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梁
摘 要:如今,大多數現代人通過觀看影視作品來了解中國傳統武術。他們認為武術是輕巧的作品,漂浮在水面上,飛過墻壁,掉下巨龍和十八棵棕櫚樹,并用劍來制作劍……在這些精彩的武術影視作品中,盡管武術的作用是虛構的,但確實顯示了武術的魅力,并弘揚了武術的精神。情節可能是虛構的,但實際上武術在過去幾千年中發生了歷史和文化演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當中國傳統武術進入校園時,這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措施,也是中國青年學生學習領域的重要拓展。
關鍵詞:中國傳統武術 高校教育 文化教育 傳承途徑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3.030
傳統武術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運動。學習中國傳統武術是健身的好方法,防止的好技術以及深刻的“武術文化”。今天,當代大學生應該學習什么武術?筆者著眼于中國傳統武術的內涵,武術傳承,武術文化,武術教育等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以期激發更多的大學教育家,重視中國傳統武術的教學理念,并讓中國傳統武術作為一種文化瑰寶世代相傳。
一、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教育現狀分析
1.上課之前沒有吸引力,上課過程中沒有帶動力
盡管中國傳統武術歷史悠久,但在現代生活中,大多數人的武術知識都來自銀幕上的影視作品,很少有人對現實生活中的武術有清晰的認識。因此,當面對武術選修課時,學生一方面在心理上感到非常神秘,另一方面又感到這門課程非常陌生。他們不知道學什么,是否能學到什么,或者學習的過程如何。由于如此眾多的擔憂,許多學生會放棄參加武術課程。
2.重視武術技擊練習,忽視武術文化教育
在高校中,大多數學生對一門課程的重視程度通常與教師有關。如果教師經常強調一門學科的重要性,學生自然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老師不特別注意教學設計,學生也會認為這門課程不是那么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武術課程的老師忽略了理論教學而只注重武術技能的教學,那么學生也會認為學習武術課程主要是學習這些動作和技能,而沒有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長期實施這樣的教學模式將使學生在參加武術課時沒有自我認同感,對課程內容感到乏味。
3.專業師資力量不足,專業的武術器材不夠
高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師的整體隊伍建設,對各學科工作的開展都很重要,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成效。放眼現階段的武術課程教育,部分高校的師資力量還很欠缺,經常出現一個武術教師要教授好幾個班的現象,這樣的工作強度和壓力,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而且,部分武術教師自身素質也不夠全面,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武術教學模式的影響,這些教師更擅長教武術招式動作,缺乏對武術課程的理論思考,沒有形成一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體系。
二、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教育傳承及途徑
1.增加課前輔導,創新教學模式
有些學生不是不想學習武術知識,而是缺乏對課程基本的了解。基于此,在武術課程設置中,高校教師可以增加課前輔導環節,通過課前的宣講,讓學生對武術課程有大概的認知,了解這門課程教授的內容。等到學生對課程有了一定的認識和興趣后,再讓學生自主選擇是否要選修這門課程。當然,武術課前輔導可以有多種途徑去實現,不是只有課前宣講一個方式,比如,學校可以在校報、校刊、文化宣傳欄等地方,對中國傳統武術進行科普,對學校開設的武術課程體系進行介紹。再如,在學校重要的會議、演出活動中,學校可以有計劃地安排一些武術相關的表演,開闊學生的眼界,吸引學生的興趣。這些必要的課前輔導實施起來并不難,耗費的人力、物力也不大,卻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對下一步的武術課程學習是一個鋪墊。當學生們通過這些多種多樣的宣傳方式開始關注武術課程時,校園的武術文化教育氛圍也變得更加濃厚。
如果說增加課前輔導是在上課之前吸引學生的關注度,那么,創新武術教學模式,就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更好地帶動學生。傳統的武術教學模式都是教師先示范一遍動作,學生再跟著模仿,很多時候學生都跟不上教師的節奏,學不到動作的精髓,但上課的時間又很有限,教師無法做到對每個學生都詳細講解。為了提高武術課程的教學成效,教師要學會充分借力信息技術的優勢。舉例來說,學生在課上學不會的動作,教師可以制作一些簡短的練習視頻,讓學生在課下可以繼續溫習,琢磨要領。為了讓學生更加有興趣,教師還可以在武術課程中間穿插一些多媒體教學,讓學生通過觀看與武術教學內容相關的影視作品,感受武術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
2.確定學習目標,重視武術文化教育
高校武術教育之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注重技擊練習,忽略理論知識,主要原因是武術課程的學習目標不明確。簡單來說就是,學校教師沒有明確提出武術課程的學習是為了什么。如果是為了簡單地了解武術技擊知識,為了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那么,現有的教學體系就沒有太大問題。但如果是為了讓學生在掌握武術技擊知識的同時,也能傳承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內涵,那么,現有的教育體系的明顯就存在不足。作為新時期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為了更好地促進武術課程的教學成效,要積極改進傳統教學模式中不足,明確給自己的教學工作提出目標,并以此為學生提出學習目標。當教師和學生都有了清晰的目標后,自然會重視武術理論知識的學習,將理論學習貫穿在技擊練習之中。
確定武術課程教學目標后,教師為了更好地開展武術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優化武術理論知識的教學模式:第一,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展開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通過圖片和視頻這些更直觀的素材,了解武術的起源,武術的文化,武術的現實意義等。第二,不斷優化武術理論知識教材,目前各高校的武術教材使用情況參差不齊,有的學校一年的課程都上完了,學生卻從來沒有翻開過教材,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專業的武術教材。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心急,不能冒進,要一步步改進現有教材的不足,可以通過教師研討會、學生問卷調查等形式搜集意見,整合優質資源,對現有教材進行優化升級。
3.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加大武術器材投入
教師是學生求學之路的引路人,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武術課程的學習,學校一定要高度重視教師人才隊伍的建設。提升武術教師的綜合素質,關鍵就是要加強武術教師的理論知識學習,讓教師更好地形成武術文化教育傳承的思想認識,進而滲透在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教學中。學校在加強教師人才隊伍建設問題上,不能只是在口頭上號召,要有切實可行的舉措,比如,學校可以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定期進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電子試卷的形式,讓教師自評、自查、自測,促進教師對武術文化、武術創新、武術傳承、武術教學最新政策等各方面信息的搜集、了解,不斷保持對武術理論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另一種就是公開課的形式,學校通過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武術理論知識公開課,讓教師充分重視武術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師的理論課教授水平,并激發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探尋學生們更能接受、更喜歡的教學方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充盈,精神文明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在中國傳統武術的文化內涵中,謙遜忍讓、正直有禮、愛國奉獻、誠信仁義等重要品質,無一不對現代人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校教育中的武術教育還只是一個起點,學生對武術的學習和傳承應該貫穿始終,任重道遠。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要在武術教育的認識高度上,喚起學生主動“習武”、終生“習武”的意識,讓學生成為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具有“習武精神”的人。中國傳統武術發展至今,就像先輩們給我們傳下接力棒,今天的高校工作者,今天的青年學生,對待武術,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使命,唯有接好這一棒的“武精神”,才能為中華兒女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 沈霞、黃燁軍、馬勇志《文化自覺視域下北京市小學武術文化傳承研究》,《青少年體育》2018年第7期。
[2] 趙玉祥《淺談堅持中國武術文化自信》,《體育時空》2018年第5期。
[3] 李鳳成《從師徒關系到約定契約:武術文化傳承機制演變的價值審視》,《體育與科學》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