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德林
摘 要:文化之間的聯系是千絲萬縷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與傳統文化之間原本就有著很強的關聯,因此在教學中將傳統文化滲透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是順理成章的事。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現代化進程中,找到屬于自身民族文化的特色,進而加深理解,借此來喚醒學生內心的華夏之魂,作為受過歷史長河洗禮并傳承千年的經典文化,華夏兒女本當謹記之,融合教學一舉兩得當然更妙。
關鍵詞:初中教學 道德與法治 傳統文化 融合滲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6.032
中華傳統文化本就依附于道德禮法的規則之上,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現代教學當然不可能摒棄這一文化精髓,應該結合思想道德建設,鍛造學生優良的道德品性。新課改背景下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也要為之鋪墊,將傳統文化整合進現代文明法則,相輔相成,交相輝映,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融合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教學發展趨勢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成熟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幫助他們塑造品行心性是至關重要的,何況道德品質本就是一個人的萬不能缺失的重要標準。如今要求學生做到的“德智體美勞”,正是道德品質的表現,其實也都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演變而來。古有“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溫良恭儉讓”等彰顯道德文明的真理,也是現代學生需要學習效仿的。所以說,道德與法治和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是不可分割的。學生的道德理念都是通過文化熏陶浸染而來,耳提面命般機械式灌輸通常起不到好的效果,只有結合傳統文化慢慢滲透,讓學生引起精神共鳴,受到文化感染才能夠真正明了道德與法治。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幾千年,肯定有它獨特的魅力所在,讓學生通過課程融合去了解體驗,也有助于培育學生的內在涵養,道德與法治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往往能夠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融合傳統文化的教學探究
1.誠知汲善心長在——引經據典,彰顯品質
說到道德品質,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以禮待人、以德服人是傳統文化之精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雖然與現代社會相承接,但是其中的精華還是不變的。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法治則是用來維護社會安定的,二者一個是個人,一個是整體,卻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只有每個人都擁有良善的道德觀,社會才能夠安定。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看人取賢不取才,只有本心足夠善良謙遜,才是正人之材,也正是由這些人才能構建起法治,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初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道德觀念了,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幫他們加深印象,同時也能聯動其他文化學科的知識,也正所謂知識互通。
2.愛爾豈惟千畝陰——歷史為鑒,突現真理
我國社會的兩大特點是人治與法治,人治自然講究的就是道德品質和自身修養,而法治就涉及社會規則和準則了。社會的安定需要依靠法治,同時也是令人民信服的可靠途徑,初中學生已經知道自己享受權利的同時也需要承擔義務,并且在道德的輔助加持下把事情做得更好。法治從古以來就是國家和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秦國有商鞅變法才能將法度引入政策,從而讓國家日益強盛,而現代社會更是要將古代智慧凝結所處的經驗融合現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來更好地為我所用。所以傳統文化蘊含著前人的經驗和心血,所謂前人播種后人收。
總之,初中學生正當風華正茂,是國家培養的重點,所以在思想政治層面要用心培育。道德與法治是個長久的話題,是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維持構建的。學生的心性品質就需要通過文化知識以及道德與法治的涵養來鍛造成型,這需要長時間的浸潤涵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凝練有很多,能夠融合道德與法治課題的不在少數,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多結合滲透,一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二來也是作為牽引去輔助文化學科的學習。
參考文獻:
林崟奕《增強多元學習體驗上好“拔節孕穗”思政課——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為例》,《課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