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基層立法聯系點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市委關于基層立法聯系點重要工作部署,今年4月21日,市人大常委會召開基層立法聯系點“擴點提質”工作推進會,發布了25家聯系點名單和《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規則》。半年多來,新增的17家基層立法聯系點立足自身優勢,不斷探索工作方式,努力打造“規范化、專業性、特色型”基層立法聯系點,積極發揮好“立法直通車”的作用。
市注冊會計師協會: 發揮專業優勢促立法
健全“三項工作機制”。堅持向市財政局主動請示報告,加強與市財政局會計處、法規處的溝通協調,形成穩定高效的工作聯動機制。積極尋求市、區人大常委會的工作指導,向首批基層立法聯系點學習借鑒,建立調研學習機制。研究制定《上海市注冊會計師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辦法》,以制度約束機制提高自身規范化水平。
建強“三支核心隊伍”。新設一個由會長班子、常務理事及行業代表人士等9人組成的立法聯系委員會,發揮智囊決策作用。統籌行業專業資源,形成由185人組成的立法專家人才庫。發揮A類會計師事務所的示范作用,設立59個立法信息“采集點”。
堅持開門納諫。選取與行業專業領域關聯度較大的項目參與立法征詢。依托行業例會和黨組織例會、網站、微信公眾號等載體,召開意見征詢座談會。注重提煉歸納與法言法語的轉化,針對《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上海市外商投資條例》共征詢意見建議270條,16條意見被采納吸收。
市工業經濟聯合會: 當好法治工作“新兵”
夯實基礎、建立機制。圍繞市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的年度計劃,不僅自身參與,更積極組織系統內的行業組織和企業踴躍參與。先后與系統內上海市企業法律顧問協會、上海喬文律師事務所等協會和機構進行交流座談,對進一步加強立法聯系點工作達成合作共識。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各協會成員和企業推送聯系點的情況介紹和工作動態。
助力營商環境優化。今年5月,組織力量參與《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的修訂意見征集工作,先后兩次召開專題座談會,邀請系統內有關行業組織和法律界專業人士參與研討,匯總意見25條,上報13條,有2條被采納。8月組織召開關于本市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題調研座談會,對“十四五”期間本市制造業自主創新、高技術人才培養等提出建議。目前正積極參與《上海市中醫藥條例(草案)》的意見征集,組織系統內的相關行業協會緊鑼密鼓地開展調研和意見征集工作。
市街鎮工作協會: 積極反饋基層“原味”民意
發揮街鎮代表優勢。協會凝聚了一批核心骨干街鎮代表,他們既了解基層一線實際情況,也對創新社區治理工作有思考和實踐,是協會獨特的優勢和資源。在前不久召開的徐匯和楊浦片區理事會上,協會結合工作專門對《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草案)》修改建議聽取意見,并及時上報市人大常委會。近期,協會又通過郵件、微信等溝通形式,廣泛聽取基層一線對《上海養老服務條例(草案)》的修改建議。
發揮專業特色。先后承接《上海市街道辦事處條例》修訂的前期調研,參與居(村)委有關法規的修訂和制定。跟蹤了解這些法規的執行情況,并向有關部門作出積極反饋。
發揮網絡優勢。協會在原有“核心沙龍”、分片理事會的基礎上,擬建立“1+1+1”采集網絡。現已建有一個專家組、一支保障隊伍(街鎮通訊員)和一批采集點,并通過采集點中的睦鄰點、阿婆茶室、鄰里中心、宅基課堂、客堂會等自治載體反饋“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
海通證券: 助力經濟金融領域法治建設
發揮經濟金融專業優勢。作為25家基層立法聯系點中唯一一家企業單位,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充分發揮在經濟金融方面的專業優勢助力法治建設。在《上海市外商投資條例(草案)》征集意見過程中,邀請9家外商企業,針對性地提出反饋意見,其中一條被采納。充分發揮專業解讀能力,開展新證券法的普法宣傳,線上累計宣傳24萬余次,派發折頁近1.3萬份,組織員工與投資者參加知識測試與競賽6萬余次;開展民法典法律大講堂系列講座5場次,線上參與累計2000余人次。
拓展溝通渠道汲取民智。海通證券充分發揮法治宣傳網絡廣、青年員工人數多的特色,助力《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的開門立法及宣傳,開展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調查活動,動員公司團委青年志愿者在32家營業網點及上海圖書館等發放問卷宣傳單8000余份。公司不僅采用傳統的現場發放問卷、召開座談會等線下方式,更充分利用“e海通財”APP、官方網站等多樣化、信息化的溝通渠道,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征求意見。
浦東南匯新城鎮: 積極探索運行機制
建立“1+10”的組織架構。根據工作需要合理設點,下設10個立法聯系點信息采集點,包括書院、泥城、萬祥3個鎮人大,新城鎮申港等3個社區,港口等人大代表所在2個居委,人才服務中心、科技創新城人大代表聯系站等10個信息采集點。
建立“1+3+3+1”的工作隊伍。建立一個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人大主席等任副組長、相關鎮和部門等成員單位組成。聘請市立法研究所、區人大工作研究會、海事大學法學院三家顧問單位。招募三類信息員隊伍:從區域司法單位、企業法務隊伍中招募信息員;從機關、事業單位中招募法律專業畢業的信息員;從四鎮人大代表和居村群眾中招募信息員。建立一支聯絡員隊伍,構建有一定履蓋面的工作網絡。
形成“5+2”的工作機制。制定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方案、工作職責、信息采集點工作制度、信息員工作職責、專項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等5項制度。利用臨港四鎮人大微信平臺設立“立法聯系”專欄,利用人大代表微信群宣傳立法聯系點的工作規則、工作要求,收集人大代表的意見建議。
浦東新區工商業聯合會: 服務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從“說到”變為“做到”。浦東新區工商業聯合會(簡稱浦東工商聯)常委、上海創智空間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朱成羿在研討《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修訂草案)》時提出,“政府除了對大企業有專員服務,還要對中小企業的疑難雜癥進行真正的保姆式管理和店小二服務”,此建議被采納后,朱成羿深受鼓舞。浦東工商聯也與浦東人社局合作,為民營企業的人才落戶進行“一對一”的專員服務,開展“人社大講堂”培訓,呼應條例的頒布實施。
從“知道”變為“得到”。融資難融資貴是老大難問題。浦東工商聯執委、上海仕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曹清在研討《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修訂草案)》時提出,“是不是可以讓上海的銀行體系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有一套獨立的風控體系,要提升容忍度”,此建議被采納。與之相呼應,浦東工商聯與浦東發改委、金融局等聯合召開信用賦能助力企業發展大會,助力民營企業渡過難關,不斷提升民營企業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中的獲得感。
徐匯田林街道辦事處: 依托社區網絡“匯”民聲
健全工作網絡。在信息采集點甄選方面,在全面覆蓋23個居民委員會基礎上,將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大眾交通集團公司、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等8家單位列為信息采集點。在信息采集點選址方面,利用好2個“鄰里匯”、23個“鄰里小匯”,進一步拓展居民議事客廳、法律服務平臺功能;利用好“人大代表之家”,開展立法項目征集、法規草案研讀、立法意見收集、法規宣傳解讀等活動。在隊伍建設方面,吸收有一定法律專業基礎、有實踐工作經驗并熱心立法事業的同志組建相對固定的100名信息員隊伍。
建立三項機制。專家咨詢制度:聘請若干名來自實務部門、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法學專家組成專家團,邀請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徐匯區公檢法司及有關行政機關等作為顧問單位。溝通宣傳制度:依托“田林馨家園”公眾號、新媒體平臺等暢通信息采集點橫向、縱向溝通渠道。信息采集和反饋制度:在完善信息反饋機制上下功夫,著力提高居民、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普陀曹楊新村街道辦事處: 做強陣地配強“智囊”
抓結合,強陣地。依托街道三級黨群服務體系和人大三級陣地,結合黨建紅色議事廳,成立街道立法聯系點工作專班,搭建從街道立法點到信息采集點的人員工作架構、工作流程、信息采集架構等運行機制。截至目前,已在街道內建立線下固定信息采集點35個,線上1個,覆蓋居民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兩新組織、駐區單位等。
抓資源,強整合。配置了三個層次的智囊團隊。聘請上海市法學會、區公檢法等單位為顧問單位。與上海大學法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等滬上知名法學院校合作簽訂共建合作協議,為立法點提供法學理論支撐和優秀大學生實習基地。建立律師事務所、人大代表及部分人大代表領銜的工作室等三位一體的專家團隊。
抓落實,強成效。4月21日以來,聯系點舉行了13場大型座談會和立法征詢活動,參與了市人大常委會8部法規草案的立法征詢工作,其中4部法規草案已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聯系點提出56條意見建議,16條被采納。
虹口四川北路街道人大工委:
集聚資源優勢“為民發聲”
凝聚代表力量。聯系點特別邀請五位人大代表為基層立法聯系點領導小組組員,進一步發揮人大代表上傳下達、指導督導的作用。
挖掘“智庫”資源。邀請全國優秀律師、上海市“東方大律師”、復旦法學院教授等8位優秀法律專家成立專業團隊;選取15家有行業影響力、代表性的轄區單位為信息采集點,其中包括中國郵政、中國銀行等國有企業,福建遠洋國航、中科電氣等知名民企,還有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社區文化中心等一線服務居民的單位;聘請27位具備法律基礎、熱心立法工作的人大代表、企業代表、居民代表擔任“民星”聯絡員。天翼電子商務、川北商會等信息采集站圍繞《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修訂草案)》提交了34條意見,有5條被采納。
建好“朋友圈”。工作小組分別前往全國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虹橋街道和市人大常委會基層立法聯系點古北市民中心等地,實地察看、現場咨詢、座談交流,不斷找差距、補短板,以促進立法聯系點工作。
楊浦新江灣城街道人大工委: 借助平臺擴大影響
明確三個工作機制。征集反饋機制。在法規正式出臺后,將被采納的意見建議及時反饋提意見單位和個人。共商共建機制。邀請代表共同參與,廣泛凝聚社區多方主體。宣傳發動機制。借助楊浦人大官微、街道官方微信“觀潮新江灣”等新媒體平臺開展宣傳。
建立“兩團兩隊”。“兩團”,即專家顧問團和新城智囊團。專家顧問團包括復旦大學法學院及其專家學者、楊浦區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代表等6家顧問單位和29位法律專家顧問。在19個居民區公開征集“新城智囊團”成員29人。“兩隊”,即學生志愿者隊伍和信息員隊伍。逐步建立一支法律專業學生組成的志愿者隊伍,協助開展立法民意的匯總、分析、提煉等工作;在19個居委會和轄區15家企業、2家事業單位、3所學校設立立法信息采集點,建立信息員隊伍。
發揮三項優勢。發揮園區多、樓宇多、中小企業多的優勢,將優化營商環境與立法聯系點工作相結合,引導代表關注營商、企業關注立法。發揮高校資源集聚優勢,邀請復旦大學法學院專家送法進園區、社區。發揮街道公共文化工作優勢,組織兩場《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草案)》征求意見座談會,與會人員提出的立法建議得到充分肯定。
寶山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 延伸觸角“廣覆蓋”
“量身定制”建制度。梳理六個環節的工作流程,從參與立法、開展調研和普法宣傳三方面明確工作職責,制定了調研、學習、聯系、臺賬四大制度和參與對象“廣覆蓋”、組織體系“優架構”、開展過程“顯特色”、工作推進“重實效”的四項工作原則。
“縱橫一體”織密網。以突出基層性、涵蓋本區各系統行業為原則,橫向上,拓寬廣度——把市人社局調解仲裁管理處、寶山區人民法院、寶山區司法局等8家單位聘為顧問單位,借助上海大學法學院和區律工委,將熟悉掌握法律法規、有實踐工作經驗和熱心立法工作的學者、律師納入專業人才庫;縱向上,延伸觸角——將聯系點的觸角延伸至5個街鎮園區人大代表聯絡站、12個街鎮司法所和14個街鎮園區仲裁工作站等基層組織,設立信息采集點31個。
“盡心盡力”履職責。5月下旬,通過座談調查、網上征求和書面征集“三合一”的形式首次開展了《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修訂草案)》意見征集工作,累計收到意見建議61條次,上報23條,最終被采納5條。8月初,通過線下集中講座和線上視頻直播的形式組織民法典培訓,逾250名聯絡員參加培訓。
嘉定工業區管委會: 不斷拓展“1+6+22+X”聯系網
落實系統化保障。落實組織保障,成立由工業區主要領導為組長,經濟、人大、政法維穩工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農業、社區、產業、紀檢監察、組織、宣傳、總工會等分管領導及負責人為成員,相關責任科室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抽調有法學專業背景、畢業于政法大學的同志作專職聯絡員。落實制度保障,先后制定了工作規則、會議制度、學習培訓制度、立法調研制度、信息采集點后評估制度、信息采集點工作規則。落實資源保障,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并把嘉定工業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中地理位置最好、面積最大的一間場地作為立法聯系點展廳。
做實網格化覆蓋。探索建立并不斷拓展“1+6+22+X”立法聯系網絡。“即1個立法聯系點,6大工作領域(村、居、企業、特色園區、機關部門、群團組織),22個基層信息采集點,X個各類資源。通過專題座談、個別訪談與書面征詢、網絡征集等符合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多種形式,開展廣泛的意見征集。
強化專業化支撐。組建專家顧問團,招募法律服務志愿者隊伍,與嘉定區律宏法律服務調解中心合作,為立法聯系點提供專業化的志愿服務。
金山區朱涇鎮人大: 結合地域特色建言獻策
健全工作機制。充分利用人大代表“家、站、點”資源,為聯系點工作的正常開展創造必要條件;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制定立法聯系點工作計劃,建立組織架構,明確職責分工,細化工作流程;強化工作宣傳,引導基層群眾準確表達立法意見。
推進高質量立法。根據朱涇鎮地處遠郊、又是老縣城這一特色,鎮人大先后組織開展了《上海市航道條例(草案)》《上海市公路管理條例修正案(草案)》《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草案)》和《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條例(草案)》和《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草案)》等5部法規草案的意見征詢工作。在《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草案)》征求意見建議中,相關人員提出了“加大對農村養老機構硬件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放寬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年齡限制、培養養老服務人才、優化改善長護險、鼓勵非盈利組織和社會組織參與發展養老事業”等意見建議。在征詢公路管理立法的過程中,群眾提出的關于新建改建農村公路技術標準的規定、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籌措使用等意見得到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充分肯定。
松江區泖港鎮黃橋村委會: 積極推動涉農立法
積極落實各項制度。通過與區人大法制委、鎮人大共同協商,初步制定了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職責、基層立法聯系點接待制度、基層立法聯系點信息采集站(點)工作制度、基層立法聯系點專家咨詢辦法等四項制度。
各方協力推進建設。在全鎮范圍內建立了6個基層立法信息采集點。聘任了律師顧問組、司法智囊組、代表支援組、后勤保障組等意見建議采集團組,協同推進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與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簽訂校村結對協議,就地方立法的理論和實踐以及教學等進行深入合作。
發揮農業優勢。泖港鎮是上海市二級水資源保護區,黃橋村是純農產業地區。聯系點結合所處地理位置的實際情況,召開《上海市促進家庭農場發展條例》立法調研座談會,從理順法律關系、明晰責任義務、保障經營者權益、規范文字表述等方面積極提出意見建議,共征得意見建議30余條,為修訂完善該條例提供參考。
青浦區金澤鎮人大: 利用區位優勢加強互動交流
織好立法項目“信息網”。在工作制度上,建立健全《學習制度》《工作規則》等工作機制,編制《社情民意登記簿》《人才庫花名冊》等,將“碎片化”的工作要求和經驗,固化為“鋼性”制度。在工作方法上,不斷完善“3+1+X”的隊伍架構(“3”:專業人才隊伍、法律顧問隊伍、基層聯絡員隊伍;“1”:簽約合作單位上海政法學校;“X”:基層信息員隊伍),為高質量完成立法任務夯實基礎。在工作形式上,采用多元化合作機制,與區人大、區政協、區司法局等部門開展調研和法治宣傳;與上海政法學校簽署共建協議,加強法規草案的解讀和意見匯總;與外區、環淀山湖戰略協同區域的西塘、姚莊、黎里等八鎮人大互動交流,探討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建設經驗。
開啟立法意見“直通車”。選擇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符合金澤特點的立法項目如《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促進條例(草案)》《上海市不動產登記若干規定》和《上海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暫定名)》等3部地方性法規,列入今年的工作計劃,就《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促進條例(草案)》召開3次專項意見建議征詢會,共收集意見建議26條;開展《上海市促進家庭農場發展條例(草案)的意見建議征詢工作,共提交意見建議6條。
奉賢區人民檢察院: 廣聽民意共商共建
發揮意見征集效果。作為全市檢察系統首個基層立法聯系點,5月22日,聯系點圍繞《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草案)》開展意見征集,共征集意見和建議13條,1條被部分采納。5月25日,聯系點邀請10位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本區中小企業代表等參加《上海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修訂草案)》意見征集會,共征集意見和建議19條,4條被部分采納。
統籌內外資源。聯系點聘請區監察委等單位及部分在奉市屬高校為顧問單位,動態選擇相關委、辦、局、街鎮人大和行業協會等為成員單位,由顧問單位、成員單位選派專業領域優秀代表及奉賢區人民檢察院業務部門推薦人選成立專業人才庫,并由成員單位推選若干工作基礎好,法治氛圍濃厚的村、居、派出所等作為立法信息采集點,同時確定立法聯絡員。
探索合作機制。借助區內各鎮、街道設立的“人大代表之家” “人大代表工作站” “人大代表接待點”等代表履職平臺收集各類信息,積極融入社會治理,參與共商共建共治活動;依托奉賢區“法治帶頭人” “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將集中民智民意的立法成果暢達至基層人民群眾,營造法律法規實施的良好社會氛圍。
崇明區農業農村委: 打造三個“點” 擦亮“農”字招牌
高質量高標準做好立法“聯系點”工作。自設立以來,崇明區農業農村委立法聯系點共承擔了《上海市公路管理條例》《上海市促進家庭農場發展條例》《上海市崇明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服務保障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決定》等4部法律法規的立法意見征詢和調研,累計上報意見建議60條,被采納4條。
立足“三農”,打造雙向賦能的“推動點”。主動開展家庭農場前期調研,充分了解本區家庭農場發展現狀、發展“堵點、難點”。依托聯系點以點帶面促進“三農”工作提質增效。充分撬動專家“智庫”資源,與華東政法大學專家組開展《民法典與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農村發展立法建議》的課題研究。
加大普法,創建法治建設“示范點”。積極以“崇明三農”微信公眾號等為宣傳窗口,充分展示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自設立以來,已宣傳聯系點工作動態5篇。緊緊把握好“立法、普法、執法”的關系,使立法的過程成為宣傳普及法律法規、弘揚法治精神的過程,有效促進農業行政執法能力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