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莉
(河海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中心,江蘇南京,210098)
班級團體輔導是在班級情境下,借助團體心理咨詢和輔導的理念、技術、手段,營造溫暖、安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氛圍,以班級建設和學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內容,通過解決問題,促進班級、師生共同發展的教育過程。同一班級的學生所處階段相同,具有共性的發展需要,為開展班級團體輔導提供了基礎。[1]班級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開展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在促進學生共同發展的同時可以解決其共性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個年級的學生面臨共同的發展需求,為班級心理輔導提供了可能和依據。總體來看,大一學生處于生活適應期[2],他們會因為暫時失去目標和方向而感到迷茫,面臨環境適應、室友相處、時間管理、學習方式適應等問題。大二的學生處于穩定和矛盾沖突并存期,整體上存在學習壓力較大,人際矛盾開始凸顯,戀愛心理沖突大,自我探索和學業規劃需求突出等問題。大三學生處于壓力集中期,面臨升學、就業、考研、留學、考公務員等選擇壓力及工作適應壓力。大四學生處于升學就業期[3],主要面臨以下問題:多次參加招聘會未收到面試通知或面試后被拒而受挫;畢業論文書寫以及答辯帶來的壓力;“畢業即分手”現象需要部分學生處理分手后的情緒和生活適應的問題;離別的情緒及步入社會的心理壓力、職場心理準備等問題。
班級是學校教育活動的基本單位,也是學校心理保健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房子”打好根基,以班級為單位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是做好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筆者結合每個年級學生的共同成長需求,為每個年級設計了班級團體輔導活動。
大一新生剛入校時,筆者設計了新生適應性團體心理輔導,包括“河海初印象”“班級是我家”“宿舍金魚缸”“學霸養成記”等單元,引導學生實現學校認同,適應大學的學習和人際關系(見表1)。

表1 “河海,我來了”新生適應性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結合大二學生的需要和心理特點,筆者為大二學生設計了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包括“獨特的自我”“價值觀拍賣”“做時間的主人”“美好的未來”等單元,引導學生合理進行人生規劃(見表2)。[4-6]

表2 生涯規劃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筆者為大三學生設計了壓力管理團體心理輔導和性格優勢團體心理輔導,通過壓力管理團體輔導引導學生學習壓力管理的方法,積極應對壓力(見表3),通過性格優勢團體輔導引導學生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發現自己性格中的優勢,并學會運用這些性格優勢。

表3 壓力管理單元團體輔導方案
筆者為大四畢業生設計了“河海,再見”團體心理輔導,包括“大學生活金三角”“職場生活面面觀”“讓未來充滿力量”等活動,引導學生對過去的人和事心懷感恩,對未來的職場有心理準備(見表4)。

表4 “河海,再見”畢業班單元團體輔導方案
生命教育團體輔導,學生在校期間參加一期生命教育團體心理輔導,通過“生命誕生”“生命起伏”“生命價值”“生命終結”“生命感恩”等單元活動,引導學生發現生命的奇妙、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見表5)。

表5 “人生是一場奇妙的旅行”生命教育團體心理輔導方案
團體帶領者為經過專業培訓的輔導員或班級心理委員,每個學年開展一期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根據實際需要采用一個年級一個主題和不同班級不同主題相結合的形式,開展班級團體輔導活動。
通過以上專題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開展,學生在每個階段的主要心理困惑能夠得到及時處理,學生普遍肯定了活動的形式和效果。比如,參加了新生適應性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小李說:“開學后的幾天我都不敢說話,普通話也不好,擔心同學聽不懂,參加團體輔導后發現大家都挺坦誠,也沒有人笑話我的家鄉版普通話,還交到了兩個好朋友。”參加了生涯規劃團體的小夏分享:“通過生涯團體輔導,我對自己有了全面的認識。”小張說:“參加這期團輔,我了解了自己的價值觀,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了,學習生活有了目標,感覺人也更精神了。”畢業班的同學參加團輔后都很感動,也很輕松,有同學說:“活動中老師帶我們對整個大學生活進行了梳理,讓我回憶起剛入校時的自己,發現一路走來自己經歷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這個過程中離不開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至今我仍記得當我迷茫的時候如果不是王老師的幫助我都不知道自己現在會是什么樣子。”有同學參加生命教育團體輔導后反饋:“活動中我了解到每個人的出生都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成長過程中也有很多意外,生命來之不易,要珍惜。同時,活動中我們探索了生命的意義,明白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有其獨特的價值,讓我不再迷茫。”
班級團體輔導活動讓學生了解自我,掌握情緒管理、壓力疏導的方法,學會管理時間,處理人際關系,澄清自我價值觀,挖掘生命潛能,探索生命意義,在解決學生心理困惑的同時普及心理保健知識,從而更好地助力學生成長。在情緒管理團體心理輔導中,教師教給學生通過認知行為調節情緒的方法,一期團體輔導下來,學生掌握了認知行為的基本原理,學會了使用三欄表探索自己的情緒,使用五欄表進行情緒調節,學會了如何通過行為改變帶動情緒調整等情緒調節方法,增強了思維的彈性,遇到問題可以多向思維,從而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
通過活動,增強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學生在參加過班級團體輔導活動后,一方面,認識到心理健康活動人人都能參加,消除了參加心理健康活動的特殊感和不安感,提升了參與心理健康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對心理健康的理念和心理咨詢重要性的隱性植入,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態度更加開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只要我在學習生活中不開心了就可以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尋求心理咨詢幫助的羞恥感消除,對心理咨詢的接納程度提高,心理保健意識大幅度提升。
目前,各高校的專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相對缺乏,兼職隊伍不穩定,且專業性不強,而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需求較大,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很多高校出現學生心理咨詢排隊的情況,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處理。班級團體輔導根據學生的階段性成長需求設計而成,通過活動參與、教育輔導、同伴示范等解決部分學生的心理困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校專業人員不足的壓力。
班級團體輔導以班級為單位,由參加過培訓的輔導員和班級心理委員組織開展,在活動的過程中團體帶領者通過對學生在團體中的互動、參與情況的觀察,了解班內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行為習慣及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于心理健康普查來說,通過班級心理團體輔導掌握的學生狀況更加準確和聚焦,是心理健康普查的有益補充。
輔導員教師和班級心理委員在活動中近距離了解班級學生,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的異常情況并進行處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實現對班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動態管理,預防心理危機。同時,教師在班級團體輔導活動的過程中對部分有心理困惑的學生進行觀察,及時了解其近期的狀況,與個別談話、班委匯報相比,這種途徑更自然、直觀、真實,且在更大程度上保護了學生的隱私,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心理危機監控功能。
開展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了解班級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班級心理健康狀況動態管理的基礎上,對班級學生進行分類管理,對需要重點幫助和及時干預的學生,進行及時干預,對一般性共性心理問題在活動中加以解決,避免部分心理健康問題的惡化,從而化解心理危機。
綜上,班級團體輔導基于學生的共同心理需求而設計,在滿足學生共同的心理需求、解決學生共同的心理困惑、促進學生成長的同時,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意識、緩解專業工作人員不足壓力、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助力心理危機監控、化解校園心理危機等重要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