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溪
【摘? 要】現行的高考制度,是我國當今社會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而古代人才的選拔,主要是采用的科舉考試制度。兩者都要進行大規模的競爭考試,兩者也有眾多的區別,但在設計和運作方面都有異曲同工之處。
【關鍵詞】人才選拔;科舉;古代科舉;公務員考試;高考
引言
古代以科舉取仕,如今是高考選拔人才。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接下來,本文主要針對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展覽分析,以此來探析我國古代科舉考試到當代公務員考試之間的聯系。
1.天下英雄都入彀中否?
在唐末五代中,有流傳這樣一句話,即: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因為自隋唐以來,我國都是以科舉取仕,那個時候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可以以科舉考試的方式來博取功名,從而獲得為國家服務的機會。
科舉制度沒有因為王朝的興替而滅亡,而且經過各個王朝的更替,科舉制度越來越得到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得到社會的認可,從而將科舉考試制度變得越來越規范,而且結構也變得越來越嚴密。
根據相關史書記載可知,我國自從公元1370年以后,我國的科舉制度逐步形成一個定向的趨勢,即逐步地發展成為三級制。有相關的史料記載,第一級是“郡試”,也就是在各個縣或者郡進行組織的選拔考試,經過考試后,考試合格的人員可以進入到第二級考試,第二級考試是“鄉試”,鄉試顧名思義就是在各省的省會進行的考試,二級考試通過后方可進入下一步的考試,也就是三級考試,第三級是“會試”。會試在當時是最高的一級考試,這一級的考試的地方不是在地方舉行的,而是在國家的首都舉行的,一般考試的周次是每相隔三年進行一次考試。三級考試全部通過,達到第三級的水平相當于現在我國的博士學位,達到第二級考試水平相當于現今我國獲得了碩士學位,如果僅僅是通過第一級的考試,其水平相當于如今的本科水平。
科舉制度在我國的歷史選官中,影響深遠,使得眾多的寒門子弟能夠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科舉考試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正是由于科舉考試的地位舉足輕重,因此導致了作弊現象的頻繁發生。在當時科舉考試作弊工具大多為夾帶,比如根據相關的史書記載,在當時有的考生作弊主要是采用絲綢夾帶,長0.45米,寬0.38米,通過在絲綢上進行書寫,將書寫的字縮小化,以此來達到作弊的目的。作弊的工具一般常被考生藏于鞋底。另外當時作弊的工具還有袖珍小書,這種書的大小非常小,長寬不足15厘米,大小如同火柴盒,但是里面的內容廣泛,而且還有批注。
雖然在科舉考試中有作弊現象,但是一旦被發現考生作弊,其主犯往往是死罪難逃。根據相關的史書記載,在1858年,就有一個考生,因為在考試的時候賄賂主考官,希望能夠買通主考官而獲取功名,但是最后事情敗露被檢舉揭發,考生和主考官都被處斬。再如魯迅的祖父周福清的兒子周伯宜因為考試了多次而沒有中舉,最后用1萬兩銀票買通了主考官,然而最后事情敗露,周福清不得不逃亡到上海,最后回紹興自首,最后在牢里呆了8年。
總得說來,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是比較嚴格的,是我國古代選官的重要舉措,也是比較完整的選官體制。
2.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與我國公務員考試制度的確立
科舉制的創立:隋朝
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不利于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為改變這個弊端,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漢代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科舉制的完善:唐朝
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明經、進士兩科成為唐代常考的主要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自薦求官。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為定制。
科舉制度的改革:宋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其次,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第三,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科舉制度的演變:明清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科舉制度的廢除:清
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1982年,原勞動人事部制定下發《吸收錄用干部問題的若干規定》,強調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吸收錄用干部,實行公開招收,進行德、智、體全面考核,堅持競爭考試、擇優錄用。從此,考試進入干部錄用程序中。由此,專門的公務員考試制度逐步開展起來。1989年,原人事部在監察部、審計署等6部門進行公務員考試錄用試點。
1993年,《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頒布。原人事部于次年下發《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要求錄用國家公務員,貫徹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采取考試與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公務員考錄制度正式建立。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頒布,明確規定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
3.那些年的高考更像公務員考試
隨著我國古代朝代的變更,我國都科舉制度也發生了眾多的變化。當年的科舉考試所考試的項目也逐步變多,不僅有墨義、帖經,而且還有策問等科目,而我國現今的公務員考試的公共科目也比較多,比如有《公共基礎知識》《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等內容。
根據我國的歷史發展,可以發現我國的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而且在晚清的時候,我國的外交接待人接待西方人時,也是更多地向西方人介紹我國的科舉制度。
我國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設立了眾多的科目,比如有語文,數學,政治,歷史,地理,外語,物理,化學,生物等,其中也分文理科。從考試科目上看,這是在給大學本專科甚至一些中專學校選拔學生,但因為當年大中專畢業生擁有干部派遣證,畢業分配到企事業單位有干部身份,某種程度上,高考帶有了公務員考試的性質。與之相輔相成的,則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大學計劃招生,就讀者不僅免費,甚至在一些理工科院校,在校實習期間還有工資可領。
但是自從我國的高考制度后的不斷完善,我國的高校不斷地進行擴招,加上后期我國取消了高校招生雙軌制,以及公務員制度的確立,我國的高考選拔國家干部的作用逐步消失。
4.結束語
我國的人才選拔制度從古至今經歷了眾多的變革,從科舉制度到當代公務員考試,都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相信經過眾多的變革后,我國的選官制度將會越來越規范,越來越符合人才選拔的要求,從而促進我國的官制選拔能夠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王榮. 高校人才選拔制度改革成就、問題與前瞻 ——基于考生視角[J]. 人才資源開發, 2019, (11):15-17.
[2]滿強, 朱鴻飛, 凌志海. 公考制與申請- 考核制: 博士人才選拔的制度探析[J]. 現代醫院, 2017, 第17卷(8):1115-111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