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李詩素
向業伍是黔江區黑溪鎮勝地社區的養豬大戶,在他的養豬場,不僅養有本土黑豬,還有從外地引進來的巴馬香豬和良種大白豬。這種“土洋”結合的養殖方法不僅壯大了自己的生豬產業,實現了增收,也帶動了周圍鄉親發展生豬養殖,幫助他們實現脫貧越線。
“這些黑豬和香豬已經養了4個多月,要養到冬月才能出售,一頭豬的價格在4 000元左右。”行走蹣跚的向業伍推著飼料車,一邊給圈內的黑豬、香豬添加青飼料,一邊介紹。
向業伍的腿因痛風致行走困難。但在疫情期間,養豬場沒辦法請工人,他只得親自動手。
向業伍以前在街上做些小生意,經常奔走在相鄰幾個鄉鎮,手頭有了一些積蓄。
“以前趕場特別辛苦,天不亮就要起床,顧不上吃早飯,洗把臉就扛著大包小包的貨物去乘車。”向業伍說,鄉鎮都是5 天一場,一兩個小時散場后,又收拾包裹往回走。
向業伍做夢都想在家里有個穩定掙錢的職業,不再東奔西跑。1997年,頗有經濟頭腦的向業伍終于實現了夢想,他開始收購玉米煮酒、收購小麥加工面條,利用酒糟和麥麩養殖生豬。
“后來種麥子的農戶少了,面條加工坊停了。煮酒一直在繼續,因為需要酒糟喂豬,這樣就不用在外面買了。”向業伍說,他每年至少要用酒糟喂養50多頭肥豬,加上煮酒,一年有10多萬元收入。
靠傳統的煮酒和養豬,向業伍堅持了近20 年。2016 年,向業伍結合黔江扶貧政策,開始走出去尋找新的養殖途徑。他先后到貴州、廣西等地考察學習養殖黑豬和巴馬香豬,然后根據自己多年的養豬經驗,在貴州購買了25 頭本地土黑豬,后在廣西買回25頭巴馬香豬進行自繁自養。
向業伍介紹,他引進的黑豬是以前當地農村喂養的土黑豬,雖然這種豬的個頭小,長不大,但這種土黑豬的肉要比普通豬肉香。巴馬香豬體形矮、小、短、圓,飼養粗放,適應性和抗病能力強,其肉質細嫩受到大眾喜愛。
2017 年,向業伍養殖的土黑豬和香豬達到150頭,收入30余萬元。2019年,飼養出欄土黑豬和香豬達到280頭,出售仔豬480頭,收入70余萬元。除了養殖土黑豬和香豬,向業伍去年養殖的良種白豬出欄200頭,當年共收入了100萬元。
“豬養多了糧食的消耗量就大,去年僅從外面購買的玉米就有100 多t,自己種出來的紅薯、玉米還不算。”為解決養豬的飼料,向業伍還流轉了2 hm2土地,種植紅薯、玉米、蔬菜等農作物,每年還請了6個人耕種。
靠發展特色養殖致富的向業伍沒有忘記父老鄉親。他通過發展香豬和土黑豬產業,帶動更多家庭養殖增收。尤其是那些貧困戶,想養豬,但手頭一時又拿不出錢,向業伍就把仔豬賒給他們,什么時候手頭方便了才給錢。
“2017 年底,我在向業伍家賒了4 頭黑豬喂養,差不多半年后才給他錢。年底我殺一頭吃,另3 頭黑豬賣了10 080元。”居住在勝地社區5組的建卡貧困戶羅全說,村上和鎮政府的干部算了一下收入,說已遠遠超過貧困線。
勝地社區5組的羅春玉家里有兩個孩子,一個上大學、一個上初中,2014年羅春玉家被定為建卡貧困戶。2015年便到向業伍的煮酒坊打工,向業伍還賒給他3頭良種白豬喂養,當年羅春玉務工和養豬的收入達到4萬元。
筆者了解到,在向業伍建起的兩處養豬場、煮酒坊和飼料生產地長期務工的有8 人,均是當地的建卡貧困戶。
從2015年開始,向業伍通過養豬產業,帶動當地10余戶建卡貧困戶家庭脫貧摘帽,實現家庭增收。
向業伍表示,他想要把自己的香豬和土黑豬產業打造成黔江山地特色農業品牌,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