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兒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是因為它匯集了人民大眾集體智慧的結晶。啊,唱不盡的“花兒”!聽不完的“少年”!它的旋律是那么的優美,那么的高亢,動人的心弦,代代不衰。嚴寒的冬天永遠過去了,和煦的春天永駐人間。今天,這種作為高原各族人民群眾心聲之歌的“花兒”,更會是從未有過的,生機盎然的茁壯、盛開。
關鍵詞:花兒;整合;合作;宣傳
當今社會,資源是保證信息通暢的基礎之一。僅靠單一的口口相傳已無法滿足“花兒”的推廣與宣傳,如何能將有用的資源整合到一起,將其最大化,是目前“花兒”面臨的又一個問題。就這一觀點,筆者給出一下建議。
(一)與民間藝人通力合作
如果,我們能很好地與民間藝人通力合作,也是發展與提高“花兒”這一文藝遺產的一個好方向。
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裕民政策引導下,勤勞致富,廣開生產門路,過起了“小康”生活的今天,會自然衷心地擁護和熱愛為他們締造幸福的共產黨,會由衷的感恩他們的新生活。而人民群眾本是“花兒”的創造者,利用“花兒”來做抒發自身情感的一種媒介,也是很自然的事。
“花兒”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利用這種藝術形式,在格式上、韻腳上或句言數、音頓數上,無疑的都會自然地合乎“花兒”的傳統規格。在“花兒”對唱中,他們即興編詞,是令人嘆服的。不過,在編唱新“花兒”時,他們往往有許多不恰當的地方,象在陪襯句中,除老用一些傳統“花兒”原有的陪襯句外,還經常將《三國演義》、《水滸》、《楊家將》等書的舊內容、舊人物往新內容、新人物上套,成了極不合適的比喻,影響了主題句內容的表達。這說明當地的群眾學習少,接受的政治思想教育不夠。
(二)與專業藝術院校合作
在與民間藝人合作的同時,也要關注國內各大藝術類專業院校、院系的合作。藝術院校作為全國文藝領域的風向標,最能敏銳的掌握音樂乃至藝術的發展趨勢和方向。筆者認為,與藝術類院校、院系合作能為“花兒”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突破。以下是幾點優勢:
1、創作新的曲目。藝術類院校、院系擁有強大的專業創作團隊和專業作曲教師、學生,如果能合理利用這個資源,將會給“花兒”帶來質的飛躍。從田間地頭搬進正式舞臺,雖然難度不小,但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讓更多的教師、學生參與到“花兒”的創作中來,給“花兒”獻計獻策,為西北乃至全國的文化自信添磚加瓦。
2、培養專業人才。藝術類院校、院系都開設類似于民間音樂模唱這樣的課程,如果能在這門課程的基礎之上開設“花兒”班,面向全國招收對“花兒”有興趣和“花兒”演唱者,將會對培養“花兒”人才提供了巨大的平臺。能讓喜愛“花兒”、對“花兒”產生濃厚興趣的學生參與進來,為“花兒”的傳承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3、加強研究深度。藝術類院校、院系的音樂學系向來注重理論工作,如果能利用資源整合,成立專門研究“花兒”的研究室或研究組,將為“花兒”理論研究注入一針強心劑。在不斷創作的過程中,不能缺少理論知識的支撐。光有創作熱情還不夠,要結合權威的理論依據和最新的理論成果作為創作基礎,才能站在更高的層面對“花兒”進行全面了解。
4、傳承民間藝人。藝術類院校、院系有著雄厚的生源力量,如果能及時將對“花兒”有極大熱忱的學生甚至教師加入到保護傳承“花兒”的工作中來,一定能把“花兒”有條不紊的繼承和發揚下去。目前,許多民族民間藝術正在工業信息化時代中快速消亡,一旦老一輩的傳承人去世,這項藝術很有可能將會從此失傳。為了不讓這類事件發生在“花兒”身上,我們一定要擴大傳承范圍。
5、加大宣傳力度。藝術類院校、院系中幾乎每天都會有作品音樂會、演唱會等表演,如果能在各院校中舉辦“花兒”巡演會或展演周,一定會在教師、學生中產生巨大反響。以表演的形式宣傳“花兒”,可以說是最合適不過的方式了。“花兒”本就是民族民間的表演藝術,將它最原始的一面展現給藝術院校的師生,讓他們近距離聆聽“花兒”的音響,從而產生最直觀感受。
6、向社會各界、全國各地傳播。藝術類院校、院系的師生來自全國各地,如果能讓他們更深入的了解“花兒”,對“花兒”感興趣,進而研究并演唱“花兒”,就能將“花兒”從西北地區發展到全國各地,讓“花兒”的歌聲遍布神州大地,甚至走出國門。
(二)與專智能網絡合作共享
我們還可以通過小說、電影、電視劇、選秀節目等新形式推廣發揚“花兒”。更重要的一點是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宣傳。在當下如此迅猛的信息化時代,如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將“花兒”進一步推廣,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民間藝人們對“花兒”駕輕就熟,但面對較為復雜的網絡空間難免有些束手無策。這樣的情況不僅制約著“花兒”向青年群體發展,更不利于“花兒”的整體宣傳。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工作正在大面積實施和完善,文化熱度和“越古老越珍貴”、“越土越俗越吃香”的熱潮正在全國各地大面積興起,各省、市地區地都在忙于對自己范圍內一切可以立項的事物立項報項,打造自己的文化標牌,這種從上到下的觀念意識轉變以及積極地參與,是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實現文化創新發展的新氣象。原生態民歌花兒是人民大眾創造發展的音樂文化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這些資源,如學唱學演,采用各種方法演繹、改編、創新發展,撰寫論文專著,編輯專欄,制作影視、光碟或在文藝晚會、旅游景點展示展演等都是合情合理的開發利用手段,因而“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應該是當前要重點強調貫徹的重要理念和規定。
參考文獻
[1] 郗慧民.西北花兒學[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8.
[2] 張亞雄.花兒集[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6,8.
[3] 郭正清.河州花兒[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9.
[4] 方自健.西部歌曲[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11.
[5] 雪犁,柯楊.西北花兒精選[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8.
[6] 甘肅省文化局.甘肅歌謠[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10.
[7] 柯楊.詩與歌的狂歡節——“花兒”與“花兒會”之民俗學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6.
作者簡介:王瑋(1982年9月)籍貫:陜西紫陽 民族:漢
職稱:講師 學歷:碩士 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