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泰國特約記者 黃曉娜
據美媒報道,由美國國務院出資的“湄公河大壩監視”項目于14日啟動。該項目將利用穿云衛星的數據跟蹤中國和其他湄公河五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的大壩水位,從15日開始,這些信息將以近乎實時的方式向所有人開放。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有關事宜時表示,中方歡迎域外國家對瀾湄國家開發利用水資源提出建設性意見,但我們堅決反對惡意的挑撥。
湄公河全長4350公里,在中國境內被稱為瀾滄江,由云南勐臘縣出境后,向南流經中南半島五國。據美媒報道,美國此前研究聲稱,“中國的水壩蓄水損害下游國家的利益。”報道稱,美國14日啟用的監測項目(監測站)利用衛星跟蹤中國境內11座湄公河主流大壩水位,此舉將加劇美中這兩個超級大國在東南亞的競爭。據了解,除水位外,該監測站還將實時監測湄公河流域的地表濕度,以判斷大壩對湄公河自然流量的影響。
美媒報道稱,運作這個虛擬水位監測站的是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全球智囊機構史汀生中心。該中心員工艾勒聲稱,“監測站提供的證據表明,中國湄公河水壩的設計和運行方式都經過精心安排和運營,以最大限度將水力發電賣給中國東部省份,根本不考慮下游影響。”
對于美方舉動,汪文斌1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近年來,中國與湄公河國家排除外界雜音干擾,不斷推進瀾湄水資源合作,取得了許多實實在在的進展。一是信息共享合作不斷深化。二是上游水電站充分發揮“調豐補枯”作用。瀾滄江水電站建成以來,通過“雨季蓄洪、旱期放水”,有效避免了下泄流量大起大落的情況。三是瀾湄水資源合作持續取得實質性成果。
汪強調,事實勝于雄辯。中方將堅定不移推進瀾湄水資源合作,為六國共同應對旱澇災害、促進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這已非美國第一次對瀾滄江流域的中國大壩提出所謂質疑。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水資源監測機構“地球之眼”今年4月發布報告宣稱,中國2019年利用大壩控制上游水量,導致下游國家嚴重干旱,部分河流完全干涸。今年9月,美國國務院網站發布一份所謂“中國破壞環境事實清單”,指責“中國操縱湄公河流域水資源,給下游鄰國帶來災難性后果”。
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本月早些時候發布報告就美國務院有關指控駁斥說,“美方一直拿不出像樣的證據,反而是上游瀾滄江水電站對下游湄公河的積極作用事實清楚、顯而易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問題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此前表示,中國在湄公河領域的戰略、政治、經濟甚至文化中的影響已經遠超美國,且由于中國提出的一些理念更符合湄公河地區國家以經濟發展為主的訴求,因此美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湄公河地區的政治關系,但沒辦法根本改變該地區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環球時報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