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教育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8)
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想反映了19世紀到20世紀時代發展對教育的影響。隨著西方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進化論的知識被普遍接受,人文主義思想也受到重視。因此,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強調實用主義和民主觀念,要求教育遵循兒童發展的規律。不可否認,杜威從實際的弊端出發,有效地改善了過去的傳統教育,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看到,過去強調教育的書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杜威的實用主義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有重要的啟示,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更多地關注科學和工程,強調實用主義。然而世界上人們的需求不僅是物質需求,而且當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保障時,人類就需要精神世界的享受。此外,人們不僅需要物理、化學和數學實用主義科學,而且還需要藝術和音樂。人文文化是情感和審美的滋養。因此如果教育只局限于實用主義,那么教育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理想教育不僅要注重實用主義科學,更不能把教育拋棄于人民綜合素質的培養。
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論述教育的性質。主要包括教育和社會的需要和功能,包括教育與生活,教育與環境,教育與成長,對一些教育觀念和理論的批判。第二部分主要講述教育的過程。包括:民主社會的教育,教育目的,興趣與訓練,思維與教學,課程與教材按照民主標準進行全面系統的論述。第三部分主要談教育的價值。主要包括:對教育價值的探討和對各種二元論對教育價值的批判。第四部分主要論述教育哲學。主要包括教育與哲學的關系,以及哲學在教育中的實際應用。
關于教育的性質,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具有傳遞和傳播的功能。教育包括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今天,我們越來越重視基礎教育中的學校教育,而忽視了學生的生命教育部分。因此,我們經常發現,我國有一些高分低能的學生,他們在學校教育中的文化課程分數很高,但缺乏社會實踐和社會適應。因此,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既要重視學校教育,又要重視生活教育。
在教育過程的知識中,杜威談到了教育的目的、興趣和訓練、思維和教學、課程和教材。首先,杜威強調教育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教育過程本身不應該有任何其他最終目的。很明顯,這個想法不符合現實。教育受經濟和政治的影響。經濟水平決定教育規模、方法和材料。政治影響著教育的輔助和教育的內容。在不同的時代,教育的目的是不同的,總之,新教育的出現反映了時代的需要。離開時代背景談論自己的教育理想畢竟是不現實的。我認為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必須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否則,空談教育理念就像空中的海市蜃樓。其次,杜威強調學生在教育中的個人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的確只有一個人對完成一些事情有如此濃厚的興趣,他才能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目標。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中,仍然有一些教師只考慮知識的灌輸,忽視了興趣的培養,使教學方法明顯過時和低效。隨著計算機和手機等新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上有很多資源,教師也應該調整自己的教育思想,學會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發揮學生的求知欲。因此,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工具和媒體獲得他們感興趣的知識,并需要有用的信息。第三,杜威在書中也強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杜威強調在學校的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培養。在筆者看來,有必要做這樣的訓練,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我們的生活將面臨廣泛的困難和問題,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學生整個生活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必須面對生活中很多的問題,如果我們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就能有效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并在未來通過有用的思維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其他問題。第四,杜威對課程和教材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杜威認為課程和教材首先要考慮學生的需要和能力。二是社會生活需要。最后,是幼兒體驗發展的歷程。誠然,我們目前的課程和教材的設計也遵循了一個規律,即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將孩子分為不同的年級,教他們合適的知識,而不是太難或太容易。學校教學模式不會選擇對低年級學生很難的知識,對高年級學生來說既不太容易的知識,所以課程設計也體現了孩子經驗發展的要求。但我們的課程設計也存在忽視學生需求的問題。在一些課程中,教材內容的設計遠離現實生活,導致學生在考試后忘記了所學的一切或學生不能再使用所學知識的問題。這樣的課程設計有浪費學生時間和精力的不足。
關于教育哲學,杜威認為哲學的主要問題是教育的主要問題。哲學,教育和社會轉型齊頭并進。杜威認為,道德意識與道德行為是統一的。在現實生活中,哲學的方法論影響著教育的方法論,從而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因此,在21世紀,我們需要不斷地審視我們的哲學思維,調整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方式,進一步調整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得更好。
本書中的價值觀和理念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研究。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始終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畢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然而,如果傳統教育的本質被完全拋棄,復制杜威的教育思想來指導中國的教育改革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需要考慮中國的國情,借鑒杜威理論的精髓,從而創造出適合中國發展需要的中國教育模式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