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春祥,劉新元
(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109)
近年來北方高寒地區在鹽堿荒地生態治理中,普遍采取種植水稻的方法,實現了生態經濟效益雙豐收。 由于北方處于高寒地帶,水稻生長特點決定了水稻育苗、插秧時機要與北方氣候特點、氣溫相適應,不能進行二次育苗;由于鹽堿地特殊的土壤條件和環境條件,在水稻旱地育苗過程中,土壤容易發生返鹽現象,秧苗易發生立枯病,危害稻苗生長,造成苗弱、苗黃、苗死現象[1],插秧后難以適應環境,秧苗返青慢,極易發生“赤枯病”,嚴重的造成死苗,縮短水稻分蘗時間,致使水稻有效分蘗少,有效穗數少,產量降低。
幾年來,地處土默川平原的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等地,每年在春季育苗過程中都會有返鹽現象與水稻立枯病發生,尤以發生在土默特右旗蒙特利養殖有限公司位于南八份村育苗大棚的返鹽現象與水稻立枯病更具有代表性,給公司與農戶在種植面積上、水稻產量上、經濟收入上都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以往出現返鹽現象和發生水稻立枯病經常用硫酸來進行調酸與防治,如中國農業大學的申建寧[2]、吉林白城農技站的吳俊龍等[3]在吉林農業大學研究基礎上進行的科學實驗,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近年來國家對硫酸的管控力度增強,申請購買周期長、操作難度大。 基于這些原因,我們連續兩年在土默特右旗蒙特利養殖有限公司位于南八份村育秧棚中使用醋酸進行調酸試驗, 抑制返鹽現象、結合其他措施防治水稻立枯病, 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給公司與農戶挽回了經濟損失。
2018 年4 月下旬, 在土默特右旗蒙特利養殖有限公司位于土右旗海子鄉南八份村兩棟2 500 m2育苗大棚中,所育的綏粳6 號稻秧,在3 葉期出現秧苗成片枯黃,并爆發稻櫻蚊。 隨即采取噴施40%氧化樂果與蚊香熏蒸滅蚊,2 d 后秧苗枯黃現象仍未改善, 經對噴淋使用的池塘水分析pH 值為7.12,苗床pH 值為7.56,以及對枯黃秧苗分析,確定此次育秧事故為:使用池塘存水導致的苗床返鹽與水稻立枯病,并伴有稻櫻蚊爆發。
在確定事故原因后,要果斷采取措施進行挽救,經多方面的專家論證及查閱大量資料提出滅蚊、調酸與防治相結合的辦法,但在短時間內采購數量較大的管控比較嚴格的硫酸非常困難,時間上也來不及,因而提出用醋酸代替硫酸進行調酸。 由于時間緊迫來不及小面積試驗,只能將挽救方案全面實施,方案分三步:
第一步,先在水罐中加入冰醋酸,使形成的醋酸水溶液的pH=6.5,用它對苗床噴淋1 h,一天二次;用58%甲霜靈可濕粉1 g/m2兌水2.5 kg 噴澆苗床, 隔一天一次連用三次;在前期噴施40%氧化樂果的基礎上,用蚊香24 h 不間斷熏蒸,根據滅蚊情況決定是否繼續。
第二步,調整醋酸溶液的pH 值,從pH=6.5 逐步減小到6.0、5.5、5.0、4.5 進行噴淋, 每噴一次 醋酸的pH 減小0.5。
第三步,逐步減小醋酸溶液的pH 值,直到苗床土壤的pH=5.5~6.0。 但醋酸的pH 值不能小于3.0。
(1) 按照上述方案通過3 d 的實施,育秧棚內的稻櫻蚊基本絕跡,第三天秧苗開始返青泛綠,第五天當苗床的床土pH=5.76 時,秧苗已經恢復正常。
(2) 調酸前后實際測查根色、葉色、株高、根長結果見表1。
(1) 實踐證明,當大棚水稻育秧出現返鹽現象導致立枯病時,使用醋酸代替硫酸進行調酸,抑制返鹽防治水稻立枯病,效果非常不錯,與其他方法比較[4-7],從經濟性、實用性、安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這種替代方法更具優勢。

表1 調酸前后稻苗對照
(2) 在大棚育秧過程中,從大棚搭建到做床、營養土配制、種子處理、秧田管理各個環節都要注意[8-9],才能避免出現各種生產事故。
(3) 在北方高寒地區鹽堿地春季育秧過程中,應該避免使用pH 值過高的池塘水澆灌苗床, 即使使用中水或弱堿性水也要控制各個育秧時期的用水量,經常對苗床土進行分析檢測,防止返鹽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