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嬌
(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指股骨頸基底至小轉子水平以上部位發生的骨折。老年人是股骨轉子間骨折的主要發病群體。近年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多,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發生率逐年升高。進行髓內釘內固定術是臨床上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主要手段。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在接受髓內釘內固定術后會出現較為強烈的疼痛感,可加重其應激反應,影響其術后的康復鍛煉[1]。因此,臨床上在對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進行髓內釘內固定術后,應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減輕其疼痛感。本文以122例接受髓內釘內固定術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病例,探討術后對其進行個體化護理對其疼痛程度和髖關節功能的影響。
將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期間在四川省某三級甲等醫院進行髓內釘內固定術的122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納入本研究。其病情均符合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診斷標準,均為單側下肢發生骨折,其骨折的AO分型均為A1型或A2型,均具有進行髓內釘內固定術的指征,且其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其中,排除發生多發性骨折、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年齡<60歲、存在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有精神疾病及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將這些患者按照術后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OBG組(n=61)與REG組(n=61)。OBG組患者的年齡為60~79歲,平均年齡為(69.36±4.13)歲;其中,男女分別有30例和31例;右下肢發生骨折的患者有35例,左下肢發生骨折的患者有26例;其中,骨折AO分型為A1型的患者有36例,為A2型的患者有25例;因意外摔倒致傷的患者有55例,因發生交通事故致傷的患者有6例。REG組患者的年齡為61~77歲,平均年齡為(68.67±4.28)歲;其中,男女分別有28例和33例;右下肢發生骨折的患者有37例,左下肢發生骨折的患者有24例;其中,骨折AO分型為A1型的患者有38例,為A2型的患者有23例;因意外摔倒致傷的患者有53例,因發生交通事故致傷的患者有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髓內釘內固定術。術后,對REG組患者進行病情觀察、體位護理、切口護理、飲食指導等常規護理。對OBG組患者進行個體化護理,方法是:1)術后48 h內,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詳細記錄其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指標的變化情況。注意觀察患者的手術切口有無滲血、滲液等情況發生,按時為其換藥,并囑其保持手術切口周圍皮膚的清潔、干燥,以防其發生切口感染。遵醫囑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預防性抗感染治療。2)術后,定期協助患者變換體位(使其輪流保持健側臥位和仰臥位)。在患者取仰臥位時,在其患肢的內外側各放一個沙袋,在其患肢的腘窩下墊一軟枕,在其雙下肢間放置一軟枕,并使其患肢保持外展10°~15°的中立位。在患者取健側臥位時,在其身前和身后各放置一個軟枕,使其患側的膝關節自然屈曲。3)由醫生和護士組成疼痛管理小組。小組成員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了解其疼痛的部位和誘因,并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其疼痛的程度。根據患者疼痛的程度對其實施分級管理。對于疼痛程度較輕的患者,指導其通過對患肢進行按摩和熱敷、轉移注意力、進行放松訓練和呼吸訓練等來減輕其疼痛感。對于存在中度疼痛的患者,在對其進行上述干預的同時遵醫囑為其應用非甾體抗炎藥。對于存在重度疼痛的患者,遵醫囑為其應用阿片類藥物。在為患者應用鎮痛藥物時,應合理控制給藥的劑量、途徑和時間,以求用最小劑量的藥物達到最大的鎮痛效果。4)老年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較差,其心理較為敏感,易因畏懼疼痛而不愿下地活動,不能主動地配合康復鍛煉。為此,護士應詳細地向患者說明術后早期進行康復鍛煉的重要性,以積極的情緒和態度感染患者,并讓其家屬給予其更多的鼓勵和支持,使其認識到積極配合康復鍛煉的重要意義,進而提高其對康復鍛煉的依從性。5)根據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等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鍛煉計劃。術后1~3 d內,指導患者每天進行患側足趾的屈伸運動、踝泵運動及股四頭肌的靜力收縮運動等,每次運動5~10 min,每天運動3~5次。術后第4天至第6天,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訓練和等張收縮訓練、仰臥伸腿訓練、膝關節的屈伸訓練及髖關節的外展、內收訓練等,每次訓練5~10 min,每天訓練2~3次。從術后的第7天開始,指導患者在助行器的輔助下進行不負重行走訓練。告知患者訓練的強度和時間要逐漸增加,不能急于求成。6)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術后預防壓瘡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性,以提高其重視度。在患者的身下墊氣墊床,注意保護其骨隆突出,并告知其家屬每天對其雙下肢進行按摩。術后,教會患者正確咳痰的方法,每天對其進行2次霧化吸入治療,以稀釋痰液,促進痰液的排出。告知患者在臥床期間保持其會陰部的清潔,每天多飲水、多排尿,以防其發生泌尿系統感染。
護理前及護理3 d后、7 d后,采用VAS(分值為0~10分)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的程度。患者的VAS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嚴重。術后1個月及3個月,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Harris,總分為100分)評估兩組患者患側髖關節的功能。患者的Harris評分越高,表示其患側髖關節的功能越佳[2]。
用SPSS 18.0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OBG組患者與REG組患者平均的VAS評分分別為(5.38±1.46)分與(5.27±1.51)分,二者相比,P>0.05。護理3 d后及7 d后,OBG組患者平均的VAS評分分別為(2.40±0.57)分與(1.92±0.34)分,REG組患者平均的VAS評分分別為(3.39±1.24)分與(2.59±0.71)分。護理3 d后及7 d后,OBG組患者的VAS評分均低于REG組患者,P<0.05。
治護后,OBG組患者術后1個月和3個月平均的Harris評分分別為(72.11±12.34)分與(89.16±8.82)分,REG組患者術后1個月和3個月平均的Harris評分分別為(63.46±10.58)分和(80.59±7.53)分。治護后,OBG組患者術后1個月和3個月的Harris評分均高于REG組患者,P<0.05。
髓內釘內固定術是臨床上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常用術式之一。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體質較弱,其對疼痛的耐受性較差,因此其在接受髓內釘內固定術后易出現強烈的疼痛感,從而可對其術后進行康復鍛煉造成不利的影響。有文獻報道稱,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術后的VAS評分若超過6分,會嚴重限制其活動,易導致其術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不理想[3]。對接受髓內釘內固定術后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減輕其疼痛感,提高其舒適度,有利于其術后及早進行康復鍛煉。蔡敏潔等[3]指出,在手術后對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進行個性化的疼痛護理能顯著減輕術后的疼痛感,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朱翠翠等[4]指出,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能顯著減輕其術后的疼痛感,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術后對OBG組患者進行個體化護理后,其VAS評分和Harris評分均優于REG組患者。這與賀明霞等[5]的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對接受髓內釘內固定術后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進行個體化護理可顯著減輕其術后疼痛的程度,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