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鵬,眭 翔,吳 琪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智能裝備學院,江蘇常州,213164)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制造業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常州是“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裝備制造業是常州地區的支柱產業。隨著國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的實施,區域制造業企業對智能裝備技術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高職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造性要求也越來越高。為適應本地區智能裝備技術人才培養需要,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將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制造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三個專業整合起來,構建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共同推進專業內涵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在智能裝備專業群內部,我校實施了“課賽一體”育人新模式改革,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實踐能力。
“課賽一體”是一種全新的育人模式。“課”是以校內開展的課堂課程教學為主,兼顧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賽”主要是指學科競賽或仿真性模擬平臺,包括高等教育機構、行業協會和高校之間組織的技能比賽等競技性的職業活動。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學生參加的大賽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創新創業類大賽,一類是技能大賽。[1]“課賽一體”將各類大賽的標準和競賽內容與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融合起來,將競賽培訓與訓練融入課程教學,旨在以專業競賽促進學生對專業認知和專業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課賽一體”以“雙創”競賽促進學生對創新創業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參加競賽替代相應專業課程考核,獲取相應學分。教師通過將競賽內容引入教學,促進了項目化教學的成型。[2]
大賽是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和有效延伸,是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是舉辦大賽的主要宗旨。但是,學校在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競賽過程中,容易出現“重比賽、輕育人”的現象,過分集中裝備、教學資源到少數參加比賽的精英學生身上,而廣大普通學生難以從中受益。高職專業群內“課賽一體”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主要存在個性化杰出人才培養和普通人才共性培養互相獨立、以賽促教難以落實等問題。因此,本研究依托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以競賽為引領,探索解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教學中的三大問題:第一,如何解決課程教學與技能、雙創大賽相對割裂,競賽需要大量時間集中培訓,課程體系支持競賽力度不足的問題;第二,如何解決競賽的普惠性問題——目前各類雙創、技能競賽主要鍛煉少數杰出學生,普通學生難以得到鍛煉機會;第三,如何實現“課賽一體”育人模式常態化運行的問題。
我校通過在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內實施“課賽一體”育人新模式,以比賽為引領,全面改進課程體系,優化競賽系統,設計保障機制,確保“課賽一體”育人新模式的順利進行。
2014年,我校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制造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方向(2016年建立新專業)開始實施底層共享、高層分立的課程體系,以“挑戰杯”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南戈特杯”機械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等比賽為導向,探索“課賽一體”育人模式,將學歷教育和競賽融合起來,探索“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的實現途徑和方法。
1.融入創新創業要素的育人模式
我校將部分專業課和基礎課作為共享模塊進行建設,在共享模塊內開設創新文化課程、專利檢索申請、創業訓練基礎、創新方法等創新創業課程。在高層分立的專業模塊內開設融入創新創業要素的專業課程,可以將基礎課程所學到的創新方法、技能與專業課程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創新,并產生一些創新創業成果。[3]這些課程為學生設計科技作品、參加創業訓練提供了知識和技能儲備,也與各級創新創業大賽相銜接。融入創新創業要素的育人模式結構圖見圖1。
2.融入技能競賽項目的育人模式
我校針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機械制造技術三個專業所對應的工作崗位,聯合歐姆龍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南戈特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開發了與崗位核心技能密切相關的競賽項目,建設了三個適合進行競賽和課程教學的實訓室,開設專業綜合課程對標技能競賽。我校在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中開設機械產品設計與制造專業綜合課程,該課程對標學院技能競賽節中的機械零件制作比賽賽項;在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中開設機電工程綜合訓練課程,該課程對標機械行指委在2016年開始舉辦的“南戈特杯”機電設備裝調大賽;在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內開設工業機器人工作站集成專業綜合課程,該課程對標“歐姆龍杯”全國SYSMAC自動化設計大賽。競賽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在專業課中進行講解學習,不需要另外培訓,學生要想獲得畢業證書,就必須通過在專業綜合課中的技能實操項目測試。“課賽一體”育人模式結構見圖1。

圖1 “課賽一體”育人模式結構
我校在原有的人才培養體系上,在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內重新構建了“兩層兩賽三分類”的人才培育體系。“兩層”是指兩層培養載體:第一層是課程體系培養;第二層是特色平臺培養,就是通過名師工作室、學院大學生雙創中心、學院創業街道等載體進行個性化培養。“兩賽”是指專業群內比賽與校級以上比賽:第一級賽事是專業綜合課結束后進行的專業內選拔賽,也是專業綜合課的結業考試;第二級賽事是指學校舉辦的“雙創”比賽、“南戈特杯”機電設備裝調大賽,校級以上的“歐姆龍杯”SYSMAC全國自動化設計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業創效大賽等更高級別賽事。“三分類”是指專業群內的學生經過課程學習后,全部參加專業群內的技能競賽和雙創競賽,根據競賽成績選拔出技能促進型、技術創新型、創業自強型人才,分流進入名師工作室、大學生技術創新中心、學院創業街道等平臺進行特色培育,然后進一步參加更高級別賽事。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人才培育體系結構圖見圖2。

圖2 多層次多通道人才培育體系
1.競賽運行機制
我校出臺了《實訓室開放管理辦法》《融入創新創業要素的課程認定與驗收辦法》《學校“技能節”技能競賽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從實訓室管理、教師激勵、經費支持等方面保障競賽項目的運行。
2.企業協同機制
我校與南戈特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歐姆龍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緊密合作,聯合開發比賽項目,營造比賽環境。企業派遣工程師作為教師提供培訓、在學校組織行業競賽,并提供經費支持比賽。同時,企業以行業競賽為窗口,推銷比賽設備,獲取潛在經濟收益,以此為企業連續贊助比賽的內在驅動力。
3.學分折合機制
我校出臺了《競賽學分折合管理辦法》,從學分認定、記分標準、折合轉換、學分積累等環節,做出一系列規定,保障各種競賽與專業課程之間學分轉換融通。
4.績效評估機制
我校強化校企合作育人過程管理和激勵機制,對校企合作的各個競賽項目實施實行嚴格的管理考評制度。學校相關部門和企業共同加強管理,強化項目考核評估,確保校企合作項目有序推進。
我校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課賽一體”育人模式從2015年開始實施,經過四年運行實踐,取得了豐富的實踐成果。
針對“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要求,我校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將創業教育融入專業群人才課程體系,開設市場SWOT分析、SYB創業課程,并針對“挑戰杯”等技術創新類比賽要求,開設技術創新方法、創新思維訓練等課程。每個專業內還開設液壓與氣動、機電產品仿真設計等融入創新技能要素的專業課程。[3]通過這些課程,我校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將創新創業教育所倡導的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和項目化等教學方法運用到專業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校企協同開發既適用于產業需求,又可以作為技能競賽項目的典型教學案例。因此,我校以行業比賽為引導,將項目所需知識點和技能點融入專業課程,開設專業綜合課程對標技能競賽,實現“課賽融通”。[4]
在技能大賽方面,我校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建立了專業群內專業技能大賽和行業技能大賽兩級大賽機制。兩個比賽采用相似賽制,專業群內全部學生參加本專業內部舉行的技能大賽,成績優秀者可以參加高一級的行業比賽。比賽成績被作為學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學生畢業前綜合實操技能的評價指標。在雙創大賽方面,我校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構建了“專業群雙創大賽—院級雙創大賽—省級以上雙創大賽”三級競賽機制,專業群內所有學生參加專業群內的雙創比賽,挑選出優秀作品后參加更高級別的比賽。
根據課賽一體育人模式實施過程中所需保障工作需求,我校分別從組織架構、運行機制、物質支持三個方面構建保障機制,設立專業群競賽委員會,協調和管理專業群內的比賽。同時,我校還出臺了競賽組織管理辦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遴選方案、大學生科技成果獎勵辦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結合學校層面的相關政策,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形成了人才培養選拔機制、常態化訓練機制、校企合作機制、績效評估機制等保障機制。校企共同參與物質保障體系建設,聯合開發了適合“課賽一體”教學使用的實訓設備。學校和企業達成協議,聯合舉辦賽事,校企攜手共同促進“課賽一體”育人模式的常態化運行。
我校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以大賽為導向,通過建設“課賽一體”的硬件環境,引導企業持續投入。企業通過舉辦技能大賽,把競賽作為企業展示與推銷產品的窗口,可以達到推廣設備的目的,大大增強企業投入的積極性。三菱電機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南戈特自動化裝備有限公司、歐姆龍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三年在我校舉辦“南戈特杯”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各公司每年總投入20多萬元用于更新我校實訓室設備、培訓比賽師生和舉辦比賽、開發教學資源等方面,有力支持學生實訓教學。其中,無錫信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捐贈了15套視覺系統和6套機器人,大大完善了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實訓平臺硬件環境建設。
經過“課賽一體”育人模式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加各類競賽的熱情空前提高,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由于專業綜合課程考試作為評估學生畢業實際操作技能水平的標志,并與畢業條件掛鉤,學生訓練實操技能的緊迫感大大增強。在前有引導、后有壓力的情況下,學生的實操技能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16年和2018年,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兩次獲“挑戰杯——彩虹人生”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特等獎。在我校承辦的“南戈特杯”機電裝調大賽中,我校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連續三年(2017—2019)獲得一等獎。在歐姆龍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舉辦的“歐姆龍杯”全國自動化設計大賽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學生連續三年(2017—2019)獲得一等獎。在“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學生連續兩年(2018—2019)獲得江蘇省賽區二等獎兩項。2019年,全國首次進行的“1+X“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職業初級資格試點考試中,我校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首批試點的29名學生中,通過28人,通過率高達97%。
我校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通過實施“課賽一體”的教學模式,倒逼專業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提升專業教學能力,專業群內 6名青年教師獲得了發那科機器人培訓教師證書,1人獲得發那科機器人程序員A級證書。在6名教師中,5名青年教師獲得了“1+X”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考評員證書,數量居全國同類院校前列。2019年,工業機器人技術教學團隊7名專業教師中,有5人獲得學院教學質量優秀獎,其中3人是30歲以下青年教師;機電一體化技術教學團隊有4人獲得教學質量優秀獎,其中30歲以下青年教師3人。這兩個教學團隊教師教學質量獎獲獎比例居二級學院各專業教學團隊第一、二名。近三年,專業群內共有6名35歲以下青年教師指導學生在各類比賽獲得省級二等獎以上10項,其中一等獎7項,二等獎3項,青年教師專業技能明顯提升。
我校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積極探索和實踐“課賽一體”育人新模式,通過實施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師團隊培養、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共建等措施,全面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5]
1.“以賽促教,教賽相長”有效提升了學生技能水平與創新能力
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在專業群范圍內實施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融入課程體系的教學模式,解決了各種競賽只能促進少數精英學生能力提高的問題,將競賽大眾化、普及化,使更多學生受益,保證了教育的公平性,提升了學生技能水平,為參加各級競賽儲備了人才,有效提升比賽成績。
2.“分類分段,實戰導向”使學生培養更加個性化、實用化
首先,我校與企業共同搭建“課賽一體”的教學環境,共同開發競賽項目,引入企業名師培養學生,在多個環節引入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深化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內涵。其次,通過在專業群內開展人才培養方案分類分層的改革創新,我校解決了困擾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大眾與個體、普通與優秀的點面兼顧問題。
3.“多方聯動,收益驅動”有效保障了校企合作育人的可持續性
我校在智能裝備技術專業群內構建了競賽系統,與校級培養平臺和賽事、省級以上賽事組成了一個上下聯動的競賽和培養體系。同時,我校以舉辦行業技能大賽為載體,通過利益驅動,吸引企業在人員、技術、資金上投持續入,改變以往人才培養“校熱企冷”的局面。在充分考慮企業、學校、教師、學生的利益訴求基礎上,我校設計、實施了一套保障各方受益的制度,從而確保“課賽一體”化改革能夠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