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盼 嚴藝祥 朱琦

未來30年,老齡化將成為中國最嚴峻的課題,沒有之一!
數據顯示,至205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3.71億,超過美國現有人口四千萬。為破解困擾許多家庭的養老問題,發揮好地區協同養老作用,11月9日-10日,滬蘇浙皖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民政廳、人大代表及專家學者等齊聚浙江湖州,共商養老服務工作協同發展。大家圍繞長三角地區養老服務工作進行了充分交流研討,就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舉措。
會上,三省一市人大社會委主任委員簽訂《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人大社會委關于加強養老服務工作協同倡議書》,明確通過立法、監督、決定、代表工作等形式,積極探索創新,共創養老工作美好明天。
協 同
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老齡化程度也相應較高。目前,長三角地區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將近4700萬,占總人口的21.8%,而去年此數字只有18.1%。養老服務等民生保障是老百姓最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領域,加快實現長三角養老服務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應有之義,也是檢驗一體化成果的重要指標。
據了解,三省一市都有關于養老工作的法規,但隨著養老服務的不斷深化,特別是2018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行修改后,許多地方性法規已不符合工作實際。今年,上海市把制定《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作為立法正式項目,江蘇省也正對《江蘇省養老服務條例》進行修改,借此契機,三省一市加強養老服務條例協同立法,對整體提升長三角地區養老服務水平大有裨益。按照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在《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草案)》中專門對促進養老服務區域一體化總體要求作出規定,為實現長三角地區養老服務資源互補、信息互通、市場共享、協同發展提供法治支撐。
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姒健敏認為,在人口老齡化集聚上升的重要時期,三省一市應本著依法履職、協同推進、共同發力、走在前列的原則,同心同力,攜手共進。具體表現在:要商同開展養老服務履職工作,共同研究養老服務重點問題,協同貫徹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明波充滿自信地說,今后將按照簽訂的《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人大社會委關于加強養老服務工作協同倡議書》要求,以法治力量促進長三角地區養老服務工作協同發展,推動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精 準
剛剛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為國家戰略,提出了“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 “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等內容。由此可見,養老服務對象已從過去面向少數困難老人轉向全體老人,養老服務內容已從過去“老有所養”的單一需求轉向“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多元需求。
可如何滿足多方位養老需求?精準是關鍵之一,尤其是“十四五”時期養老服務發展要告別慣性思維。“推動實現老年健康信息‘一張網,打通地區間政府部門醫療機構信息壁壘、聯合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統籌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王燕文表示,此舉可以更好地做實精細化養老,實現健康信息共享。
“未來實現區域養老一體化不僅要科學界定區域內異地養老行為,而且要處理好政府、社會(企業、社會組織)和老年人在跨區養老中的相互關系。”說這話的是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會長、長三角養老服務協會聯合體主席徐啟華。他認為,統一區域內各項養老標準、老年人評估標準及養老護理院水平評價標準,是實現區域內養老政策有效銜接、養老資源共享的關鍵環節。
當前智慧養老已成為各地的首選。如何把“智慧”融入養老精準化,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委主任委員莊保斌說:“推動模式創新,探索醫養智慧聯動。”他建議,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等搭建網絡信息平臺,通過線上購買服務、遠程治療方式使區域內優質醫養資源落地社區、進入居家,讓更多老年人享受全方位、個性化、全天候的醫療、養老服務。江蘇省民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沙維偉對此也有相同看法,他希望圍繞老年人衣食住行醫需求,鼓勵企業重點推進適老產品的研發和制造,特別是圍繞解決老年人“數字鴻溝”難題,“量身定做”符合老年人使用習慣的智能產品用品。
溫 度
有不少老人曾泣訴,“我很聽話,為什么要將我送養老院”?針對老齡人被送去養老院問題,從江蘇省道德發展智庫道德國情調查結果來看,有19%的人認為是不孝行為,有51.7%的人認為是部分不孝行為,只有29%的人不認可是不孝行為和0.3%的人選擇了其他。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也應為人民。放眼長三角甚至全國,把老人送進養老院是解決養老的舉措之一,但不是最終方法。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東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部主任、資深教授樊和平擔憂,集中養老或將成為“老人孤島”。他認為,居家養老、離家不離鄉、積極養老、融入式養老以及社區養老相結合的模式才是有溫度的養老歸處。
“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服務之間不是割裂關系,也不應該人為分割,而應走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道路。”安徽省民政廳副廳長耿學梅說,如何以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為機構養老提供延伸、增值服務,實現居家社區機構融合高質量發展,是擺在大家面前的新的課題。
過去,老年人常常被社會邊緣化,認為是風燭殘年沒有價值,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而老年人也容易被這種氛圍暗示,產生消極心理。這時“積極養老”就顯得尤為重要。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委副主任委員高曉平表示,要提升老年人價值創造能力、機會和條件,通過建立老年人“彈性再就業” “輕創業”和老年人公益志愿服務體系,促進老年人價值創造活動。在高曉平看來,只有通過理念引領、政策支持和系統化制度安排,才能真正使“老有所為”落到實處。
制度化
“統一推行重點人群保障計劃,在長三角地區推行長護險。” “堅持共建共治,著力完善有力有效的制度保障體系。”“打破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的體制壁壘,鼓勵公辦醫療機構與社會養老有機銜接。”……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大家在發言中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強調引入先進理念,發揮現有優勢。
長護險是五險之外的“第六險”。目前,上海已在全市范圍開展長護險試點,江蘇已在蘇州、南通兩市進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國家試點,徐州、常州等五市進行自主試點,浙江寧波、安徽安慶也都進行了試點。從成效上看,失能人員長期護理需求初步得到保障,失能人員及其家庭經濟、事務負擔得以減輕,試點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安徽省人大代表、九久夕陽紅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謝瓊指出,長三角長護險試點既有先進典型,也有尚未啟動地區,發展不均衡。為此,她建議,三省一市要同步啟動全區域試點工作,制定多元化籌資機制,明確差異化保障水平。
“雖然長護險沒有國家層面的立法依據,但在長三角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更可以通過試點,形成適應長三角地區養老需求的獨立險種。”上海市人大社會委委員、市人大代表屠涵英認為,這有利于形成長護險是法定保險的集體意識,讓參保人員明確了解自己前期投入和未來保障,有利于形成一條從資金籌措、政策制定到市場管理、發展謀劃的閉環鏈,有利于量入而出的統籌安排,適時調整保障范圍和保障深度。
不僅如此,積極研究推動完善異地養老政府間合作機制,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豐富、高質量的養老服務也成為做好三省一市養老工作的關注點。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沙海林感慨,三省一市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及發展養老服務方面既面臨著共同的問題和挑戰,也有各自的優勢,發展異地養老有利于促進地區間養老資源互補和供需對接,是一種廣受歡迎的養老模式,也是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共同選擇。
強化協同監管亦不可少。江蘇已經出臺養老服務市場聯合懲戒名單管理辦法,對違反法律法規的養老市場主體實施聯合懲戒。而未來,三省一市在建立長三角養老行業綜合監管機制、加強養老服務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探索建立異地處罰通報制度等方面也將不會“缺席”。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讓老人擁有健康幸福的晚年是新時代賦予每個人的責任和使命,只有合力、全力、奮力書寫好長三角養老服務一體化篇章,老齡人的“養老愿景”才能最終變成“幸福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