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潔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桂林,541001)
高等教育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加快自身改革步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事業增添強勁動力。2019年7月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管理辦法》[1],建議通過設立雙學士學位人才培養項目(以下簡稱“雙學士學位項目”),進一步推進學士學位建設工作,提升本科教育質量。
雙學士學位項目旨在培養更優質的復合型人才,突破傳統單一專業的界限,將兩個或以上學科專業的知識進行有機地組合、交叉和融合,使自身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達到最優高度,能用綜合性的思維方法、知識結構、能力體系解決跨學科的重大問題。[2]從如此標準的復合型人才視域出發來設立項目,才能將具體內容嚴格化、標準化。基于設立項目的需要,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與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一起成立了學士學位授權和授予管理工作調研組,并于2019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廣西區內開展了調研。對雙學士學位項目的調研內容為:調查廣西區內雙學士學位的開設情況,了解雙學士學位項目設立的困難,收集高校對此新改革的系列意見。調研對象為廣西區內的36所本科高等院校(截至2019年10月)。調研方式為發放結構性問卷調查和進行深度訪談。此次調研共發放36份調研問卷,回收35份;實地調研11所高等院校,制作訪談報告11份;訪談不同高校教務處主管學士學位的業務骨干90余人,并收集了各高校關于雙學士學位實施辦法的文件。
調研組分析相關材料后發現,廣西高校在雙學士學位項目的設立上面臨著許多實際困難。因此,客觀總結雙學士學位的教育成就經驗,探索項目的設立難題和實踐進路,對實現雙學士學位教育內涵式發展以及提高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回顧我國雙學士學位教育的發展歷程,可從培養理念、培養路徑以及培養質量三個方面來總結雙學士學位教育的基本成就。
為了促進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雙學士學位整體的培養原則基本上注重主修專業與雙學士學位專業的靈活搭配,例如,“綜合類高校一以貫之地遵循學科交叉、文理滲透的原則”[3],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交叉理解和綜合運用程度。
知識理論的優化有利于科學整合知識結構。皖南醫學院通過提供管理學、心理學和法學三個雙學士學位教育的機會,使學生學習到管理學、心理學和法學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組織管理、人際交往表達能力,增強其綜合素質。[4]對相關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復合能力。
實踐能力內容的優化可推動理論知識向實踐技能的轉換。自2000年起,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山東大學,憑借自身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創設“外語+X”雙學位人才培養制度,在其課程體系中設置了“課外實踐”模板,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在實際中進一步鞏固和驗證所學理論[5],鍛煉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轉化運用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成長為能主動、愛創造的復合型人才。
敢于突破和改革傳統培養方法,是雙學士學位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利器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在2003年創立經濟學—數學(雙學位)實驗班,注重構建研究型的學習制度,例如,舉辦各種形式的論文競賽,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各種高質量科研活動[6],促使學生鍛煉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成為拔尖的經濟學復合型人才。
科學構建雙學士學位專業的課程體系,有助于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協調發展。例如,許多高校會單獨設定雙學士學位的主干課程和教學活動,在嚴格管理的基礎上,使學生能靈活調整兩個專業的學習時間和實踐方式,有時間消化、理解和融合兩個專業的課程知識。
復合型教師隊伍能有效地整合不同專業課程的資源,協同培養復合型人才。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專業雙學位教育的師資隊伍,包括了云南師范大學12個學院的相關專業教師。該教學團隊注重在課堂教學的創新性探索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啟發學生思考、促進師生交流合作[7],學生得以在實踐中將主修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高校基本會在學校官網公布雙學士學位對應的實施辦法或具體細則,例如“取得主修專業畢業資格及相關學科門類學士學位基礎上,修完‘雙學士學位’教育專業培養方案規定課程和學分,且達到《廣西師范大學全日制普通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授予工作實施細則(修訂)》規定的條件”[8],經過本校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嚴格審定,才能授予雙學士學位,頒發相應的證書。在明文規定之下,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的授予質量得到基本保障。
學生對雙學士學位的就業認可度,也是體現復合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指標之一。有研究者分析“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數據后發現,雙學位可以為畢業生個人收入帶來13.3%的增加。[9]“雙學士學位”成為大學生認可的就業砝碼,原因之一為“雙學士學位”能讓他們彰顯作為一些關于復合型人才的優秀特征,從而向心儀單位展現明顯的應聘優勢。
國家、社會和市場對雙學士學位的認可程度越高,證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質量越高。有研究者分析了2004年華南理工大學雙學士學位畢業生畢業流向的情況,得知在182名已就業的雙學位畢業生中,到國企就業53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14人,外資企業74人,私營及民營企業13人,高等院校3人,其他企業22人。[10]這從一個角度說明了雙學士學位畢業生能受到用人單位的認同和青睞。
改革開放40多年來,雙學士學位教育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但不可忽視的是,雙學士學位教育整體上仍存在專業融合程度不高以及授予要求不夠嚴格等情況,復合型人才的綜合素質與現代社會的最新要求仍有差距。在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趨勢下,局限于傳統的框架討論雙學士學位的改進容易出現原地踏步的局面。新形勢、新任務需要新改革,國家提出設立雙學士學位項目的建議,旨在解決雙學士學位在培養復合型人才中面臨的新問題,從而推動我國雙學士學位教育的自我完善和快速發展。
基于雙學士學位教育的發展新需要,“雙學士學位項目”提出,具備條件的普通高等學校可設立“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雙學士學位項目是指,從原有的雙學士學位教育出發,試圖從中固定組合兩個不同學科門類的專業為雙學士學位專業,制定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來培養更高起點、更高標準和更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換言之,雙學士學位項目與一般雙學士學位教育相比,堅持更嚴格的復合型人才視域觀。但通過調研發現,廣西高校在雙學士學位項目的設立上存在著一些操作困難。
雙學士學位項目初步籌劃的內容包括專業組合、制定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推出機制等。為了堅持項目的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所依托的學科專業應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且分屬兩個不同的學科門類,這基本上規定了項目的設立門檻。
但是,桂林市N大學的某學位辦老師認為,組合專業不易確定,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調研論證雙學士學位專業組合的必要性。其次,專門的人才培養方案也要等高校確定專業組合后才能決定。最后,南寧市G大學的某教務處老師提出,雙學士學位項目的退出機制比普通雙學士學位復雜,需重新設計。從以上訪談得知,雖然廣西許多高校有開展雙學士學位教育的經驗,但普遍認為雙學士學位設立的門檻較高,著手存在困難。
項目門檻較高的原因有:首先,雙學士學位項目所組合的若干項目已經事先由學校設計、通過并由省級學位主管部門批準,是結構性更強的。[11]有條件開設雙學士學位的廣西高校基本上制訂了本校關于雙學士學位的實施辦法或管理辦法,一般會通過學校官網進行公布(見表1)。但被調查的35所高校幾乎沒有試過將兩個專業組合成為固定性如此強的雙學士學位專業,也就沒有相關內容的工作文件進行指導,起步工作初顯難度。

表1 廣西本科高校關于雙學士學位的實施辦法或管理辦法
其次,一般雙學士學位是指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在確保完成主修專業學習任務的同時,繼續修讀跨學科門類另一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8],兩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互不干擾、共同推進。雖然一些高校目前已有對學科融合的嘗試,比如新生工科專業[12],但是廣西本地高校還是按專業招生、分專業培養,沒有試過融合并制定兩個專業組合的人才培養方案。最后,單一學士學位的退出機制一般相當于轉專業,較為簡單。專業的結合,在退出條件、所修學分轉換、學費轉換方面與單一專業的退出機制存在較大差別,高校不得不重新考慮、分析和制定一系列實施辦法。以上條件如此嚴格,高校難免會認為雙學士學位項目的設立門檻較高。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目的,是為了科學與公平地甄選適合于在不同層次和類型高校深造的人才,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力求在增加學生選擇機會和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方面有所突破[13]。“雙學士學位項目”建議通過高考招生,建立一個有針對性的制度來選拔具有較強學習潛力的人才。
但是,筆者從南寧市M大學某教務處老師詢問到,雙學士學位納入高考招生制度將要在高考招生系統上顯示,但目前,高考招生系統沒有組合專業的專門代碼。其次,該老師認為,由于雙學士學位從未在高考招生階段中被宣傳,學生和家長缺乏對雙學士學位的客觀理解,可能缺乏報考意愿。最后,桂林市E大學某學位辦老師表示,作為理工科大學,若招收報考雙學士學位項目的學生,一是需要參考理工科的分數,二是需要參考另外的文科類分數,但是學校缺乏高考分數與雙學士學位錄取標準對接的機制。基于以上因素得出,雙學士學位缺乏對應的高考招生制度。
缺乏雙學士學位高考招生制度的原因如下:第一,一般雙學士學位是學生入學后進行申請,因此,高考招生錄取系統沒有雙學士學位的專業代碼;第二,目前的高考考試內容過度強調統一性,不足以為特定學科和專業人才的選拔提供充足的依據,難以滿足高校多樣化的人才選拔需求[14],換言之,如果高考統考成績為高校錄取的唯一依據,在傳統單一的衡量標準下高校將難以招收到適合雙學士學位項目的復合型人才。
教育政策在推行的時候,往往涉及配套政策和能力限度的問題,因為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而社會所擁有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就必然要求犧牲其他系統或某些部門的部分利益,系統或部門之間的這種利益矛盾會影響政府決策及其實現能力。[15]由于雙學士學位項目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尚未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
南寧市G大學和桂林市N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兩所學校的老師對項目的設立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他們都表示雙學士學位項目的設立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其次,更明顯的情況是許多高校并不完全具備設立雙學士學位項目的條件。南寧市M大學表示作為醫科大學設立雙學士學位較為困難。桂林市的L學院表示目前獨立學院不具備該項條件。最后,雙學士學位項目的設立需要高校、省級學位委員會以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的共同合作,但目前尚未建立針對于此的協調溝通機制。
高校之所以有這樣的顧慮是因為:第一,為了保障雙學士學位項目的高起點、高標準和高要求,前期工作已很復雜。因此,高校希望得到相應的財政支持,但在教育改革之初,財政資源一般處于尚未調動的不充分狀態;第二,雙學士學位項目規定其所依托的學科專業應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且分屬兩個不同的學科門類,但廣西同時擁有兩個不同門類的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并不多(見表2)。有些高校雖然條件不足,卻也希望國家和自治區給予靈活的政策引導,在一定程度上跟進國家政策、積極嘗試。

表2 廣西本科高校博士點所屬學科門類情況
最后,作為統籌整個雙學士學位項目的省級學位委員會,考慮的則是區內整個教育系統內部各子系統和部門在該項目設立中的關系。他們因站位不同,各自有不同的利益與發展要求。因此,高校可能擔心項目設立過程中會產生矛盾沖突,甚至可能造成類似政策執行和落地效果不明顯這樣的消極后果。
廣西應基于復合型人才的視域,以嚴格標準為前提逐步達成項目的設立條件,建立健全雙學士學位高考招生機制,同時出臺雙學士學位項目的相關配套政策,來逐步有序推動廣西雙學士學位項目的實踐。
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和高質量是雙學士學位項目的一大特點,標準必須嚴格,但具體可從專業組合、培養方案、退出機制等方面逐步達成,這樣有利于循序漸進地將復合型人才觀切實落實到項目的設立內容上。在起始階段,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需統籌大方向下的專業組合,自治區學位委員會和高校則需收集本地數據,確立重點跨學科培養領域,明確人才培養策略[16],方可決定申報的兩個學科專業。
高校在培養方案的制定上,一方面,要重點落實專業核心課程,以兩個專業的整合和優化為落腳點,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以通識課程領域為基本面,以課程為落腳點,在課程內體現通識教育,打破傳統的按學科設課的模式,強調課程設置要有利于培養學生有關方面的能力,而不在于讓學生掌握某一門學科的系統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專業素質,為深入學習提供寬厚基礎。
由于專業組合學習較難,學校一方面應考慮學生自動退出的情況,所學課程和積累學分可嘗試進行認定和轉換;另一方面,學校要建立健全對應復合型人才的科學考核機制,對學生所學知識體系和實踐技能等方面進行嚴格的綜合評價,不達到要求的強行退出。以嚴格的標準為方向,逐步達成項目條件,有助于為雙學士學位授予質量提供牢固保障。
雙學士學位高考招生機制的建立健全,是高等教育評價和選擇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有利于推動高考招生工作與人才需求的有效銜接。高校必須以錄取優秀的復合型學生為出發點,建立健全雙學士學位高考招生機制。
首先,高校確定雙學士學位的專業組合以后,通過專家對申報的雙學士學位進行論證,上報省級學位委員會審批通過后,再增加至高考招生錄取系統。其次,高校可合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多元化傳播途徑,通過高校官方網站、官方公眾號、官方微博或者招生宣傳會,加大雙學士學位的宣傳力度,使學生和家長了解雙學士學位教育的優勢在于接受復合型教育、培養綜合性能力、成為復合型人才,有利于在單一的專業領域內展現獨有的創新能力,強化學生和家長對雙學士學位的認同。最后,高校可借助廣西深化考試招生改革之勢,根據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成績和3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等級性考試科目成績,參考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也就是使用“考生總成績+綜合素質評價”[17]的方式,根據高考的綜合表現和特長科目作為新式錄取評價體系,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突破傳統單一評價標準造成的選才局限性,從而挖掘具有復合型學習潛力的學生。
雙學士學位改革在推行時,因為問題本身的復雜性、范圍的廣大性以及目標群體的多樣性,會產生一系列執行阻礙問題。[18]為了消解教育政策執行的梗阻,相關教育部門必須出臺一系列配套政策,以積極的姿態推動協同合作,激發高校積極性。
提供一定的財政支持,可激勵高校改革積極性。例如,自治區可通過給予制度傾斜、項目資助、經費幫扶的方式,對雙學士學位的建設和宣傳給予資助,從而促進政策目標群體對復合型人才教育的認同和接受。
廣西可因地制宜、創造性地設計實施細則,對于實力較強的綜合性大學,鼓勵小范圍試點,并及時反饋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進度和難題,提供優化依據;對于專門性大學,國家和自治區需要考慮其博士點單一的情況,制定相應政策進行指導;對于其他條件不夠或資源不足的高校,則應密切關注其發展需要,增加其與試點高校交流經驗的機會。
最后,要加強政策執行者之間的協調和溝通,提高政策執行效率。雙學士學位作為本科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關系到整個廣西學士學位授予工作的過渡進程,也會影響到本科教育質量提升的效率問題。因此,省級學位委員會、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各高校相關學位辦業務骨干必須就其中問題進行深度溝通,達成共識,切實加大協調力度,順利完善規章制度,細化雙學士學位的程序標準,最終建立起具有廣西特色的雙學士學位專業體系,培養出新一批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