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學生即將步入社會,需要通過思想政治的深層教育來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念、正確的政治立場、優秀的思想品格,而這些教育內容與學生的道德素養與審美認知息息相關。因此,美育的落實程度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學生們帶來更為優質的思政教育是我院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的重點教育任務。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創新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研究內容,確定研究的實施要點與具體措施,并結合相關的實踐策略,期望進一步完善高校的美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效加強高校學生的個人品質與綜合素養。
【關鍵詞】新時代;美育;思想政治;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引言
多年以來,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立足于“以人為本、德才兼育”的辦學理念,將經濟與管理作為教學的主要方向,輔以文學、藝術、法律、理科、工程等多項知識領域的協同發展,為國家勠力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技術性人才。隨著新時代教育形勢的不斷改變,美育與思想政治的融合已然成為本學院的核心任務。根據最新的研究表明,美育教育十分契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對此,筆者將深入探究二者之間存在的互補因素,力求實現“以美譽德”的教育目標,推動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提升,為國家培養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1.在新時代背景下,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內容
1.1研究背景
自2018年9月,習主席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點明:要將立德樹人作為當前時代務必堅持的根本教育任務,從德、智、體、美、勞的整體角度來為學生帶來優質的思想教育。當時間走到2019年4月時,教育部又再次發布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為諸多高校闡述了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作為前提,本院從中挖掘出了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能起到良好的相互促進作用。因此,如何更好的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用美育為思想政治教育滲透情感,也成為本學院著重分析研究的教育課題。
1.2研究論點
在進行本研究之前,筆者通過文獻檢索的方式,總結了當前關于美育與思想政治融合教育的研究現狀。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舉行的《文藝工作座談會》、2016年12月7日—8日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工作大會”,提取出總書記強調“美育內涵”與“美育重要性”的相關論點,并以此作為筆者研究的核心理論。在此基礎上,筆者綜合近5-6年的有關文獻,歸納其中的精華內容,總結出以下四條主要觀點:(1)高校的美育教育與思政教育都將“以人為本”作為具體的教育目的。(2)在新時代,美育教育對高校的思政教育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3)想要推動美育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應當立足于深入人心的教育情境。(4)如果能實現高校美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高效融合,可以切實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1.3研究價值
基于高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普遍存在思政教育被動或淺嘗輒止的問題。因此,筆者從融合的視角來探究美育與思政的共同教育,不僅能改善高校人才教育的弊病,也能為技術型人才的成長探索出更多的培養思路。這不僅契合新時代的教育特征,也能滿足未來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
2.在新時代背景下,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要點
2.1把握思想政治與美育教育之間的共性
關于本文的研究要點,筆者認為首先要把握思想政治與美育之間的教育共性。對此,筆者總結出以下三個觀點:(1)目標一致。思政教育的重點在于為學生樹立健康、積極、正面、和諧的三觀,美育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熱愛美、了解美、創造美的鑒賞能力。二者都能體現感化教育的作用,讓學生以良好的人生態度來面對學習生活。(2)內容相同,二者都是高校學生素質教育中的核心組成部分。(3)彼此互補。思政教育的知識點直觀而枯燥,美育教育的內容抽象而生動,二者之間正好起到相互彌補、相互促進的教育作用。
2.2規劃好教育改革的目標
除了把握共性以外,筆者認為,還需要為美育與思政規劃好教育融合改革的目標。首先,要通過美育來凈化高校學生的心靈。結合思政教育的熏陶,教導學生反思如何才能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其次,要著重引導學生養成優秀的道德情操。美育的目的旨在指引學生向往美好、追逐高尚,結合思政教育,可以為學生樹立道德榜樣,鼓勵學生進行效仿學習。最后,將美育與思政的內涵綜合到一起,要為學生塑造健康、正確的三觀理念。通過審美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幫助學生端正生活態度,在內心深處制定遠大的發展理想。
2.3明確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將美育與思政進行融合教育的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了許多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1)在教育體系中,二者處于一種涇渭分明的狀態。思政教育多以填鴨式為主,比較刻板、不知變通,而美育教育單純將重點放在鑒賞上,沒有滲透育人作用。(2)在教育過程中,二者也彼此孤立。首先,本學院的思政教育沒有體現“美”的價值,教學方式千篇一律,難以促進高校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其次,美育的過程中沒有滲透思想教育,大多將關注點放在活動、競賽上,不利于學生審美素養的長期發展。(3)在教育環境上,美育與思政教育不能形成良好的聯動配合,大多為“你方唱罷,我方出場”。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重點解決,為二者的教育融合打好基礎。
3.在新時代背景下,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措施
3.1端正“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
筆者認為,高校應當意識到美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價值,盡量將思政教育的涵蓋面放寬,尋求與美育教育之間的契合點。對此,高校不宜以中規中矩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而是可以大膽的結合美育文化活動,或者將教育延伸到學習平臺上。由此,可以有效端正“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讓美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更加深入人心。
3.2創新“以美育人”的教育方法
在融合教育的過程中,高校應當增加教育投入。針對學生對思政教育參與度不高、學習意識不強的諸多問題,創新滲透多元化的美育教育方法,實現美育與思政的交互式促進關系。拓展二者融合教育的創新思路、實踐途徑,將二者的教育內涵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3.3營造“以美育人”的教育氛圍
無論美育還是思政教育,都需要讓高校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接受熏陶。因此,筆者認為營造“以美育人”的教育氛圍是實現二者融合的關鍵所在。思政教師不僅要將美育元素注入到課程之中,還要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里。或者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知識競賽等模式,實現美育與思政融合教育的多元化體現,促進學生的學習共情,讓學生對高品位文化產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欲望。
4.在新時代背景下,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實踐策略
4.1開展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為了更好的在實踐教學中推動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彼此融合,積極開展了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讓學生能通過各種思政學習途徑來了解“美”的內涵與特征。比如,每周學院都會組織開展各類教育講座,聘請教授、專家從美育的角度分析思政理論,為學生帶來觸類旁通的學習感受。再比如,學院積極開展了文化祭活動,組織學生們一同觀看同時具有美育價值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電影,例如《厲害了我的國》《金剛川》等等,從自由性、多樣性的角度來展現美育與思政的融合教育魅力,讓高校學生能對這種教育模式產生深刻的認同感。
4.2貫徹實施“九個一”人才培養教育方案
對于美育與思政教育融合任務的落實,本學院貫徹實施了“九個一”人才培養教育方案,即:學好一個專業、參加一次社會實踐、參與一次創新創業競賽、取得一本職業證書、加入一個學生社團、掌握一項理財能力、成為一名注冊志愿者、參加一項體育活動、培養一門藝術愛好。通過九項人才教育目標,學院在思政教育的同時廣泛開展了審美鑒賞活動,將思想政治落實到課外實踐之中。比如引進高雅藝術進校園,帶領高校學生去校外采風,按照特長參加文藝演出與文化下鄉活動,或者在學校組織晚會,鼓勵學生踴躍的參與其中,充分提高自身的鑒賞水平。通過多元化的活動實踐,讓高校學生能在體育運動、文化學習、生活實踐、職業鍛煉、活動組織的過程中了解思政文化的內涵,具備創造美、認識美的審美能力。
4.3拓展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課程
為了通過藝術的形式豐富高校的思政教育,本學院在思政教學的基礎上積極拓展百卉千葩的藝術實踐課程,組織“藝心藝教”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美。比如成立了學院藝術團,讓藝術團的學生作為思政教育實踐課程的助教。高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個人特長參與到藝術實踐課程之中,將“美”這個元素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出來。由此,不僅通過藝術的編排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了學生創新美、展示美的才華。也讓學生潤物無聲的從藝術表演中升華自身的精神境界,使得思想情操也得到了良好的陶冶。
5.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高校的教育模式如果固步自封、墨守成規,將難以滿足新時期學生們的成長需求。居安思危下,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緊跟時代的腳步,積極遵守國家的教育政策。通過嚴謹的文獻檢索、實踐積累,探究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筆者在本校相關課題的指引下,通過開展多元化的想政治教育模式,貫徹實施“九個一”人才培養教育方案,拓展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課程。為美育與思想政治的融合教育探究高效的實施途徑,助力高校學生核心素養、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宋戈.“成于樂”的當代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美育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20,35(08):16-19.
[2]趙雪琪.新時代下美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1):245-246.
[3]張廷,楊永杰.新時代高校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的路徑探析[J].大眾文藝,2019(24):236-237.
[4]蔣長妮.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協同育人教育模式的探究[J].國際公關,2019(05):53-54.
作者簡介:童雅倩(1993.07-),女,漢族,浙江臺州人,本科,助教,從事工作共青團工作、公共藝術工作、思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