新型緩控釋肥一次性施用 共4 個處理:BBF為緩控釋復混肥(23-11-17),SPCU 為緩釋肥(37% N)+控釋肥(43% N,下同)摻混,FPCU 為復合肥(25-13-10,下同)+控釋肥,CK 為復合肥+尿素。 除CK 外,均為機插施肥一體化。 各處理3 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1 000 m2,各小區均用田埂分隔,獨立排灌,并用塑料薄膜包埋,以防側漏。 水稻品種為南粳9108。
1.2.2 機插側深施肥一體化配套 共3 個處理,①漢楓:機插側深施漢楓緩混肥(27-10-12)一生一次70 kg/667 m2(純氮18.9 kg/667 m2);② 高氮:機插側深施高氮常規復合肥(26-11-11)40 kg/667 m2,拔節期施適量穗肥;③常規(CK):基肥施復合肥,分蘗肥施尿素,穗肥施復合肥。1.2.3 漢楓緩混肥運籌 共3 個處理, 漢楓緩混肥 (27-10-12)總用量70 kg/667 m2(純氮18.9 kg/667 m2),A1:70 kg/667 m2一 次 性 側 深 施;A2:43 kg/667 m2側 深 施+移栽后7 d 分蘗肥27 kg/667 m2;A3:43 kg/667 m2側深施+穗肥27 kg/667 m2。
2.1.1 不同處理葉色的比較 移栽至栽后10 d (6 月25日),BBF 處理水稻植株葉尖枯、全株葉色枯黃,明顯呈肥害狀(BBF 處理用量達73 kg/667 m2)。 7 月2 日,BBF 處理肥害癥狀消失, 7 月10 日,BBF 處理在4 個處理中,葉色最淡,且株高略低。8 月2 日FPCU、 SPCU、 BBF 三處理葉色未明顯落黃。 8 月7~9 日,控釋肥處理FPCU、 SPCU處理葉色明顯開始變深,BBF 處理葉色也開始變深, 此后至破口FPCU、 SPCU、 BBF 處理葉色為明顯變淡。 從以上葉色動態看,控釋肥處理具有拔節期葉色加深過程,即相當于穗肥施用效應; 同時不同緩/控釋肥處理對促進分蘗發生、促進穗分化、促進大穗效應存在差異, FPCU、 SPCU優于BBF。
2.1.2 不同處理間的水稻莖蘗消長動態比較 移栽活棵后分蘗日增量CK>FPCU>SPCU>BBF, 并且這種趨勢一直保持到活棵后15 d, 尤其是BBF 處理前期田間表現有肥害,分蘗遲緩,葉尖枯黃,隨著時間推移逐步緩解,活棵后15~20 d,處理BBF 和SPCU 的分蘗日增量才超過CK。 各緩/控釋肥處理7 月20 日到達高峰苗,比CK 推遲5 d 左右,高峰苗數及成穗率各處理差異不大。 這說明速效氮肥更有利于促進分蘗的發生,能促早發。
2.1.3 不同處理產量及其結構的比較 不同處理理論產量和實收產量趨勢一致, 各緩/控釋肥處理單產比對照減產2.1%~6.4%。 結實率、千粒重各處理間差異不大。 各緩/控釋肥處理間有效穗數均略高于對照,每穗總粒數比對照減少5.5~7.3 粒/穗,減少幅度4.4%~5.8%(表1),這說明各緩/控釋肥處理前期分蘗緩慢, 即使后期莖蘗數能趕上甚至反超對照,但穗型偏小,穗粒數偏少,這是各緩/控釋肥處理產量比對照降低的主要原因。

表1 不同處理產量及其結構
2.1.4 省工節本 配套使用緩控釋肥,則可一生只施一次肥,不用專門施基肥,減少施肥次數。 常規一生四次施肥,每次人工8 元/667 m2,共需32 元/667 m2,側深一 次 性施肥折算人工 15 元/667 m2,側深一次性施肥節約人工成本17 元/667 m2, 且緩解了勞動力老化及用工難的矛盾。
2.2.1 不同處理水稻莖蘗消長動態比較 移栽活棵后分蘗日增量高氮>漢楓,這種趨勢一直保持到接近拔節,7 月22 日基本同時到達高峰苗,且高峰苗值接近。 7 月28~29日開始拔節,高峰苗后分蘗消亡漢楓<高氮,最終漢楓成穗數、成穗率>高氮,可能漢楓在水稻有效分蘗后期至無效分蘗期供氮量>高氮,增加了晚發分蘗成穗比例。
2.2.2 漢楓處理葉色變化動態 移栽后漢楓處理葉色與高氮、常規處理相仿,未出現2018 年BBF 處理的肥害現象,8 月5 日漢楓處理葉色開始褪淡, 比高氮處理遲3 d,8 月16 日漢楓處理葉色仍與高氮、 常規處理基本相仿略淡一點,8 月25 日相繼破口,9 月2 日開始適度轉黑,其后灌漿一直至收獲,葉色仍為與高氮、常規處理基本相仿略淡一點,也未出現2018 年BBF 處理的后期葉色明顯早衰現象,說明當前漢楓緩混肥配方已初步配套機插側深施肥一體化技術。
2.2.3 不同處理產量及其結構的比較 667 m2有效穗數漢楓>常規>高氮,每穗實粒數高氮>常規>漢楓,三點平均總用氮量,漢楓處理18.9 kg/667 m2、高氮處理23.0 kg/667 m2、常規處理24.5 kg/667 m2,高氮處理比漢楓處理多4.1 kg/667 m2, 常 規 處 理 比 漢 楓 處 理 多5.6 kg/667 m2。 在漢楓處理比其它處理減氮情形下,三點產量趨勢不一致,洋口點實產漢楓處理最高,經濟開發區點高氮處理最高,新店點常規處理最高,三點平均單產漢楓處理725.4 kg/667 m2,比常規處理756.4 kg/667 m2低4.1%,比高氮處理772.2 kg/667 m2低6.1%。 試驗說明土壤類型不同(洋口土壤偏沙性,肥力中等,經濟開發區、新店土壤偏粘,肥力較高)、水稻品種不同(新店、洋口應用南粳9108,經濟開發區應用寧粳8 號) 可能帶來肥料利用效果的差異,緩混肥的配方研究也應考慮土壤類型、水稻品種等生產條件差異,增加不同適應性配方。
由表2、表3 可見,一次性側深施分蘗發生快,高峰苗、667 m2有效穗數高,但每穗實粒數最低,而后移作穗肥處理,穗數減少,產量最低。 說明圍繞機插側深一體化施用,漢楓緩混肥配方調整,應以滿足水稻獲得適宜穗數的養分需求為前提,增加孕穗期養分供應,以構造合理的水稻高產結構為目標。

表2 不同處理莖蘗動態

表3 不同處理產量及其結構
(1) 試驗、示范實踐證明,機插側深施肥技術具有減肥增效、省工節本效應,是一項綠色節本高效技術。
(2) 機插側深施肥一體化配套緩混肥研究與應用。機插側深施肥技術的理想目標是利用插秧機的側條施肥功能和緩控釋肥構建“水稻機插緩混一生一次施肥技術”,從兩年探索實踐看,機插側深施肥一體化配套緩混肥研制不斷進步,漢楓緩混肥的緩、控釋比例及控釋高峰若適當調整,同時適當增加不同配方,以適應不同土壤條件或水稻品種,漢楓緩混肥的配套性將更加完善。
(3) 穩產減量增效。 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機插側深施肥技術應用應以穩產為前提,科學選用肥料配方,力求穩產減量增效。 若出現年度間氣候變化異常等情形,機插側深一體化施用緩混肥的,必要時也可在穗肥施用期,依據苗情、葉色施用適量穗肥,用量純氮4 kg/667 m2左右。 機插側深施肥一體化配套緩混肥尚未全面有效應用的地區,也可采用一生兩次施肥,即機插側深施高氮含量(25%以上)的常規或緩釋復(混)合肥30~40 kg/667 m2,栽后5~7 d 封殺除草時用尿素10 kg/667 m2拌撒, 前期總純氮13 kg/667 m2左右,拔節期視苗情施用適量穗肥,一生總用氮量19~20 kg/667 m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