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文化消費呈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傳統文化出現式微。電視作為傳統新聞傳媒之一,有能力也有責任肩負起復興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
關鍵詞:電視;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詩詞大會;策略
一、電視媒體是扭轉傳統文化式微的重要工具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和娛樂的多元化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文化消費呈現“快餐化”“碎片化”的特點,需要潛心閱讀的高雅傳統文化出現了式微,在這個背景下,作為現代信息社會中最具影響力的媒體,電視媒體有能力也有責任肩負起傳統文化復興和傳承的重任。但是,近年來國內涌現一陣陣綜藝熱,這些綜藝節目本土原創的很少,基本上從海外移植過來,這些節目以明星炒作為賣點,來博取觀眾眼球,內容趨于庸俗化、媚俗化,制作粗糙泛濫,很難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和民族特質[1]。長期沉湎于這種綜藝節目的觀眾,會降低自身的觀賞品味和審美標準。這類綜藝節目尤其對于接受主體青少年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和建立是極其不利的。電視媒體應該認清自身肩負的重任,用長遠的眼光,下大力氣從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發掘適合現代媒體傳播的本土文化,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電視節目中,設計內容獨特、形式新穎的電視節目,用時尚傳媒手段承載中國傳統文化 [2],在傳播方式上,電視節目要作出大膽嘗試,實現電視、互聯網、移動平臺等多屏傳播,克服電視媒體傳播稍縱易逝、不易存儲和查詢的缺陷。
二、《中國詩詞大會》對于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傳承起著引導作用
《中國詩詞大會》是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之后,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又一中國傳統文化類節目,跟《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不同,《中國詩詞大會》是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上臺選手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和鑒賞,帶動全球華夏兒女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感受詩詞中蘊含的美,分享學習詩詞的樂趣,從詩詞中汲取古人留下的豐富養分。
在選材方面,《中國詩詞大會》包括豪放、婉約、邊塞、田園、詠懷、詠物各種題材風格,為了讓觀眾跟古詩詞產生共鳴,選材盡量貼近百姓生活,注入時尚元素,如“減肥”、“購房”、“化妝”等社會熱點問題在該書中都有所涉及。從主題思想的角度來看,該節目聚焦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孝廉恥勇、仁義禮信智、溫良恭儉讓等主題,內涵豐富多樣。該節目的精彩之處在于節目中幾位嘉賓的對詩詞的解讀,這些解讀能讓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浮想聯翩,打開想象的空間,感受詩詞的語言美、聲韻美、意境美,并進而體驗作者的情感。
詩詞作為文化基因,已融入每個中華兒女的血脈中,塑造了中華民族謙遜有禮、堅忍不拔的性格,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力量和源泉,詩詞還能讓我們在喧囂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播出之后,中華大地掀起了一股詩詞熱。但是《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畢竟只能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詩詞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除了詩詞還包括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成語等等,《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播出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全民在節目播出之后,能靜下心來閱讀經典名篇。
三、電視媒體對傳統文化復興和傳承的策略
(一)強調參與在節目傳播中的重要性。要做到節目的全民參與性,必須改變過去電視節目主要是單向傳播的特點,克服過去文化類節目邀請專家學者談哲學、談人生等曲高和寡的局面。客觀來說,古詩詞離我們今天的時代很遠,無論是從文字還是韻律都脫離了今人的表達習慣,即使是在應試教育制度下,也沒有給古詩詞留下太多的空間,以現行的語文高考試卷為例,古詩詞默寫題一般占5分左右,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中小學語文教學已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中,對于提高中小學生人文素養總是處于弱勢狀態。但是一檔以遠離我們生活的古詩詞為主題的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答案在于該節目強調全民參與性。以第二季為例,《中國詩詞大會》吸引了來自海內外5萬多名選手報名,這5萬多名詩詞愛好者來自社會各階層各行業,最小的7歲,最大70多歲,通過遴選進入“百人團”中的100多位選手,既有高校教師,又有地道的農民,最令人難忘的是農名出身的修車師傅王海軍,只念過4年書的他,為了心中的“詩和遠方”,利用修車之閑暇寫下了1000多首詩,這些平凡的人熱愛“詩和遠方”的故事,本身就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并激發參與的熱情。
(二)“競技性”是文化類節目制勝的又一法寶。電視節目只有擁有競技元素才能給觀眾留下一個又一個的懸念。《中國詩詞大會》節目采用“以一敵百”和“擊敗體”的競賽方式,讓該節目高潮不斷。比賽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個人追逐賽,上臺的5名選手與百人團同答一組題,5名選手中累積擊敗人次最多者為該賽段勝出者,此人將作為攻擂者,在擂主爭霸賽環節與守擂擂主進行比拼,競爭該場比賽的擂主席位。第二個環節是“飛花令”,在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基礎上,第三季新增設“詩詞接龍”、“超級飛花令”環節將節目的競技性進一步升級。“詩詞接龍”需兩位選手輪流說出一句詩詞,每一句詩詞的首字要與對手說出詩詞的尾字相同,不能成功接句一方即出局。而“超級飛花令”要求兩位對戰選手無縫銜接,大大提高了難度和競技效果,使溫和的文化類節目變得愈發激烈起來,大幅度縮短了比賽時間。第三個環節是擂主爭霸賽,這一環節包含了很多非常有趣的題型,如畫面完美的沙畫題、啟人心智的文字線索題等,這些題型讓人耳目一新,讓緊張的氣氛達到了極致。
(三)主持人的文化素養能為節目錦上添花。傳統的節目主持人更多的承擔了節目串聯和主導的任務,參與節目的程度并不高。《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主持人董卿擁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很多觀眾看完該節目對她的總體印象。當臺下專家探討李賀的詩拋出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董卿脫口而出“月如無恨月長圓”,即使是冷門詩詞也是信手拈來,如在鼓勵上小學五年級的駱子愚時,她引用了李商隱的詩句“雛鳳清于老鳳聲”。她的反應速度也令人嘆為觀止,民警袁文杰打算送給岳母一首詩,但是一緊張,忘記了“愛子心無盡”的下一句,董卿迅速準確的說出了“歸家喜及辰”。擁有如此海量的詩詞量和反應速度的主持人,至少目前在支持界還未發現能出其右者。在節目中董卿不僅能與選手、嘉賓在詩詞上相互交流、切磋,在這種交流、切磋中還能做到信手拈來、準確及時,在與選手和嘉賓的交流與切磋中,展現了優雅從容、大氣謙和、知性親切的形象。整個節目沒有官話套話,沒有字幕的強行解讀,沒有打亂觀眾注意力的重點鏡頭播放,沒有主持人、嘉賓高高在上的感覺,只有選手、嘉賓、主持人之間的以文會友,這無疑增強了選手和觀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
《中國詩詞大會》對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起了帶頭作用,并增強了國人內心深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該節目的帶動下,希望有更多的電視媒體用長遠的眼光,從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把更寬廣的傳統文化題材融入到電視節目中,多出精品大作。
參考文獻
[1] 許曉輝,李蕊.從《中國詩詞大會》談電視媒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J],當代電視,2016(7).
[2] 陳世杰.試析《中國詩詞大會》的試題創意及文化導向[J],電影評介,2017(4).
作者簡介:歐陽偉華,男,文學博士,凱里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