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靖翔 周子洋 牛玉英



摘 要:本文選擇海爾集團進行財務共享服務模式建設討論,歸納該模式對企業管理效率的影響。本文采用2006年-2019年海爾集團財務數據,分析計算總資產與人員的比值、總資產增速、人員增長率、資產負債率等指標。本文分析發現海爾集團在使用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以來,運行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與此同時,基于內外部協同思想下的業財融合,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了絕對的數據支撐。
關鍵詞:財務共享;海爾集團;內外部協同;業財融合
一、引言
21世紀,互聯網連接起了全球,經濟全球化、萬物互聯、共享經濟充斥了我們的生活。經濟上,企業家必須有長遠的眼光,面對大眾愛好有敏感的應激反應以及適應國家性政策新環境的能力,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而對于財務而言,在今年特殊的宏觀環境下,財務線上化在所難免,如何實現在線上持續有效的財務工作成為企業所應思考的問題。如今人工智能在共享業務的最新應用也越來越發達,許多重復性工作、人力資源消耗大的工作都可以由機器所替代,如數據的智能采集(OCR、智能憑證、自動納稅申報、自動銀行對賬等功能),僅需要通過最簡單的自然語言交互,便可幫我們完成報表查詢、憑證錄入、報銷單錄入等等很多重復性工作。而財務共享就是這么一個在互聯網大環境中互聯網與傳統財務會計業務相結合的產物,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本質就是把現有的比較分散的經營職能整合成一個新的完整的有專門的管理結構的業務單元的合作戰略,而如何將其融入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實現真正的企業財務數字化,是我們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海爾集團財務共享平臺的變革效果與啟發思考
1.連接思維:在線化基礎上的互聯互通
海爾集團實行財務共享后,企業的運行效率被信息化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從紙質化發展到電算化再到智能化,會計信息由最早的用筆來計算的繁雜的會計業務中變成了一條又一條的智能化數據。如今,財務工作被要求發展到深層次的線上化和無紙化。“云搶單”到如今推出的共贏增值表,變會計主體為平臺主體,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海爾充分實現了在萬物互聯背景下的業財融合理念,囊括了整個生態平臺的財務數據以及非財務數據,解決了數據“孤島”的問題。
本文通過選取海爾集團2006年-2019年的財務數據,建立財務指標體系:總資產額與管理人員的比值y1和總資產額與財務人員的比值y2,通過這兩個指標來分析海爾集團運營效率的變化趨勢。當y1,y2的值越大時,則表明每個人管理的資產越多,效率越高。當比值越小時,則表明效率越低。
y1=Ass/AS;y2=Ass/FS(1)
注:ASS代表Asserts資金總額,AS代表administrative staff管理人員,FS代表Financial Staff財務人員,后同。
海爾集團自2006年到2009年引進財務共享模式并進入建設階段以來,海爾集團整體的運行效率總體上一直處于上升趨勢,y1,y2的值一路上升,從2006年的35.62%到2014年翻了近4倍,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增長與突破。每一個工作人員所管理的資產開始不斷增多,其每個人的工作效率也同時在不斷地有效提升,各部門合作、配合井然有序,這都與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實行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然而2010年海爾集團財務人員驟然增多,總資產增速遠低于財務人員的增速,這導致2010年的y2比值大幅下降;2015年全球白電市場整體呈現下滑態勢,然而個別現象并不能影響整體趨勢,海爾集團立馬主動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后,2016年至2019年總資產一直穩步上升。也在呈上升的趨勢,這說明了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也在財務共享的模式下有效提升。但收益總是伴隨著風險,機遇也伴隨著挑戰,在市場的不斷變化和海爾企業規模擴大的背景下,愈演越烈的市場環境也在等待著海爾集團去挑戰。
2.共享思維:基于平臺連接的開放共享
海爾集團在開始使用財務共享后,企業的運營效率得到了不斷提高,同時企業成本變得更低,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有了更強的競爭力和廣泛的市場。本文通過設定管理費用與總資產的比值(y3),來反映財務共享是如何將效率提高的同時降低了成本,盡可能地為企業擴大利潤,同時更需要重視的是,共享思維的提出為企業搭建了一個更有利于集團企業進行各分公司的實時管理與監控的平臺,實現會計業務統一處理中心的概念,從而使得海爾集團可以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開源節流”。
y3=AE/Ass (2)
注:AE代表administration expenses管理費用。
從2006年到2008年,y3比值趨于上升,這是因為海爾集團從才剛開始引入財務共享的概念,一切都還存在著不確定性,管理費用與總資產的比值逐漸增加也情有可原。自2009年開始,y3指標不斷下降,并從長期來看處于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由此可見,在海爾集團財務共享不斷成熟的情況下,管理費用得到有效控制,從2010年到2019年,降低了超過50%。這完全證明了企業的監管成本在隨著財務共享模式的成熟而不斷降低。通過流程再造,財務共享服務可以減少大量的重復性工作,以此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人力資源效率。同時,共享服務模式也為維系客戶關系提供了大量數據支持,能夠滿足重大業務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從而提高客戶滿意度。但從2011年到2014年,海爾集團管理、財務人員的數量增速漸緩,甚至出現一定的負增長,說明在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員問題,提高人員效率,使得勞動力成本也有所降低。同時管理費用增速呈下降趨勢,說明海爾集團在實施財務共享模式的過程中,有效降低了成本。
3.內部協同思想下的業財融合,管控企業風險
大多數企業的最終目標是企業價值最大化,風險控制也往往伴隨在這個過程中。從以下分析可以發現,自海爾共享模式的搭建、發展和逐步走向成熟,其可以較好地控制企業經營風險。在不斷拓展業務的同時,海爾集團的資產負債率還能一直保持在50%-70%,較好地維持在了一定區間。在業務和財務分開合作的模式下,財務的作用不僅僅是會計和監管,更重要的是能夠更好地為業務、為企業服務。因此,企業希望通過業財融合,調控內部環境,更好地管控企業風險。
在內部協同思想下,業財融合的核心是流程、系統和數據的深度集成。流程上,海爾集團的會計平臺和資本平臺進行流程再造,精簡財務結構;系統上,充分利用會計引擎與業務系統的深度融合,重點利用互聯網時代分散分布的網絡特征;在數據方面,加強數據治理,提高業務端的標準化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態內循環,為實現財務會計的精細化工作打好基礎。
本文合理采用資產負債率這一財務指標對海爾集團采用財務共享服務模式前后的風險變化進行了評價。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企業往往會利用大量的債務經營來提高財務杠桿收益率。然而,收益總是伴隨著風險。如果一家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很高,那么其企業的風險系數必然變大。并且一旦超過100%,該企業就會資不抵債,瀕臨破產。而財務共享就是為了控制企業的風險和收益,從而提高企業的風險控制能力,以此來更好地為企業規避風險、“開源節流”。
本文對海爾十多年來的財務數據進行了分析。2010年至2019年,海爾集團資產負債率一直穩定在一定范圍內,并且規模一直處于一個穩定上升的狀態,在2016年開始企業規模就已經突破了千億大關。可以看出,海爾集團基于財務共享模式的信息系統、數據庫顯著提高了其企業風險控制、監管的能力。
4.外部協同共生理念下的財務角色,為戰略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隨著海爾集團全球規模的不斷擴張、并購等決策的提出,企業財務工作的業務量也在大幅度地增加,財務人員工作壓力變得越來越大。而財務共享所使用的流程化、統一化、標準化對業務進行財務處理的方式,大大縮小了財務人員的重復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及質量,財務人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分析數據中,為企業的戰略決策獻謀獻計。財務在實現業務的同時,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外部的一種協同效應,并可動態驅動價值的營造,進一步體現出組織間共生的理念,而在這個過程中,財務共享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2007年到2009年,海爾集團的財務共享模式仍處于一個初步建設的階段。如圖4所示,這三年間總資產增速逐漸放緩,而管理費用增速始終高于了總資產增速。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如果總資產增速超過了其他三個指標,則其企業資本的運營效率較好,而總資產增速低于其他三項增速,則說明企業的資本使用效率有待提高。2009年以后,財務共享系統慢慢發展成長了起來,總資產的增速一直保持走高,另外三項指標開始走勢漸緩,并在2009年總資產的增速超過了另外三項指標的增速,這說明財務共享在幾年的建設后效果已經凸顯出來。然而隨著規模的逐漸擴大,2010年財務人數顯著增長后,從2011年開始,財務共享模式趨于成熟,總資產增速遠超過另外三項,這使得企業保持了一個十分良好的發展壯大的狀態。在2015年以后的幾年,雖然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使得海爾集團的各項指標出現了一定的波動,但一直控制較好,保持在可控的范圍之內,這使得企業在危機中仍有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由此表明了財務共享對于企業經營與發展能有一個很好的管控與預測,能夠為企業經營者進行決策時提供精準的財務數據作為參考依據,以便作出最有利的決策。
三、結論與啟發
本文首先運用文獻綜述法。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和資料,并運用歸納和總結法就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理論基礎進行研究,本文構建了多個模型。一是總資產與財務人員的比值,二是總資產與管理人員的比值,三是管理費用與總資產的比值,并采用2006年-2019年海爾集團的各年財務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海爾集團的財務人員、管理人員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且管理費用所占總資本的比例逐年下降。并且十多年以來海爾集團的資產負債率穩定保持在合理范圍內。在內部協同思想下的業財融合,增強了企業風險管控能力。最后我們通過管理人數、管理費用、財務人數、總資產等指標的增速分析發現,在海爾財務共享服務逐漸成熟的同時,總資產的增速遠超于其他三項增速,表明企業保持著良好的發展趨勢。
本文研究結論有如下兩點啟示:第一,財務共享服務模式迎合了企業長期經營的需要,可以幫助企業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進行財務風險預警等,將企業經營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進一步的為企業發展開源節流,更好地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第二,基于內、外部協同思想下的業財融合,財務共享的標準化、統一化、流程化,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了絕對的數據支撐,便于企業經營者進行決策投資。
參考文獻:
[1]唐澤雄.大數據背景下財務共享服務模式建構的途徑[J].中國總會計師,2016.
[2]郭艷瑩.基于成本—效率的青島海爾財務共享模式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7.
[3]莫志伶.海爾、長虹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與財務管理績效比較研究[D].桂林理工大學,2018.
[4]杜國琛,馬沁,李正磊等.財務轉型背景下我國財務共享中心的建設現狀分析[J].中國市場,2019.
[5]李晶晶.四川長虹財務共享服務實施效果評價[D].內蒙古財經大學,2019.
[6]趙陽.電力企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優化研究[J].河北企業,2019,(04):53-54.
[7]蔣茂.淺談企業會計管理風險與控制策略[J].現代經濟信息,2019,(17):221.
[8]張慶龍.論下一代財務的思維特征[A].財會月刊,202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