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士《新蘇黎世報》12月10日文章,原題:戰略忍耐的成果——不干涉原則讓中國在今天擁有了優勢北京過去幾十年來一直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原則,專注于發展經濟,這成就了中國今日的強大和未來的發展潛力,這也恰恰是西方國家一直沒有明白的中國成功秘訣。
當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因為陰謀、戰爭和腐敗浪費了政治前途和資源財富時,中國一直在悄悄地致力于國內經濟發展。其前提是必須放棄外交政策的冒險。中國很早就意識到,只有強大的經濟才能影響世界。
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末崩潰的事實,向北京領導層發出了警告。哈佛大學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國家強盛的關鍵本質在于經濟和社會的創新能力。最成功的例子是日本,該國盡管原材料匱乏,但在二戰后一躍成為工業大國。
在鄧小平的對外開放政策下,中國過去曾經受到國際啟發的革命精神服務于新的實用主義。“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成為中國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北京清楚,沒有和平與穩定,任何經濟都無法繁榮發展。
改革為后來中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了20多倍。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
當西方國家還在天真地幻想經濟自由化必然能帶來西方希望的變革時,中國的實力逐漸強大起來。“不干涉內政”原則也被注入新的含義。中國開始更積極尋求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在全球互聯時代,中國獲取影響力的主要手段是在關鍵領域打造他國對自己的依賴性。比如在科技領域,2019年,中國申報了近6萬項專利,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榜單上位列首位。
與其政治及經濟實力相呼應,中國也越來越多地在國際組織中發揮影響力。特朗普治下的美國疏遠了與多邊組織的距離,北京則越來越靠近這些組織。中國長期致力于打造一套有別于美國主導的戰后國際秩序的體系。例如2016年開始運營的亞投行,就旨在打破(西方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的壟斷地位。
與西方國家的貸款不同,中國的發展援助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并且提供“全方位服務”。在中國人眼中,發展援助不應像西方援助那樣強加“自由社會秩序”等附帶條件。對于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而言,這種不同于西方、不干涉受援國內政的援助很有吸引力。至于西方,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很有可能自顧不暇,難以有效遏制中國影響力的增加。▲
(作者奧利弗·庫魯斯,青木譯)
環球時報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