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駿



《舞蹈風暴》開播以來,網評幾乎給出一致好評,第一季豆瓣評分定格在9.2;第二季剛播了三期,評分躍升為9.5,“神仙打架”成為“百仙論藝”,作為一檔電視綜藝節目,實屬不易。中國電視金鷹獎和上海電視白玉蘭獎各有側重,本年度同時將“最佳電視綜藝節目”頒給《舞蹈風暴》,某種程度反映了業界對它的普遍認可。
掐指數來,這些年舞蹈綜藝節目并不少、年頭也不短了,有《舞林大會》《與星共舞》《舞林爭霸》《舞動奇跡》《中國好舞蹈》《這!就是街舞》《起舞吧!齊舞》等。但是為什么在同類節目中《舞蹈風暴》會成為現象級綜藝呢?我以為,其中必有值得關注的“現象”。
讓舞者成為明星
毋庸置疑,一檔好的電視綜藝節目首先要確立一個好的定位。從大的方面看,舞蹈綜藝的定位大同小異,無非是“舞蹈夢”“舞蹈人生”“舞蹈背后的故事”,但具體到操作層面,細節決定權重,關鍵在于引導視線的焦點落在哪里,決定了節目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引導。
在“粉絲經濟”盛行的今天,面向大眾的綜藝節目為提高收視率很難做到不舉明星這面旗,于是“明星參與”“明星導師”“明星百變舞風”往往成為“吸睛”招牌。說和舞蹈沒有關系吧,多少也有點關系,但焦點終究不是舞蹈本身,而是一場場“明星作秀”“明星客串”,甚或是“明星玩票”而已。
而《舞蹈風暴》推崇的明星是真正的舞蹈從業者。節目推崇舞蹈從業者身上的匠人精神,通過一個個年輕的舞者、一個個富有創意的作品,把舞蹈的精神和舞蹈之美傳遞給熒屏前的每一位觀眾,引發更多人對人生價值、藝術價值的思考。
在我看來,舞蹈是精致而脆弱的,它的精致來自于千萬次淬煉,它的脆弱在于這種美稍縱即逝,舞者用極致的方式鍛造出極致的藝術。我們今天要做的事,就是將一批批優秀的青年舞者推向大眾,為舞蹈尋求“破圈”之路,讓舞蹈這朵花在大眾的視野里綻放。
“風暴鑒證官”對現場乃至電視機前所有的觀眾說: “在你們的偶像名單里面,從此要出現舞者的名字!”這句話看似隨性,但“破題”作用十分明顯,且說得不急不躁,具有親和力。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到,《舞蹈風暴》的創意策劃是非常走心的,有一個比較高的文化站位,這也是《舞蹈風暴》優于其他同類節目的原因之一。
將“看懂舞蹈”落到實處
《舞蹈風暴》的核心創意是什么?直觀的看,它搭建了一個圓形表演舞臺,視覺感受不落俗套,比較新穎。更重要的是,圓形舞臺為360度全景攝影提供了全方位視角,形成了“風暴時刻”這樣一個高光瞬間。
作為核心創意,“風暴時刻”令人驚艷,其背后則是很強的專業化思考作為支撐——它在不打破舞蹈作品連貫性、流暢性的前提下,將舞者的絕美瞬間做時空凝結,并以360度視角加以審視,讓任何細小的失誤都逃不過鑒證官,也逃不過觀眾的眼睛,當然,舞蹈美的細枝末節也盡現眼前,而這些是很容易被普通觀賞者所忽略的。
當鑒證官不時為觀眾做出這樣的指點:“你看她的手多有表現力”“你看他的力量一直延伸到了腳趾尖”,或者“配合不默契,整齊度不到位”。面對“有圖有真相”,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次次有的放矢、可感知、能領悟的舞蹈解讀。
我們常常把“看懂舞蹈,親近舞蹈,熱愛舞蹈”作為舞蹈綜藝類節目的宣傳口號,但是在“看懂舞蹈”這件事上其實做得還很粗,或者說并不專業。
為什么當專業舞者在津津有味欣賞一段舞蹈表演時,身邊卻有大量的人感到興味索然,昏昏欲睡?為什么一個專業舞者能從“一舉手,一抬足”,甚至能從手指尖、半腳尖看出一個表演者具有怎樣的專業素養,可以從某個技術動作的完成度判斷他是否訓練有素,而絕大部分觀眾則顯得很茫然,基本停留在看熱鬧、看花哨、看燃爆的階段?為什么推廣普及這么些年,上述這些情況并無多大改觀?因為大部分人迄今為止還沒有真正找到看舞蹈的“點”,離“看懂舞蹈”還有很大的距離。
如果能像鑒證官點評“舞蹈風暴”一樣,言之有物,從細微處教會更多人怎樣去欣賞舞蹈,教會人們如何去評判舞蹈的高低優劣,不光看熱鬧,還要看門道,才會讓更多人在觀賞舞蹈時產生不一般的興味,把它當一門學問來咂摸、研究,形成舞蹈發展最扎實最深厚的基礎——其實全世界藝術領域都如此,觀眾的素養決定一門藝術的高度。
新技術的加持讓電視舞蹈競技綜藝有了“比現場更現場”的體驗感受,也有了更加精準的評判依據和范例說明,但說到底,技術還是為內容創意服務。從這一點看,《舞蹈風暴》的核心創意是很成功的,在這一個重要的關節點上比同類節目“棋高一著”。第二季,360度全景攝影技術又有新的提升,據說是華為為《舞蹈風暴》特別研發的,我們期待它有更加驚艷的表現。高含金量的技術成為內容生產、核心創意的重要依托是大趨勢。
用“舞蹈信仰”打開心靈
一檔競技類綜藝的成敗,賽制設置起到關鍵作用。《舞蹈風暴》將賽制落實在“原創”上,避免了照搬國外版本、國外制式所產生的“水土不服”現象。
賽制從第一階段的50進36“甄選”,第二階段36進20的“面對面斗舞”,到第四階段的“組對對抗,融合創新”,第五階段“終極大秀總決選”,都比較好地適應了中國“水土”,顧及中國舞蹈現行體制、舞種的廣泛性和代表性,以及中國專業舞者的競技抗衡能力,也滿足了競技類綜藝的基本規則和觀眾的心理期待。第二季賽制又做出新的調整,增加了“挑戰上一季三強”“逆戰舞者”等環節,開辟了全新的然而是極具風險的晉級道路。面對擠壓式的冒險賽制,競技更加激烈、更具懸念,也更有可看性,重要的是舞者的信念感得到了很大的彰顯。
我以為《舞蹈風暴》的原創賽制至少有兩大亮點:一是“神仙打架”最終達到的效果是“惺惺相惜”,這是一個非常正能量的內涵表達。面對嚴酷的賽制、嚴苛的眼光,沒有人的“江湖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即便是公認的“王者舞者”也不敢掉以輕心。舞者們進入競技場,無不懷著對舞蹈的敬畏,對對手的尊重,對不同舞種的尊重,“正面扛”和“英雄惜”相得益彰。
二是由于賽制的嚴密,競技自身的戲劇化程度就非常強烈,不需要像大部分綜藝節目一樣源源不斷輸入缺乏營養卻有熱度的話題。在這里,關注的只是舞蹈本身,談的只有舞蹈,不賣慘,不煽情。這就讓節目很純粹,舞蹈很純粹,心靈很純粹。如果不是對中國舞蹈現狀、舞蹈選手有充分的了解,不是站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立場上,不去堅持“原創”精神,恐怕是很難做到凸顯這兩個亮點。
我要再提“含金量”三個字。從已經播出的兩季《舞蹈風暴》來看,選手的含金量非常高,單從“卡司”上就已經在同類綜藝中獨占鰲頭,這也是《舞蹈風暴》的亮點之一。
《舞蹈風暴》匯集了時下國內頂尖舞者和青年佼佼者,其中有些人已經在各類舞蹈賽事中屢屢獲獎,不少是國內優秀舞劇的特邀主演,也有國內外一流舞團的首席,或是舞種的領軍人物、代表性人物,可以說,“胃口”很大、膽略過人。如第一季的李響、劉迦、胡沈員、王占峰、敖定雯、郝若琦、張翰、張愛馬笛、街舞怪才HiZam;第二季的譚元元、陳鎮威、黎星、謝欣、華宵一、侯垚、(街舞)O-DOG,每一個名字在業界都是響當當的。
這些頂尖舞者能聚集到一個平臺上“過招”,愿意真誠地面對電視鏡頭說“很想贏,也輸得起”,實屬不易。因為對于他們來說,落敗、可能出局關系到的不只是個人,還有他們身后的舞團、母校,甚至是舞種的尊嚴。《舞蹈風暴》生生地讓這些優秀舞者不為名利所累,扎堆亮相,除了品牌的影響力外,更有一種召喚的力量,那就是不斷傳遞出一個信息:“舞蹈是一種信仰。”
正是這種信仰的力量,將優秀舞者召喚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共同來完成當代舞蹈人的共同使命。這個使命是什么?用選手的話來說,當下舞蹈的大眾影響力還不算大,許多時候還只是電視背景、明星陪襯,而每一個舞者都希望全社會能看到舞蹈藝術的精致和精彩;看到世界上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有的都是百煉成鋼的努力;看到“只要心還在跳,舞蹈就可以繼續”的舞蹈精神。我能感受到,這是一次群體性的榮譽意識、責任意識的“燃爆”,是舞蹈精神的閃光,無關個人名利得失。這也是《舞蹈風暴》打開觀眾內心的密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