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
進入冬季,新冠疫情的泛濫在美歐國家變得更加嚴重。美國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數屢創新高,而受感染的死亡率也在攀升,近幾天來每天因疫情而死亡人數都超過3000人。歐洲疫情的回潮也不容樂觀,快要壓垮德法等歐盟核心國家的醫療體系。在這種背景下,疫苗自然成了解救民眾于疫情痛苦之中的希望。
雖然美歐幾家醫藥公司生產的疫苗效果還在評估,有些面癱等事故還得不到合理解釋,一些著名的公共醫學問題專家也在警告人們要當心疫苗的副作用,但美歐國家有的政客卻在鼓吹馬上要給全民普遍接種疫苗了,新冠疫情的冬天馬上就要過去。政治人物用“望梅止渴”的辦法來給民眾以希望,這種心情與做法可以理解。但最近幾天,歐美幾大制藥公司即將上市的疫苗已經被搶購一空,這件事情顯得有些蹊蹺。
一家名為“人民疫苗聯盟”的國際非政府組織近日公布的數據表明,發達國家正在瘋狂搶購疫苗,它們囤積的新冠疫苗足以讓本國國民都打上三四次。加拿大干得最起勁,它搶購的新冠疫苗據說夠本國公民打上五六次。當然,訂這么多疫苗也并非都得到了商用批準。
與此同時,數據也表明,那些最窮的國家,特別是70個貧困國家在整個2021年內最多只能給他們居民中1/10的人打上疫苗。
如果研發的新冠疫苗能有效對付病毒感染的話,顯然一個人不必反復接種三四次甚至五六次疫苗。為何發達國家還要囤積足夠給本國居民打上好幾次的疫苗呢?這不能不讓人懷疑它們的動機了。
發達國家的金融衍生產品已經“感染”到了各個行業,一切事情可以變得“奇貨可居”。誰事先控制住優先購買權,就控制住了各種資源。過去,唯有資源如此。比如,礦山的探測權、開采權;石油、鐵礦石等原材料都可以變成期貨。誰提前購買了這些期貨,未來價格上漲時,再把這些期貨賣出去,就可以贏利。但后來,一切制成品的購買權也可以變成期貨,甚至連大飛機這樣的東西都成了期貨,航空公司若要買飛機現貨也必須到某些期貨商那兒去溢價購買。
莫非這些發達國家也想把新冠疫苗搞成期貨交易?眾所周知,為研發新冠疫苗,美歐等發達國家的醫藥公司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很難說這些公司不想趁機賺一筆橫財。問題是,疫苗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如果事先把疫苗的期貨買下來,未來再溢價賣給窮國,這恐怕就是個道德問題了。
面對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各國以及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都承諾,要聯手展開合作,為各國人民提供更好的防疫手段。現在該落實這些許諾了。
筆者主張那些富國把囤積起來、暫時用不了的疫苗捐獻出來,供那些最急需的發展中國家使用,減少疫情對這些國家的損害。如果疫情在欠發達的國家得不到控制,便會在某個時機卷土重來。因此,唯有發達國家放棄在疫苗問題上的“民族主義”,采取更加積極的態度與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合作,才能阻止病毒的傳播,更好體現地球村這個大家庭里各國休戚與共的關系。▲(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億陽講席教授)
環球時報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