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玲 徐翀

摘 要:筆者在做關愛留守學生工作時發現,城鎮留守學生家庭條件相對較好,教育水平較高,生活環境開放,使用電子設備時間很少;相反,農村留守學生生活環境半封閉,交通不便利,除了寄宿學校就是在家待著,生活單一乏味,因此通過電子設備尋找樂趣獲得淺層心理撫慰,使用時間長且成癮。為此,筆者以廣元市農村寄宿制Y學校為例進行調查與分析,從社會工作專業的角度提出解決路徑,以改變農村留守學生電子設備使用現狀。
關鍵詞:農村留守學生;電子設備使用;社會工作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56
1 Y學校留守學生電子設備使用情況調查
Y學校留守學生占全校學生2/3,留守學生監護人多為父母一方或爺爺奶奶。筆者對學校4位班主任進行訪談,6名留守學生進行家庭觀察,同時通過班級微信群向一至九年級留守學生發放電子設備使用情況調查問卷,共回收469份,有效問卷450份,有效率95.94%。調查數據顯示如下:
2 Y學校留守學生電子設備使用存在的問題
1)接受調查的留守學生中住校生占61.62%(住校期間無法使用電子設備),將其與問題3和4的數據綜合考慮可知,留守學生電子設備使用時間過長,且使用時間普遍集中于周末。
2)數據顯示近1/3的留守學生在使用電子設備時常常忘記時間,11.51%覺得網絡世界太精彩而控制不住使用電子設備,11.73%覺得如果沒有網絡會感到難過,這說明留守學生對電子設備產生了依賴,存在上癮現象。
3)留守學生使用電子設備最主要原因是補充課堂學習,但教育類APP使用時間綜合得分遠低于其他三類,不少留守學生以學習為借口使用手機看視頻、打游戲等,電子設備使用傾向于娛樂消遣。
3 Y學校留守學生電子設備使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個人自我管理能力弱。農村留守學生大多生活在鄉村,生活和學習環境較舒適,競爭壓力小,導致其大多數學習動力不足,甚至有同學認為讀書沒用,沒有強勁的進取意識,再者其監護人是教育水平較低的祖父母或父母一方,沒有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能在學習和個人發展方面給予支持。因此導致農村留守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弱,無法做到科學地使用電子設備。
2)同輩支持和生活樂趣少。農村沒有繁華的街道和有趣的電玩城、游樂場等可供留守學生盡情玩耍的場地,放假回家除了幫爺爺奶奶干農活做家務以外就是做作業,幾乎沒有其他趣味生活;同輩家距較遠且無交通工具,不方便相聚玩耍。因此,留守學生只有使用電子設備觀看趣味視頻、打游戲等尋找快樂。
3)家庭教育“重標不重本”。監護人在教育留守學生時往往是口頭說教或“動手動腳”,隔代監護人一般會放縱或口頭說教孩子過度使用電子設備;而父母輩監護人會先要求孩子有節制地使用電子設備,若無果則拳腳相加強制執行,但自己常常是手機不離手,做不到以身作則和以身示教。這樣的教育方式,效果是表面的一時的,沒有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達不到真正的長久的教育效果,甚至造成其逆反心理和情感傷害。
4)學校留守學生管理體系缺位。農村留守學生大多寄宿學校,除家人以外,最親近的當是老師和同學。學校每班約40人,只配備一名班主任管理學生,既負責教學又負責生活起居,時間和精力有限無法顧及留守學生的情感問題并給予其細心呵護和照料,導致在家中無法獲得情感支持的學生在學校仍然感到孤獨和無助,最后選擇使用電子設備進行網絡沖浪麻痹自己的情感。
4 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學生電子設備使用問題的路徑
為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學生不科學使用電子設備的問題,筆者依據社會支持網絡理論,從個人層面、同輩層面、家庭層面、學校層面出發分析可行的解決辦法。
1)個人層面。正確認知指導正確行為,運用理性情緒療法調節留守學生認為讀書沒有用的錯誤認知,與其探討讀書的好處和意義,改變消極心態,激發內生動力增強其學習動機;其次對于青少年階段的留守學生而言,管理好自己首先要管理好時間,教授其四象限法則,將所有要做的事情按照輕重緩急進行排序并規定完成時限,科學合理安排時間,實現輕松學習、愉快生活的目標。
2)同輩層面。同輩群體在學校教育中個人社會化的進程中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力,同輩之間相處是最真實輕松的狀態,加之從眾心理的推動,留守學生更容易改變。因此,在班級里成立課外興趣小組適當開展健康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實留守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其幸福感和同輩間的融入感,轉移對電子設備的注意力,削弱對電子設備的依賴,是減少其使用電子設備的良方。
3)家庭層面。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在滿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后,便渴望滿足歸屬和愛以及尊重的需要。家庭為留守學生提供穩定的生存環境,但心靈上的溫暖才可助力其健康成長。這就需要監護人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和行為方式,在尊重的基礎上與留守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走進其內心世界,激發內生動力做出改變,實現家庭關系的良性循環,糾正其使用電子設備的不良心理和習慣。
4)學校層面。對于青少年而言,學校教育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發揮著彌足輕重的作用,承擔著社會生活知識個人化和行為規范社會化的責任。因此學校需要完善學生管理方式,采用“1+1+1”模式,即每班配備1名班主任統管全班學生、1名科任老師精準管理留守學生、1名留守學生代表協助兩位老師的管理工作。科學分工、精準管理實現對留守學生的細心呵護和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有利于留守學生發展健康心理,減少對電子設備的依賴和成癮。
留守學生是時代飛速發展衍生出的特殊群體,為他們提供健康快樂的生存環境是社會理所應當的責任,但其個人努力也必不可少。因此,希望通過各層面的全力配合為農村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推波助瀾。
參考文獻
[1]曉文.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電子設備[J].農村百事通,2019(19):57.
[2]鄒維.我國中學生電子設備使用狀況及其主要影響——基于PISA2015中國四省(市)學生問卷的數據分析[J].少年兒童研究,2019(4):42—49.
[3]周玲霞,石璐,余莎.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干預措施[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25—126.
[4]豐蕾.留守學生家長對孩子存在心理問題的態度研究[J].校園心理,2019(10):392—393.
[5]孫巾媛.大班使用電子設備情況調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43):130.
[6]李潤.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研究與矯正[J].甘肅教育,20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