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成,卿喜明
(邵東市農業農村局,湖南 邵東 422800)
優質稻是指其加工出來的稻米好看、好吃、商品性好。好看主要是米粒細長、透明度好、堊白粒少、堊白度低等;好吃則指食味品質,與食味品質相關的理化指標有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糊化溫度、蛋白質含量、適口性好、香柔可口;稻米的商品性能主要是稻米加工過程中的整精米率、香味香型、有毒物質含量、市場售價等,它與消費習慣有較大關系[1]。
早在20世紀70年代,湖南的四級農科網就居全國各省、市、區前列,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個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多功能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隨著袁隆平院士的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在農業生產上大面積推廣了強優勢組合,標志著湖南水稻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成功。隨后兩系雜交新技術又獲成功,令人振奮的“超級稻”的研究也獲得成功,迎來了水稻生產的第三次革命[2]。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水稻品種開始大規模向優質高品味發展,湖南相繼選育出一系列優質稻品種。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觀念由量向質的轉變,以及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進入20世紀80年代,湖南省的水稻生產逐漸暴露出稻谷總量大、品質差、生產效益低等問題。為此,湖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提出了水稻品質改良計劃。自1985年農業部在長沙召開全國優質稻生產座談會之后,稻米品質改良研究不僅在湖南,而且在全國范圍展開。三十多年來,優質稻品種選育、示范、推廣、加工、開發和標準體系建設等均得到了迅速發展,無論是育成品種的數量、米質檔次、產量水平,還是優質稻的覆蓋面積,均居全國的前列。
根據湖南省品質育種的發展歷史及今后的發展方向,將湖南省優質稻育種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1.評價階段;2.改良階段;3.提高階段;4.創新階段[3]。
1.2.1 評價階段
“六五”期間,主要是對我省當時的水稻品種和從國內外引進的資源材料進行鑒定。如我省第一次和第二次評選的48個優質稻材料中,有不少是一些資源材料,雖然米質較優,但不適宜直接應用于大面積生產。然而,這些材料在以后的品質育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2.2 改良階段
“七五”至“八五”期間,利用國內外的優質資源對我省水稻品種進行全面改良,育成品種的米質和產量均有較大輻度的提高,如湘晚秈2號、3號、5號及新香優80和培兩優288等。1995年我省進行了第三次優質稻評比,據對通過省(市)區試而審定的9個優質稻品種的統計,它們不僅單產達到419.3kg/667m2,比同熟期對照品種增產1.18%,而且米質達到省頒三等以上優質米標準。
1.2.3 提高階段
“九五”期間,是我省品質育種水平進一步提高的階段,特別是在早秈品質改良方面和高檔優質稻品種選育方面成效尤為顯著。在1998年我省第四次優質稻評比中,有36個優質稻新品種(系)和組合達到我省三等以上優質稻標準,其中優質早秈14個,占當選品種的38.9%;達二等優質稻標準的8個,占當選品種的22.0%。產量水平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如:湘晚汕10號在我省晚稻區試中兩年的平均產量達433.5kg/667m2,為歷年來晚秈常規優質稻在省區試中的最高產量;湘晚秈11號不僅米質達到二等優質米標準,區試產量亦達到419.1kg/667m2;湘早秈31號兩年省區試平均產量達414.5kg/667m2,比同熟期對照湘早秈13號增產2.9%。可見,這一時期所育成的優質稻品種,其米質與產量的矛盾已得到較好的協調和統一。
1.3.1 成立優質稻攻關協作組
由“湘米辦”牽頭組織了全省在優質稻研發方面基地好、實力雄厚的科研單位或企業組成優質稻攻關協作組,實行淘汰機制進行滾動。“六五”開始,品質改良就列入了我省的科技攻關計劃;九十年代中期設立了湖南省優質稻開發領導小組;九十年代未,專門設立“超泰米”研究課題;進入二十一世紀,省政府更進一步加大了對優質稻研發工作支持力度,成立了“做優做強湘米工程”辦公室以及省“湘米工程”優質稻育種協作組。
1.3.2 組織優質稻評選
一是由省農委下屬的“湘米辦”組織評選工作。具體程序:廣泛征集樣品,統一編號、統一種植;組織專家田間考察、淘汰(根據長勢長相、生產期、抗性、豐產性等);室內外觀篩選和評定、食味評定;送樣品到權威部門檢測理化指標進行定等、公示。二是確立優質稻審定標準。2014年前的標準:米質達到省標或國標一等,產量比同熟組高產對照品種減產不超過15%,其它指標要求不變;米質達到二等,減產不超過8%,米質達到三等,減產不超過3%。2014年后的標準:米質對同熟組對照品種高出三個等級的,減產幅度不超過12%,超出兩個等級的,減產不超過8%,米質高出一個等級的,減產不超過3%。
優質稻品種豐富,且品種結構不斷優化。歷經三十多年來,我省先后組織開展了十次優質稻品種評選。評選優質稻品種233個,其中有早稻20個,中稻29個,晚稻184個。常規稻品種145個,雜交稻組合88個。高檔與中檔優質稻配套,達省標一等優質稻品種13個,達省標二等優質稻品種61個,達省標三等優質稻品種159個。
近年來,湖南省優質稻種植比例不斷擴大,農民種植積極性不斷提高,2017年全省高檔優質稻面積突破1000萬畝,中晚稻商品糧50%實現了優質化。穩定玉針香、湘晚秈17號、湘晚秈13號等常規優質稻種植規模,推廣一批優質雜交稻新品種。
我省各級政府加大了對當地重點大米加工企業的扶持,加工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省擁有產能在10萬噸以上企業為湖南糧食集團、金健米業、角山米業、粒粒晶、口口香、湖南盛香和仙竹米業等,打造出了“金健”、“沁園春”等系列品牌。
自“十一五”以后,我省育成首批國標一等優質稻品種,實現了我省一等優質稻品種零的突破,第六次優質稻評選:有玉針香、農香18、農香19和農香21四個品種的十二項米質全部達到新國標一等優質稻標準。
2.4.1 第一個國標一等優質稻品種—湘晚秈17號
原名農香19,2007年參加湖南省晚稻區試,平均畝產435.16kg,比對照金優207增產0.69%,不顯著,生育期117.2天,與對照相當;稻瘟病綜合評級7.3級,白葉枯抗性(5級),同于對照。外觀品質好:米粒長8.1mm,寬比4.1,堊白度0.7%。加工品質好:米粒細長,整精米率60.9%。米飯蓬松,口感柔軟,香味濃郁。2008年湖南省破格審定。
2.4.2 米質最優—玉針香
2006年在湖南省組織的第6次優質稻品種評選中被評為一等優質雙季晚秈品種。米質特優,達新國標一等優質稻品種標準。其米質經農業部食品檢測中心分析檢測:糙米率 80.0%,精米率65.7%,整精米率55.8%,精米長8.8mm,長寬比達4.9,堊白粒率為3%,堊白度為0.4,直鏈淀粉含量為16.0%,透明度1級。精米細長,白度好,米飯油亮,縱向伸長度好,蓬松柔軟而不粘結,食味可口,具有濃郁香味,冷飯不回生,口感好[5]。
2.4.3 最新優質稻品種—農香42
審定編號:湘審稻20200011。秈型常規晚稻遲熟品種。米質主要指標:糙米率79.8%,精米率70.8%,整精米率58.3%,粒長7.6mm,長寬比4.0,堊白粒率2%,堊白度0.6%,透明度1級,堿消值7.0級,膠稠度60mm,直鏈淀粉含量16.4%。在2017年湖南省第十一次優質稻品種評選中,被評為一等優質稻品種。
根據多年研究,優質稻品種品質表現比較好的是:農香24、湘晚秈10號、農香18、農香26、農香29、湘晚秈13號、玉針香、湘晚秈17號、農香28、黃華占和創香5號。農藝性狀表現比較好的品種有:黃華占、湘晚秈10號、湘晚秈13號、湘晚秈17號、象牙香占、農香26。適宜在湖南地區種植的優質稻應該具有以下目標性狀:堊白粒率≤5.0%、堊白度≤1%、粒長≥6.5mm、長寬比≥3.0、直鏈淀粉含量為13.0%~18.0%、膠稠度≥50mm、具有香味、株高為110~120cm、平均每株有效穗數≥10個、平均每穗總粒數≥180、結實率≥80%、千粒重25g左右,并具有抗稻瘟病、耐肥抗倒伏、有利于機械收獲的特征[5]。隨著科技的發展,可以通過各種手段輔助選育,選育出更好的優質稻,并通過栽培和肥料試驗,為每個優質稻品種提供合適的栽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