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曉
摘 要: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繼承和傳承民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民族音樂來自民間,流傳于民間,與中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民族音樂中積累了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沉淀,種類豐富,富有民族色彩,在互聯網時代對于中學生的影響是正面和積極的。在中學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科學運用民族音樂,優化教學方式,豐富音樂民族文化的教學,能給學生創造更好的音樂學習的體驗。本文分析了中學音樂教學中集成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具體做法,提出了幾點優化改善的建議。
關鍵詞:中學音樂 民族音樂文化 音樂教育 音樂資源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0.0231
在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文化融合給當代社會發展帶來了機遇,這也是繼承和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好的機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對學生的成長有積極的影響。中學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要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讓中學生建立正確的文化意識以及音樂賞析意識。
一、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中學音樂教學之間的關系
在全球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文化多元化趨勢愈發體現出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性,民族音樂文化對于人才的綜合成長有積極的影響,民族音樂在文化傳承的背景下運用在日常的音樂教學中,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成以及發揚,我國的民族文化是經歷過時間以及歷史沉淀而傳承下來的,具有獨特的魅力,引導中學生了解和認識民族文化,對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有很大的幫助。
將中學的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聯系在一起,既可以找到兩者之間的協調關系以及平衡,還可以讓中學生承擔起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豐富中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認知,讓其接觸更多元化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將音樂藝術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在中學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融入傳統的民族音樂文化,豐富日常的音樂教學的內容,突出民族音樂文化中的歷史因素,能使音樂教育的內涵更加深化,對于學生的影響以及引導也將更加全面。民族音樂文化中蘊藏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各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重要根源,培養中學生的文化自覺自信顯得尤為重要,中學階段的音樂教育可以給中學生更穩定的價值觀輸送,讓學生理解國家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部分,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互聯網的流量時代,音樂形式多種多樣,音樂的內容也是有好有壞,對于缺少正確是非觀的中學生來說,互聯網中盛行的流行音樂并不完全能積極地引導中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接觸和了解民族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輔助中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突出強調音樂教學的意義。民族音樂與現代的流行音樂之間是具有相通性的,教師可以在音樂教學中為學生多元地展示民族音樂,讓民族音樂文化得到中學生的認可,使其主動地承擔起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責任。
二、民族音樂在中學音樂教學體系中運用和優化的措施
1.在中學音樂課堂上增多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占比
在中學音樂課堂上,教師對于民族音樂的教學要以更加專業的方式呈現,這樣可以在音樂課堂上快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學習印象。在音樂課堂上增多民族音樂文化的占比,從基礎層面進行講解,結合中學生的生活實踐入手進行民族音樂文化內涵的講解,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讓學生更容易沉浸到音樂課堂中。
教師在音樂課堂上要為學生介紹多種多樣的民族音樂歌曲,為學生講解民族音樂創造的背景,引導學生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體會創作人的熱情,基于對音樂創作背景的了解,學生才可以真正地在鑒賞的過程中融入情感,接受情感的熏陶以及心靈的洗滌,發自內心地建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責任以及意識。
例如在欣賞《喜看麥田千層浪》這首民族歌曲的時候,教師可先讓學生通過歌曲歡快的音調感受到歌曲情感。這個首歌曲呈現出的熱情洋溢的情緒、慷慨的斗志以及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欣賞的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帶動學生的情緒,學生很容易理解創作背后蘊藏的歡樂情感。教師再通過對創作背景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勞動人民優秀的品質,感受勞動人民豐收的喜悅,感受其中的自豪感,在細膩的音樂曲調的影響下,培育中學生細膩的情感認知,讓其可以平靜心情感受民族情懷,產生民族自豪感。
2.組織中學生實踐參與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活動
音樂教育歸根究底是素質教育,也是一種體驗式的教育,音樂教育不可拘泥于課堂教學的形式,教師除了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賞析外,還可以帶領學生親身實踐去體驗音樂文化,尤其是民族音樂文化。民族音樂文化與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實際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活動的參與,更深入地帶領學生進行認知,豐富學生的學習以及鑒賞的體驗,音樂教學不再僅僅是教會學生唱歌、跳舞的技能,更多的是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民族音樂文化發源于民族對自身行為習俗、歷史文化的總結以及傳唱,不刻意追求音樂形式以及音樂技巧的雕琢,更多的是向聽眾展現其中的生活意義以及文化價值。因此,音樂教師要帶領中學生實踐體驗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活動,這種組織體驗式教學的方式對于中學生具有更高的教育作用。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活動的時候,開展多元的民族音樂類型,讓學生感受和體會不同的民俗活動,還可以引入外國民族音樂,讓學生在欣賞中對比體會,感受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自覺承擔起集成和發揚的責任,感受民族情懷。
3.創新開發民族音樂資源,豐富教學的表現形式
在民族音樂教學活動創新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民族音樂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在教學呈現的時候需要發揮創造力,創新教學的表現形式。中學階段創造性地引入民族音樂文化,對于引導中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有積極的意義,可以讓中學生辯證地看待中國音樂的內涵,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考慮學生對音樂文化的實際需求,多元開發音樂資源,豐富學生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引進音樂課堂的音樂形式可以是山歌、號子、小調等,對于不同的民族音樂形式進行教學形式的創新與改造,針對性地為中學生展示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茉莉花》這一首歌曲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講解《茉莉花》的文化知識,它是江蘇民歌,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江蘇的風土人情,還可以為學生播放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包括電子琴、古箏、薩克斯等,以純音樂版本為學生創造更好的意境,讓學生體會民族音樂中宛轉悠揚的意境,引導學生更直接地體會民族歌曲背后的藝術魅力。
教師在講解民族音樂文化的時候,還可以借助中學生對于流行音樂的興趣來激發學生探究民族音樂文化的積極性,中學生對于流行音樂的興趣普遍較高,音樂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來抓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潛移默化地講解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例如在音樂課堂上為學生播放《新貴妃醉酒》,這一首歌曲融入京劇唱法,在中學生中的知名度較高,教師為學生指出其中京劇唱段,讓學生從這一個環節入手,去體會傳統的戲曲文化的魅力,并進入到教師創造的京劇文化研究的氛圍中,主動地去了解和認識傳統的京劇文化,探究和分析《新貴妃醉酒》與傳統的京劇演唱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總之,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正確認識音樂教育的目的,強化音樂的教學改革,不斷加深音樂教育在中學教育體系中的作用,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入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豐富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創新音樂課堂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自覺建立起文化繼承以及發揚的責任。教師也可以提高自我的教學素養,在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樹立新型的教育觀念,積極探索吸引中學生的音樂課堂教學方法,逐步引導中學生建立文化傳承的自覺,在提升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同時,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持續繁榮,可謂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 范立芝《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2] 周嫻婷《學校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北方音樂》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